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金融策略
2016-02-28□韩玉
□韩 玉
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金融策略
□韩玉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将对“三农”领域产生深刻长久的影响。涉农金融机构要尽快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勇于探索创新,深化金融服务,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有所作为。
一、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紧迫性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因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
一是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与不足的问题并存。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政策上,主要强调产量的增长,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不够,造成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种养业之间比例失调,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农产品出现“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等问题,部分大路农产品乏人问津,高品质、高档次、高安全性的农产品供应短缺,一些国外高价农产品趁虚而入,占领了高端消费市场。
二是农业生产高风险与高成本的问题并存。一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高,而传统陈旧的思维方式,使得农民在种植、养殖等生产上往往根据上年的价格决定次年的种养计划,造成农产品价格畸高畸低。另一方面农业供给主体仍有较强的小农经济特征,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成本高,农产品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因素。
三是农业投入“欠账多”与资源环境“硬约束”的问题并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物质装备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农业信息等现代技术应用水平低,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不确定、不可控风险,欠发达地区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完全改变,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时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数量均难以保障。同时,我国农业还面临着人口众多、水土资源短缺等因素的束缚,使得农业农村经济未来发展可能受到较大制约。
四是农村金融供给面窄与量少的问题并存。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仍不充分,参与主体不够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滞后,产品覆盖面低,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担保和交易成本高、农村农业保险保障作用薄弱等障碍,造成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农村金融供给尚不能满足“三农”领域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
(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在金融服务农业结构优化上求突破。农业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农业供给侧改革涉及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的完善等各个方面。金融是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的核心。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支持合力。顺应农村改革发展形势,了解和把握当地农村经济特点,研判分析支持“三农”发展的方向,明确工作重点、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优化农业结构、补齐农业发展短板、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上来,推动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二)以加大有效信贷投入为保障,在支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上求突破。资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要紧紧围绕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和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大力支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订单质押贷款、企业担保贷款等产品,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订单农业,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支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生产、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打造叫得响、品位高的农产品品牌。优先支持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现代种业体系的培育和完善、农机水平提升、农资流通和市场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的产业项目。对有兼并重组、发行债券、IPO等需求的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提供投行产品和服务,推进现代农业供应链、产业链一体化。加强对国家、省重点水利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型城镇化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服务,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创新创业,挖掘农业农村内部增收潜力,培育农业增长新动力和农民增收新模式。
(三)以创新金融服务为动力,在着力提高农业供给效率上求突破。农业供给侧的增长关键在于提高农业供给效率,以形成农产品供需之间的可持续动态均衡。要主动契合农村供给侧改革,推动金融创新提档加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经营规模的差异化资金需求,提供多样化融资方案,为其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一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加强现有产品适应性改造,加大产品、期限、流程、风控等方面的创新,持续完善产品功能,提升产品品质,力争在适合“三农”、小微企业、新型城镇化发展等方面研发推出一批实用性、可操作、易推广、低成本、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新产品,提高产品覆盖面,促进服务接地气。二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和思维,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新模式,针对农业产业链、农村物流商圈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打造专门服务“三农”互联网金融产品和平台。三要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突破制度安排,重点在客户识别、抵押物替代和信贷传递方式上进行创新,对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以及林权抵押贷款等农地金融产品,提高有效信贷供给。
(四)以补足金融服务短板为抓手,在加强自身供给能力建设上求突破。新常态下,农村经济活动的日益活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城乡居民消费呈多层次、多元化态势,对农村金融供给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要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构建多样化、充满活力的农村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满足度。牢固确立“供给领先,主动服务”的意识,把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列入议事日程,予以重点推动,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和质效。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情况,积极布设物理网点、离行式自助银行、电子机具等,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推动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延伸服务半径。对县域基层机构应单列涉农信贷计划,赋予基层机构更多经营权限,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对“三农”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拓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要加强与保险、信托、担保、证券、各类产权交易机构的联合,从整体上提高农村金融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以加强“三农”业务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在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上求突破。紧紧围绕控险、挖潜、降本、增效,突出抓好“三农”业务精细化管理,筑牢发展基础。一要大力推动政府风险补偿基金、财政补贴担保以及涉农信用保证保险信贷等“政府增信”的业务模式发展,不断创新风险缓释方式,逐步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二要强化“三农”信贷业务流程管理,加强前瞻性风险防控,对客户经营收入、信用程度以及抵押物的特点、循环周期、客户还贷意愿和能力等信息进行深入调查和全面把握,甄别筛选客户,严格把好信贷准入关,强化贷后管理,坚决守住风险底线。三要科学确定“三农”风险管理责任,建立完善“三农”信贷业务的质量、效益、规模与从业人员绩效工资挂钩责任制,明确各类业务风险容忍度、免责条款和贷款风险管控的责任边界,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责任人,严格通过考核兑现,推动“三农”和县域业务稳健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淮安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