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职业的荣誉感是我内心坚持的力量源泉
2016-02-28易守华
易守华
(重庆晚报,重庆 400010)
记者职业的荣誉感是我内心坚持的力量源泉
易守华
(重庆晚报,重庆 400010)
倘若你是一名热线记者,你便与普通人的命运得失休戚相关,倘若你是一名法治记者,你便能成为半个律师,倘若你是一名时政记者,你便能与大人物亲密接触,而这些幸运都源自于一名记者对于新闻的热爱和坚持。
记者;热爱;坚持
编者按:
每每记者节来临,它总是唤起我们对这个崇高职业的无比自豪感和责任感。
这个群体,通常只有上班没有下班,整日在外奔波;无私无畏,一支笔,一台摄像机,就是手中的武器;他们不惧艰险,帮助弱者,伸张正义是内心的执着。记者们的身上大都有一些传奇精彩的故事,他们是低调而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在读懂别人的时候,也在检阅和丰富自己。本刊本期专题特别邀请一些坚守在普通记者岗位的记者,讲述他们心底里那份身为记者的光荣与梦想,以及他们在新媒体时代下对记者身份的一份坚守与信念。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回想起自己的从业经历,百感交集。15年来,我从一个对新闻事业满腔热血的小姑娘,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记者。从最早的热线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法治新闻和时政新闻,这十多年来,我从这些大大小小的新闻稿件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坚持。这些成长与前辈和同行的帮助密不可分,也与自己对新闻坚持不懈的热爱息息相关。因为热爱是记者天然的兴奋剂,它会让你不停地在新闻的道路上奔跑。
一、当热线记者,垃圾粪水稿子也上头版
还记得2002年的记者节,重庆晚报和市内其他新闻单位共同在市文化宫布展,让记者直接和读者见面沟通。当时的我,作为“新闻直通车”的热线记者,也在现场接待读者。
与新闻前辈、知名同行相比,那时的我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热线记者,每天接到最多的就是各类市政的垃圾粪水投诉,写的也是各种边栏稿件,但我依然乐此不疲。记得曾经有一次,我接到一个投诉,称在江北区一个小区,出现了一处粪水在街面横流几天没有人管。我迅速赶到现场,发现粪水已经给当地的居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民生新闻记者,帮老百姓解决问题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就粪水横流到底是怎么造成的,该谁来解决,我前往多个部门进行追问,在跑了近十个政府部门后,终于找到了事故的责任源头。
令我惊讶的是,第二天稿子发出,竟然上了头版,而且获评当日好稿,这在民生新闻版块是绝无仅有的事情。稿子见报后,相关部门再也无法推诿,迅速解决问题,当地居民对我更是连声感谢。这让我由衷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民生记者的自豪。
二、跑法治新闻,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差点成为“律师”
2003年夏天,重庆晚报成立了法治新闻部。我有幸参与其中。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充满了挑战。我从一个法律的门外汉,开始对法律产生兴趣。为了使自己成为专业的法治记者,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甚至两次报名参加司法考试。
在5年多的法治记者生涯中,我经历了很多法治案件。有些个案至今还历历在目。有一次,遇到这样一个线索:一个湖北的中年妇女张华(化名)不远千里来到重庆打官司,因为她老公朱强(化名)抛弃了她和女儿,在渝中区的菜园坝附近再次结婚生子。张华以重婚罪起诉朱强,案件在渝中区法院立案。由于经济拮据,当时张华住在观音岩的一家小旅馆里,每天舍不得花钱吃饭,几个馒头就能凑合一天,我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边说边哭,她整整向我诉说了3个小时,也哭了3个小时。这个案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至今我仍记得在那家昏暗的小旅馆里,那个愁苦的中年妇女哀伤哭泣的脸。因为一时找不到被告朱强,渝中区法院刑庭的两位法官决定去湖北朱强的老家调查取证。当时报社的领导判定这是个读者非常关注的新闻,遂决定派我去湖北,见证法官的取证过程。我和两位法官一起坐飞机到达武汉,然后,再换乘公共汽车,终于辗转到湖北非常偏远的朱强家。我们赶到时,天色已晚,张华和她的父母,以及女儿就一直站在村口,盼望着我们。
这个案子的复杂之处在于,朱强在重庆用的是他亲弟弟的身份证登记结婚,而他们两个又长得非常像。在后来长达一周的调查取证过程中,我见证了法官工作的严谨和艰辛,也看到当事人因为正义得到伸张而留下的感动的泪水。最终,朱强因为重婚罪被判缓刑,张华和孩子也得到了应有的赔偿。案件结束后,逢年过节,张华都会给我发短信问候。我也知道她了结了这个案子之后,过上了新的生活。
我的这组连续报道持续了半年多,刊登了五六个整版,很多读者还打来热线或者写信询问结果。也有一些热心的读者为张华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有位热心的老婆婆还认张华为干女儿,让她在重庆打官司期间住在自己家里。也许正是这些温暖人心的细节,让张华很快走出阴霾,重新振作起来。
在后来的很多法治新闻的报道中,蒙冤无助的弱者得到帮助,正义得到伸张。“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能够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帮助弱势群体,这让我倍感欣慰。也许,这就是记者职业荣誉感的源头,也是我内心坚持的力量源泉。
从业多年,不仅许多案件让我至今难忘,还有很多人也令我记忆犹新。由于经常前往法院和检察院采访,我结识了一些有趣的人。曾经有一个年近五旬的大叔,自诩公益律师,他花了七八年时间,自考了西南政法大学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他时常为了一瓶水或者一包方便面,打公益官司。我也多次在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邂逅”这个“草根律师”。一来二往,他和我们这些媒体的记者便成了“熟人”,他总是拿着一大叠材料,给我们提供“新闻线索”。且不论这个公益律师的业务水平如何,他百折不挠的精神就令我钦佩。在十几年前,能有这样的法律意识,实属不易。
因为负责法治版块的新闻报道,我经常会接到读者的热线,他们会在电话中咨询法律问题,并寻求帮助。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加之自身对法律的兴趣,我利用空余时间,自学法律,并先后两 次参加司法考试,学习的过程令人受益匪浅。后来,一些律师朋友还经常叫我“律师”。他们说,虽然我并没有取得律师资格证,但是分析起法律问题依然头头是道。
五六年的法治记者生涯,我荣获了全国法制好新闻二等奖、中国金天平三等奖等全国性的奖项,重庆好新闻若干。更重要的是,我结识了很多法律界的朋友,有的律师朋友至今仍是重庆晚报新闻律师团的成员。
三、跑时政新闻,全国两会期间“拦截”黄市长做专访
如果说法治新闻中接触的最多的是普通老百姓,是那些需要法律援助的求助者,那在时政新闻的采写中,关注得更多的就是各级官员。实际上,这是为了更好地为市民传递民生消息:房价走势、阶梯电价、教育划片……每一个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都牵动着老百姓的心。
调到时政部以后,因为对口跑市人大等口岸,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报社派我去北京采访全国“两会”。我仍然负责人大版块的新闻报道。在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同事的通力配合下,我率先独家“拦截”到那一年刚上任的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我就市民关心的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和房价走向等重大问题对其进行了面对面的专访。采访的当天晚上,值班领导和编辑对这篇稿件反复斟酌,接近凌晨2点才定稿。第二天的重庆晚报头版浓墨重彩地推出了这篇独家专访。那是我在当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影响最大的一篇新闻稿件,也是黄市长罕见的一次单独接受本市内的都市媒体专访。
采写时政新闻这几年,我跑过市人大、交通、水电气等各个口岸,最大的感受就是,时政新闻记者不仅仅是新闻发布者,更是新闻的感知者。一个重大的关乎民生的新闻报道中,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他们的痛点是什么?所以,在采写时政新闻,特别是政策发布类新闻时,一定不能照本宣科,务必要把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问题问明白并回答清楚。
就如同在独家采访的黄市长的稿件中,老百姓最关心的房价、户籍制度改革等,我们晚报就给予了很好的解读。在后来的时政新闻的采写中,我一直坚持民生第一,为普通读者准确地传递政府的声音。
目前,我在重庆晚报全媒体营销中心,主要为区县政府部门提供全媒体营销策划及执行。在报社领导和同事的共同策划和推进下,这几年的“重庆新地标”“2016重庆美丽小城”“新重庆巴渝十二景”等大型策划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平面媒体,特别是报纸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转变思路,顺势而为,这落实到我的具体工作上,就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也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年来的新闻从业经历让我见识了无数的人和事,也教会我面对困难要无所畏惧,积极想办法战胜困难。因此,继此前自学法律知识之后,我又开始自学新媒体的相关内容,并把所学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尽管时代变迁,新闻的从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面临的困难也是现实存在的。但是扪心自问,我心中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仍未减退。虽然有一些新闻同行转到了其他行业,翻开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但我想我会坚持下去,倾注这份热爱,在圆梦记者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G214.2
A
1674-8883(2016)20-0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