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新闻记者职业素养与形象构建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职业素养

姚 波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贵州 黔西南  562400)



浅谈电视新闻记者职业素养与形象构建

姚波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贵州黔西南562400)

摘要:电视新闻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党的舆论宣传的核心。而新闻传播质量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形象构建。对此,本文以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形象构建为核心,详细说明电视新闻记者需要提高职业素养以及形象构建的原因和方法。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职业素养;形象构建

一、引言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重要职责。而电视新闻记者作为其中的核心成分,职业素养和形象的构建必不可少。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还要具备思想作风和道德修养。在采访时要注意塑造良好的形象,并维护好、保护好社会的整体形象。

二、记者职业素养在传统意义下的体现

(一)具备三种心理素养

新闻记者要在公共场合、人群集散地及众多同行面前进行现场报道,要敢于抢占有利地形,敢于主动与新闻核心人物沟通,自信是必不可少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表现,是一种素养,渗透在记者的语言、神情和动作之中。

激情要求记者在每一个特定的新闻现场,能够认识和捕捉关键信息,调动全部的积极性,迅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发挥自己最好的播报状态,有意识地去激发最好的状态来感染观众。激情也是对新闻事业的一种热爱与投入,记者只有在工作中时时刻刻充满激情,才能在多元化的信息面前坚守职业道德,传播对受众有利的新闻事实。

出镜记者难免会遇到类似车祸、火灾、比赛现场这样的特殊环境,会面临很大的情绪波动。这个时候就需要记者严格要求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最冷静、最清晰的头脑和逻辑去处理和面对,并客观地判断和分析将来可能面对的各种状况。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在各种突发的新闻现场保持最佳的出镜状态,将信息真实地传达给受众。

(二)具备两种作风道德修养

新闻记者必备的修养是良好的思想作风修养。意识的持续性、自觉性、自制性是其核心内容。在自觉性的指导下,我们要清晰认识到活动的意义,以明确的目的投入工作。持续性要求我们以坚定的毅力和饱满的激情长时间地投入新闻事业。自制性要求我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表现出该有的忍耐性。思想作风的核心是记者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要求记者有强大的内心支持。

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是对记者的一种行为道德准则和规范,展现在记者采集、加工、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以及与人和社会相处时。俗话说得好,正人先正己。记者作为传播社会正能量,打击社会不良现象的重要职业,在监督别人之前,一定要规范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保持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形象

(一)着装与采访环境和采访对象的统一

记者作为公众人物和引导舆论的领头人,在受众接受信息时记者的自身形象也会很直观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因此,记者在不同的场合采访时一定要严格考虑并研究着装问题。记者在进行户外采访时,所代表的是新闻单位的整体形象,因此记者一定要提前准备好适合采访的服装,对外展现出新闻工作者的礼仪。

另外,记者还应该照顾好采访对象的心理,针对不同的人群和情况设计来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着装,避免对采访对象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与负担。例如,在偏正式的场合或采访公众人物时,着装应大方得体,给人以职业性和稳重性。若采访对象是普通群众,或是受害人等,则不宜穿得过于职业化,否则容易使被采访人过度紧张或不愿过多吐露真实想法。

(二)内在品德决定外在形象

记者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不但要第一时间掌握新闻资料,还要接触多种多样的突发事件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这就要求记者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提高自己的内在品格。在与各个阶层的社会人员接触时,记者既不能受利益驱使,也不能迫于被采访人员的身份地位而隐瞒或篡改新闻事实,更不能对受牵连的亲朋好友产生包庇情结。明确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记者面对复杂社会环境仍能保持本真、坚守正义的必要措施。保持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良好品德,对于记者外在形象的塑造具有决定性作用。

(三)维护良好的社会整体印象

电视新闻与社会大众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要想发展电视新闻,就必须维护好社会的整体形象。电视新闻记者要怀着讲求和谐和尊重真实的态度去撰写新闻稿件。要坚持科学的理论引导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相结合,将具体舆论热点和新闻事件相结合,认真维护好社会的整体形象。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体现在对社会受众负责的态度上,因此要做好客观、正确的信息采集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实际工作中,新闻记者必须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每一则新闻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在进行新闻素材的取舍时必须坚持公正的态度,切忌以权谋私。

(四)对电视新闻记者的内在要求

对猎奇和求新心理是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挖掘的一大动因。电视新闻记者的作用就是在每天发生的众多新鲜事物中提炼出大众需要的内容,好奇心是挖掘新闻内涵的源泉。记者只有怀着无限的好奇心去采写新闻才能使故事更加有内容、有影响力。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内容,要求记者有崇高的新闻理想和勇于为新闻事业奉献的精神。新闻具有严谨性和专业性,它所涉及的各种内容也通常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新闻的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前瞻性,因此要求新闻记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首先,新闻记者应该对自己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对所涉及的内容必须具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在进行新闻采集、报道工作时合理地编排组织新闻稿件,对原始新闻素材准确地进行筛选,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其次,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现代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思维是新闻记者的灵魂,要摒弃单一的定向思维模式,培养发展思维,才能让新闻有层次上的提升。最后,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前瞻性,要对专业理论知识有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够在选择新闻题材时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电视新闻记者职业素养与形象构建

(一)把握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和现场效果

现在很多电视台为了展现和现场同步以及真实的效果,都采用无剪辑拍摄手法,配以记者的出镜报道。记者则采用边走边播报的方式,这需要记者具备很强的临场反应能力和快速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现场报道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场出镜,想要极大地丰富现场报道的表现力还需要记者对各种同期声的原生态使用,需要记者敏锐的感悟能力。另外,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时还要注重还原事实本身,把握现场的报道效果具。新闻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时既不能过分夸张,也不能刻意隐瞒事实,而是要努力深入事实,揭露本质,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武装,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并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实事求是的新闻态度传递给受众。

(二)跟紧时代步伐,提升多方面的能力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记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储备系统。同时,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工作者,要综合发展自己的能力,要了解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不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有深入的研究,还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新闻记者应该对各种与新闻专业相关的领域都有所了解,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够在采访、收集、整理新闻信息等工作中得心应手,更好地迎合当前受众的需求。

(三)加强创新意识,培养新闻敏感性

好的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能够识别有价值的新事物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挖掘。而创新意识则要求记者能够在众多的报道中确定核心报道方向,有自己最独特的角度和想法。新闻敏感首先表现为政治敏感,记者要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必须密切关注我国国情与时事。记者只有充满政治热情并严格遵守党的执政理念,时刻对政治热点进行剖析,这样才能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记者一旦具有了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写出的稿子就会深刻而有内涵,并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五、结语

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十分的自信、冷静、激情的心理素养以及思想道德、作风修养。同时,在自身形象构建时要注意着装、内在品质、创新意识等。在互联网的新时代,电视记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加紧创新意识和新闻敏感度的培养,多出优秀作品和精品节目。除此之外,新闻工作者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时刻关注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精确独到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宝堂.浅谈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J].新闻研究导刊,2015(22):78-79.

[2] 杨越.谈对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J].戏剧之家,2016 (06):45-47.

[3] 苏锋.记者在突发性事件中的道德取舍[J].新闻窗,2013 (02):34-36.

[4] 魏兴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记者职业素养探析[J].新闻传播,2014(05):111-113.

[5] 陈琦.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新闻选题[J].西部广播电视,2016(04):99-102.

[6] 刘娟.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J].中国传媒科技,2014 (10):211-213.

[7] 侯佳冶.论新闻写作中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和谐统一[J].记者摇篮,2016(05):111-113.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141-01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记者职业素养
如何做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背后的“孤胆英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电视新闻记者的创新之路
浅析电视新闻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