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态势下的新闻写作
2016-02-28周艳婷
周艳婷
(青海油田新闻中心 通联部,甘肃 敦煌 736202)
浅析新媒体态势下的新闻写作
周艳婷
(青海油田新闻中心通联部,甘肃敦煌736202)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从速度、内容、方式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以其放开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性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因此获得了强势发展。反观传统媒体,却在这种新形势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所以也对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媒体工作者如何在新媒体态势下提高新闻写作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写作;现场感;个性化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以及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由于近几年我国媒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在新媒体态势下,新闻传播也出现了新的特征:
第一,人人都是传播者。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单纯作为新闻受众接收信息。当以手机为代表的自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之后,每个人既是新闻受众,也是新闻传播者。例如,2016年5月7日,《今夜注定无眠,广东省人民医院被砍医生去世了!陈主任请一路走好!》一文在公众号“智慧医疗”上发表,报道的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陈主任被一名患者砍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事件。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就被很多网友转载,事件呈发射性极速扩散,很多网友把微信头像换成黑丝带表示对亡者的悼念。可见,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渗透力增强。
第二,交互沟通渠道畅通。受众已经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更加注重互动和反馈,而反馈已经成为传播的主要内容。当《今夜注定无眠,广东省人民医院被砍医生去世了!陈主任请一路走好!》这篇文章发表出来时,有超出10万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将近1.4万的点赞和4.8万的评论留言。新媒体时代,作者和受众可以进行有效的交互沟通,而这种沟通方式也是开放性的,双方可以畅所欲言,讨论中出真知,沟通中生共鸣。
第三,时空限制被打破。传统媒体时代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已经被打破,新闻传播时空更加广博。“智慧医疗”公众号的这篇文章,不止在广东省、医疗界被广泛传播,在国内各省市甚至国外的华人同学也会传播转载。同样,在美国的一个早晨出了一件奇闻,可能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就有人会在夜幕来临的时候给这件奇闻点个赞,作一番评论。
可见,以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那么在这种新形势下,媒体工作者如何提高新闻写作水平?
作为媒体工作者首先应该始终保持一颗初心,就像《人民日报》在官方微博中表示“努力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具亲和力感染力,更有可读性可视性,实实在在服务读者”。在新闻写作方面,要有的放矢,扎实新闻写作基本功的同时,注重创新,多学习多交流,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
第一,真实性。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源泉。没有真实性的新闻就是谣言,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也终究会走向末路。无论传统媒体如何势微,媒体工作者也不能为博眼球,随意杜撰捏造事实,舍弃新闻的生命之根。
第二,简洁性。新闻写作中,倡导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不需要太多细腻的笔法。但是,简洁性并不代表空洞无物。“繁冗删尽留清瘦,写到生时是熟时”,中国画家郑板桥这首诗就道明了新闻写作简洁性的真谛。不要拖泥带水,不要有太多修饰成分,但是要言之有物,追求在事实主干上的丰满有力。尤其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公众没有时间和耐心接受你的长篇大论。
第三,平民化。贴近受众,尊重受众。公众已经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了,而是应该主动寻求所需要的、感兴趣的新闻进行阅读。并且,对话和沟通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不考虑受众感受的新闻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媒体工作者在选题和采访时要从亲和受众的角度来考虑,新闻写作中多用大众能理解的通俗的语言,杜绝官话、套话,讲新闻故事要多点人情味和故事性。
第四,现场感。每一次的新闻报道都是对新闻事件的场景再现。在新闻写作中,写出现场感,让受众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才是成功的。例如,收录在《中国石油新闻奖作品选集(2010~2012)》中的一篇通讯《海上大营救》就给了我们特别强的现场感。“阵风风力最高达到9级的狂风,掀起4.5米高的骇浪,不断冲击着正在浅海海域作业的三号作业平台。……然后,还没说两分钟,电话中突然传来‘不行了,不行了,平台滑桩’”由此,受众可以如临其境地感受到现场的紧张、危急氛围,也会吸引受众继续读下去。这篇通讯由此获得了2010年中国石油新闻奖。
第五,个性化。新媒体时代,图片新闻、“标题党”、博得越来越多人的眼球,新闻写作再靠套路——用一个模板生产出相同形式、相同风格的作品,只能被湮没。有个性的新闻作品才能在万千信息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公众号“风中高原来”中有一篇作品,叫《不认识我?我可是有身份证的狗狗》,是关于青海油田“百日整治”活动中规范宠物管理的报道。文章用第一人称拟人化,从狗的角度阐述如何规范宠物管理。诙谐幽默的语言再配上萌呆的狗狗美图,将一篇活动报道精彩地呈现出来。这种方式就是作者的巧妙加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新闻写作有很多的技巧,以上五点只是笔者认为相对重要的五个方面。而且重点不在有几种写作方法,而是在媒体工作者是否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只要能更好地表达主题,运用其中一种方法也可以将各种方法自由糅合。
参考文献:
[1] 廖佳.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消息写作[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5):75+107.
[2] 高青芝.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语言的“视觉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0):109-110.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