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时代的受众阅读习惯谈“报纸消亡论”
——以新闻在新浪微博上呈现的方式为例
2016-02-28马佳军
马佳军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2)
从网络时代的受众阅读习惯谈“报纸消亡论”
——以新闻在新浪微博上呈现的方式为例
马佳军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网络时代重新构建了受众的思维方式以及阅读习惯,受众的阅读习惯从传统媒体时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自主性的互动接受。网络媒体依据受众的阅读习惯进行精准受众定位,向受众传递不同的新闻信息,也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同时,移动APP的崛起也使低头族改变了他们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报纸消亡;阅读习惯;网络受众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包括《上海商报》《九江晨报》等在内的共28份报纸杂志宣布停刊。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在2005年7月谈到报纸消亡论,他认为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势必会对报纸产生很大的影响,最终会使报纸这一纸质媒介消亡。本篇论文主要从受众的阅读习惯来阐述随着网络的发展报纸这种纸质媒介必然会被取代的论点。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所写的《娱乐至死》,其中便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种理念: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大众的话语体系被重新构建,大众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也被重新定义。报纸是以纸张为载体进而向受众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其属性就决定报纸具有时效性差、版面限制、选择性差以及与受众的互动性差等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新闻、新媒体层出不穷。这样的一种新模式造就了网络时代受众不再是单一的接受者,他们也是新闻的制造者,把新闻传播从单向传播转向了双向互动传播。同时网络时代大部分受众越来越喜欢“短平快”的阅读方式,某些网络媒体会依据受众的阅读习惯对受众进行精准分析,向受众传递不同的新闻信息。同时Web2.0时代已到来,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受众的思维方式以及阅读习惯被重新构建。受众的阅读习惯从传统媒体时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自主性的“短平快”的互动接收的方式。所谓“短平快”,笔者认为如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受众需要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他们认为最有效的信息。同时,一部分网络媒体会依据受众的阅读习惯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向受众传递不同的新闻信息,这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习惯。手机APP的不断发展,为“低头族”创造了更多“低头”的机会,在为网络运营商创造流量价值的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而受众习惯的改变必然导致报纸消亡。
受众在网络时代“短平快”的阅读习惯是报纸不能满足的。例如,2014年文章出轨门事件中,当年3月28日《南方娱乐周刊》称拍到了文章出轨的照片,并称“周一见”。此新闻最早是在其官方的新浪微博上发出,引发网友的热议。与此同时“周一见”在网络上的热议,使其立刻成为娱乐热点。滑稽的是2014年3月31日凌晨,文章便在其微博上刊文承认自己出轨,其妻子马伊琍也作出了相关回应,转发量短短迅速破百万。抛开事件本身,笔者在这里想要说的是,在此次事件中,“新浪微博”好比是报纸的纸张,其作为文章对外界发布的信息平台,快速准确地传递出自己所要传递的信息要素。文章妻子马伊琍也在微博回应“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短短几个字将自己的态度传递给受众。同时受众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信息,不必苦苦等着周一上午《南都娱乐周刊》刊登的文章。网络新闻基于互联网技术重新建构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受众慢慢地习惯了阅读“短文”,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以有效阅读的目的。这样的一种阅读习惯恰恰是报纸不能提供的,这使报纸必然不能满足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阅读习惯,从而遭到市场的淘汰。
同时,网络新闻还使受众的阅读习惯不再仅满足于阅读,笔者认为网络时代受众完整的阅读行为应该包括“阅读—评论—分享”。例如,今年的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的微博以“2016两会”为话题,截至2016年3月13日阅读量7.3亿,讨论量23.6万。同时人民日报官方新浪微博分别以短视频、图片、文字、超链接等形式来呈现新闻。这种呈现新闻的方式使受众的阅读习惯不仅是看,还有效结合了视觉和听觉,并且可以点赞、评论、转发等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媒体与受众形成了实时有效的互动。虽然报纸也注重受众的反馈,各大报社设有“读者邮箱”“读者俱乐部”“读者见面会”等形式,但这样的形式并不具有即时性,往往有严重的滞后性,使传受双方得不到有效的沟通。在Web2.0时代,网络新闻实时互动,不管是新浪微博还是各大媒体的新闻APP,网络新闻的实时互动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习惯。
在网络时代,移动APP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阅读时间。我们以新浪微博为例,在新浪微博上,2016年5月31日星期二下午4时10分,有网友发布“宜昌化工厂爆炸”的小视频。笔者在当天下午6时53分统计共有38.1万的阅读量。笔者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38.1万的阅读量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网络传播具有无限延展性,具有跨越空间的特性,这使传播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第二,发布视频的时间和受众快要下班的时间相近,“低头族”在移动APP上贡献了无可比拟的阅读量,这些都是传统报纸不能达到的。
笔者所理解的“报纸消亡论”便是大部分报纸杂志在市场大环境下被淘汰的一种集体性现象。随着新媒体的介入,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不仅如此,其广告收益也在迅速下跌。根据央视市场研究(CTR)媒介智讯发布的《2015中国广告花费总结》的报告显示其广告收益也在逐步下降,2015年报纸的广告花费同比变化为-35.4%,这无疑也印证了报纸在2015年的“停刊潮”。
参考文献:
[1] 钟瑛.网络新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7):64-66.
[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01-22.
[3] 刘建明.重提报纸消亡的话题[M].新闻与写作,2009:26-2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328-01
作者简介:马佳军,河北大学2015级新闻传播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