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媒介文化现象
——IP剧研究
2016-02-28徐亚琳
徐亚琳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解析媒介文化现象
——IP剧研究
徐亚琳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网络小说在网络平台上的持续发展为IP剧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本文以IP剧这一媒介热点为切入点,并结合相关热点IP剧分析了IP剧霸屏的深层次原因和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IP剧;网络小说
一、解读IP剧
IP全称“IntellectualProperty”,直译是知识产权。它可以是一种形象,一件艺术品,一种流行文化,更多的指适合二次或多次改编的影视文学作品、游戏、动漫等。IP剧,是指在以有一定粉丝数量的国产原创网络小说、游戏等为题材改编而成的影视剧。本文中解析的IP剧主要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
影视剧改编自网络小说早已不是件稀奇的事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视剧、电影多由一部已有粉丝基础的网络小说改编而成,依靠“原著粉”的振臂一呼收视率就多了层保障。近年来,IP剧在荧屏上非常受欢迎,占据了大部分影视荧屏。2015年的《花千骨》《琅玡榜》《芈月传》等电视剧火爆荧屏,2016年《翻译官》《三体》即将袭来。
二、IP剧受欢迎的原因
IP剧高热不下存在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本文笔者主要从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商业化背景下对收视率的追逐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中指出,收视率是隐藏起来的上帝,它不为人们所见,但它却一直统治着这个圈子。如果节目下跌了一个百分点的收视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与直接走向死亡无异。IP剧与以精英文化为主导的正剧不同,它的受众层面更为广泛,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在影视剧开播之初就隐藏了大批受众,所以更容易保障收视率。在此主导因素的作用下,IP剧无疑比其他剧有优势。以2015年大“火”的《琅玡榜》为例,该小说2007年在“起点中文网”首发,一直到2011年连载结束,小说点击量持续增长,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它的成功就在于原著小说的巨大推动力,改编前的高点击率保障了改编后的高收视率。
(二)IP剧能够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
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在主导消费的今天,人们也需要从IP剧中汲取“营养”。理查·戴尔指出:“对娱乐的两种想当然的描述乃是逃避和满足,这两种描述皆指向了娱乐的核心要旨,即乌托邦主义。”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事业的压力,情感的波折,这些都使现代人感到焦虑。现代性焦虑感的存在促使人们开始追求其他的可以缓解焦虑的生活方式希望从中获得解脱,而IP剧能够给人们制造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人们能从IP剧的幻想中得到各种满足,借暂时隐居在影视创造的世界中以逃离残酷的现实。这也正与马尔库塞的“单面人”思想不谋而合。
IP剧中乌托邦式的幻想集中表现在都市言情和穿越类题材中,主要体现在它游戏似的亲历性。一种是以《何以笙箫默》《翻译官》为代表的都市爱情剧,它们反映时下都市白领的生活,它利用时尚的观念以极具个性、主观性的方式展现现实生活,让人们用自我宣泄式地想象解决现实问题。另一种是历史穿越型,如《宫》的主人公晴川作为现代人穿越到古代,以亲身经历体验超越时空的自由,以现代人的视角看古代历史有“后天先知”的优越感,可以满足受众心理优于他人的需求。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正是受众的这种需求才使IP剧有了市场,IP剧在受众的持续买单中越来越“火”,即使《芈月传》受到部分观众的阵阵骂声,但收视率仍居高不下。
三、IP剧存在的问题
(一)催生人们的“单面行为”
“单面人”是马尔库塞在其重要著作《单面人——发达国家精神意识形态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马尔库塞认为,由机器、技术、市场、物质产品等元素构成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单面的社会,它在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压抑了人的精神自由,泯灭了人的个性。在这个社会人变成了单面的人,他们一方面满足于享受丰富的物质,另一方面在社会中各种宣传媒体的刺激下满足于享受社会设计和控制的精神资源。“单面人”只知道享受物质而丧失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只是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即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肯定现实,将自身完全融入现实。
造成“单面人”的原因就是所谓的“虚假需求”。“虚假需求”与“真实需求”相对立,它不是源于人之本性的自主的需求,而是源于社会制造的大量过度的物质需求。人在这种“需求的假象”中迷失,最终失去自己丰富多彩的个性,失去了自主力,失去了对社会控制和操纵的内在反抗性和否定性,成为屈从于社会机器但又自感幸福的“单面人”。
IP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单面行为的形成。网络的低门槛给网络写手充分发挥想象提供了平台,这一方面扩大了小说的题材类型,有利于人们放松身心;但另一方面,太过的“虚拟”演变成了“虚无”,过于追求与现实世界脱节的作品造成了时下许多网络文学作品浮于表面、流于幻想,成了所谓的意淫小说。受众会在现实生活中根据IP剧的虚妄情节寄托情感,从而丧失自我。人们如果长期沉溺在虚幻的世界里就会慢慢与社会脱节被现实社会遗弃。由于IP剧的自由性,影视画面常出现虚拟世界,受众由于媒介素养不够往往会被欺骗,这让他们安于现状,正如“容器人”一样不愿去面对现实生活,拒绝参加社会实践,催生观众逃避现实的倾向,从而形成“单面人”。
(二)导致文化价值缺失
影视媒介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教化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教育人们。在商业背景下,一些IP剧只关注如何吸引大众的眼球,忽视了内容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它们使受众获得了所谓的满足,其实这些娱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人们错把这些搞笑、庸俗的东西当作文化。
大众文化的两大功能是教化熏陶和娱乐享受。IP剧从文本诞生到剧本改编再到播出,娱乐始终是第一要旨。人们都需要娱乐,也是影视文化的一个基本属性,但是如果过度娱乐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愚乐”,人类难免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IP剧如果单纯为了追求收视率和高票房,降低精神和文化的高度,丧失社会教化功能就会完全沦陷为媚俗的娱乐工具,最终难免被社会诟病。
参考文献:
[1] 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1.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181-01
作者简介:徐亚琳,女,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