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和对策

2016-02-28钱德年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价值观核心

钱德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6)

微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和对策

钱德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6)

微文化迅猛发展,契合了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微文化具有个体性、自由性、交互性等特点,对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及统一性和准确性构成了不利影响。高校应从着力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充分利用新媒体及加强微文化监管等方面,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微文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影响;对策

当代大学生是生长在“网上的一代”,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是他们的生活、学习必备工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7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由此可见,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价值多元、渴望表达意见等特点。

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统率和支配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微文化的大行其道契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如何在微文化背景下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微文化简介

(一)微文化概念

新浪微博于2009年出现并迅猛发展,微博起初把内容限制在140字符以内,其具有内容短小精悍、随时随地浏览和快速传播等特点。微文化就是指因微博而衍生出来的一切以“微”为特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文化是一种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形态,是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为基础的、人际间快速实时互动的新型文化。[1]

(二)微文化特征简介

第一,主体的个体性。[2]与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微文化呈现出个体化特征。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创作个性化的文字、图片、表情等,传递个人的思想及价值观。微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可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又可以成为文化的受众。

第二,内容的自由性。微文化因“微”而发展,往往以短平快的形式呈现,文无定法,甚至一张图片、一个表情符号就能表达情绪、态度和观点。在微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以自身独有的方式在网络世界发表观点。

第三,传播的交互性。[2]在移动互联网空间,各类信息以点对点的形式迅速传播,可以实现信息的无限共享。每个人都可以与其他任何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建立起联系,网民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评价和讨论,建立交互圈子,扩大影响。

二、微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微文化通过微博、微信、QQ等载体传播,其形式、内容及传播方式深受青年学生欢迎,深深嵌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然变成一种学习生活方式,微文化独有的特点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微文化传播主体的个体性冲击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性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价值观不尽一致的多元主体,但其构成的社会要健康和谐地发展,就必须形成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各阶层应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价值准则,其能维护价值体系的稳定和统一。青年学生个性鲜明,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发声更加强调个性。部分大学生刻意追求个性,表现出跟别人“不一样”,不做“大多数”,甚至对核心价值观置若罔闻。

(二)微文化传播内容的自由性冲击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导向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集中体现、集中表达和根本追求。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并起统摄作用和决定作用。在网络上各种价值观念招摇过市,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一些负面言论甚至在削弱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微文化环境下,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思潮和言论的蛊惑,这对其接受和认同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挑战。

(三)微文化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冲击核心价值观的准确性

在微文化的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关注和评论任何感兴趣的内容。某些不可控的热点信息可能引发共振和中心聚集效应。[3]我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腾飞,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出现,目前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转型期,诸多矛盾在逐步化解,一些老大难的“硬骨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不少无法理性认识当前形势的青年学生在网上随意散播一些消极言论和泄愤评价,甚至妄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人在网上对各种事件发表评论的角度都不尽相同,而一些带有个人情绪的不客观言论在交互传播的过程中影响到了更多的网民。微文化的交互传播模式使得大量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准确性和严肃性产生了怀疑。

三、“微文化”背景下培育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一)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发布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概括地说,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媒介中的信息进行辨别并作出正确取舍的能力以及对某种信息如何解读的态度。[1]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自觉抵制微文化环境中的不良信息,帮助大学生利用网络微信息快速、便捷等特点提升学习能力,促使微文化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正向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地位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主流与非主流共生,精华与糟粕并存,正能量与负面情绪交相辉映,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主动发声,维护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上的主导地位。

高校思想教育系统及团学组织应该打造微博、微信品牌平台和栏目,结合青年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从微处着手,将“高大上”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转化为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微语言,推送青年学生愿意看、喜欢看、习惯看的内容,将很有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变得“有意思”。同时,在校园及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抢占舆论制高点,努力做到“有阵地、有队伍、发声音、重内容、出影响、见效果”。[4]

(三)加强校园微文化监管,杜绝不良内容传播

青年学生容易冲动,对一些网络空间上的新事件、新思潮趋之若鹜,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随意发表煽动性评论,随意传播未经核实的消息,由此带来的不良信息借助移动互联网极速传播,往往短时间内无法控制。部分网民认为虚拟的网络空间是不实名、不可查、不受控的,甚至将网络空间当作“垃圾桶”“公共厕所”,在虚拟网络空间随意传播不负责任的内容。

在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最基础的工程,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也是当前网络工作的应有之义。高校在推进依法治校的同时,应将依法监管校园网络虚拟空间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高校应在遵照国家依法治网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和修订校园网络依法管理的细则,引导广大学生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一旦发现明令禁止的言论应给予严惩。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将政治过硬、技术过硬的广大青年学生吸纳到校园网络监管队伍中,随时掌握校园微文化动态,适时采取监管措施,真正使校园微文化环境风清气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1] 李长学.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5.

[2] 游敏惠,袁晓凤.“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探索,2013(4):53-56.

[3] 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青年教育,2014(11):107-111.

[4] 唐平秋.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及治理路径[J].探索,2015(1):141-144.

G641

A

1674-8883(2016)20-0013-02

本论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名称: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项目编号:RW150136

钱德年(1984—),男,甘肃武威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