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球时报》社评的特点
2016-02-28迟昕丁磊
迟 昕 丁 磊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浅析《环球时报》社评的特点
迟昕 丁磊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环球时报》是在当今国际舆论上十分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其社评自2009年创办以来,在新闻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本文以《环球时报》的社评作为个案进行分析,以期探索《环球时报》社评的特点。
《环球时报》;社评;特点
《环球时报》是《人民日报》报社主办与出版的国际新闻类小报,创刊于1993年1月。《环球时报》的评论从2009年3月开始创办,当时是以“社论”的形式出现,现在更名为“社评”。《环球时报》社评自创办以来,一直鲜明、坚决地向世界展现中国民间对一些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成为中国百姓参与国际舆论的一个渠道,在新闻界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本文将着重对几篇社评进行分析,以期探索《环球时报》社评的特点。
一、选题丰富多样
我们按照社评的内容类型进行划分,可以把社评选题划分为大国博弈、周边形势、中国民主、强国之路、全球视野、安全韬略和其他。[1]
大国博弈主要探讨中美俄等强国在内的世界重要的双边关系,侧重于展现竞争与合作主题。例如,《英法德相继示好,中国投桃报李》(2015年10月27日)着重关注习近平主席对英法德展开的外交攻势,并鼓励了一种论调:德法在与英国竞争同中国的友好及合作。
周边形势以地缘性政治因素为主要标准,聚焦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例如,《莫用翻旧账否定今天的中俄关系》(2015年11月6日)以边界划分为切入点,抨击“反俄论”。
中国民主着眼于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民生问题,如针对民众热烈讨论的雷洋事件,《环球时报》也及时关注,刊发了评论——《六大角度梳理人大研究生猝死之谜》(2016年5月10日),对网上流传的各种碎片化细节进行了梳理,强国之路中国特色明显,往往与中国崛起的大战略结合在一起,如一带一路、九三阅兵、“全球第二富”等议题。
全球视野区别于周边形势,更多关注除中国以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带给中国的启示。例如,2015年10月24日,社评《美军救出70人质源于俄罗斯倒逼》则关注了美俄在伊拉克的交锋。安全韬略主要从国防战略和建设的角度出来考虑国际大局。
纵观《环球时报》社评,不难发现,大国博弈、周边形势、全球视野此三类的选题出现得最为频繁。由此可以看出,《环球时报》国际视野广阔,国际性强,但也不乏国内选题。《环球时报》新闻评论的选题涉及面广,政治、经济、军事、医疗、教育等领域无所不包,选题的丰富性,使《环球时报》有“写不尽的话题,不断变换的视角”。[2]
二、文风亲民朴实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曾说:“我会阅读编辑准备的各种材料,包括专家的意见,然后我本人和这名编辑一起撰写社评,我口述,编辑在电脑上记录。他们不是一般的记录,而是一边记录我的话,一边根据他们白天围绕这个话题掌握的各种信息,修正我的看法。”[3]正因为口述,正因为多次修改,才让评论不仅拥有理性的从容,还有人情的感染,更能打动人心。在2015年10月10日社评《让大家玩好,中国将再上大台阶》中,“城市退休群体相互影响,旅游成为他们当中越来越多人的‘正事儿’。很多人几近玩疯,几乎在家闲不住,把大部分退休金都‘玩掉了’。”诸如“正事儿”“玩疯”“闲不住”“玩掉了”等十分口语化词语的使用,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显得十分亲近。在2015年10月14日《与日本敞开斗对中国战略上不值》一文中“它在崛起的路上劣迹斑斑,干了坏事,也受了惩罚,至今国家主权残缺,这一切对它的民族心理显然留下了负面影响。与欧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日本一直显得不够敞亮。”诸如“干了坏事”“受了惩罚”“敞亮”这些口头白话,平易近人,读者都能听得懂。由于《环球时报》的选题广泛,不免有一些选题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如TPP协议,很多读者没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环球时报》的社评《TPP压垮中国经济?太有想象力了》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地解读了TPP,也表明了立场。
《环球时报》社论的标题也十分通俗亲民,如评论《奥巴马去广岛,日本人又想多了》(2016年5月11日)、《歼-11上永兴岛,这咋了》(2016年4月14日)、《南海好热闹,日本傍着美国伸拳脚》(2016年4月5日)等,这些标题都采用简单的句式、通俗的词语,显得亲民朴实,与其文风相符,能够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拉近其与读者的距离。
三、态度倾向激进
作为人民日报的子报,《环球时报》不可避免地带上官方喉舌的“基因”,在立场上与官方保持一致,其社评在涉及国际问题,尤其是他国与中国的争端中,往往显现出明显的国家立场和相对强硬的态度。由于比较明显的倾向性,《环球时报》常常被贴上“民族主义”“愤青”的标签。学者展江曾公开批评《环球时报》在报道国际摩擦问题时,经常断章取义或改变文意,展现出“过于强大的民族主义”和“过于强大的宣传意图”。
例如,在中美关系中,《环球时报》一直以中立态度为主,可美国在危及中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时候,会有强烈的反对态度。再如,2015年10月15日社评《美军舰若闯南沙12海里,中国必反制》,强烈抨击了美国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并且对美国发出了警告。
在中日关系中,《环球时报》的整体态度基本是消极、漠视,甚至是谴责的。日本在靖国神社、钓鱼岛事件上屡屡侵犯中国主权和尊严,触及了中国利益的底线。在中国对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时,《环球时报》发了这样一篇社论《全人类将日本军国主义钉上耻辱柱》,旗帜鲜明地谴责了日本不承认战争罪行的行为。
如此案例不胜枚举。
由于《环球时报》态度激进,所以常常会招来一些批评,甚至谩骂的声音。如今,《环球时报》也在积极改进,面对敏感话题,它会努力做到以多视角呈现,尽量使文章做到平衡中立,远离偏激。
在笔者看来,社评需要代表本社立场,需要有倾向性,但与此同时,社评仍需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态度。在涉及一些敏感话题时,《环球时报》应做到真实反映中国民间对于敏感问题的态度,从而有效地减少外界对中国的误判,这正是新闻专业主义对新时代媒体提出的要求。
[1] 王传宝,耿源宏.《环球时报》社评的选题特点浅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3(1):55-58.
[2] 李希光.理性的社评造就新主流品牌——从环球时报社评中学习什么?[J].新闻与写作,2011(5):15-18.
[3] 胡锡进.社评与国际话语权——环球时报社评是怎样写出来的[J].新闻与写作,2011(5):4-8.
G212
A
1674-8883(2016)13-03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