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集中口述历史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2016-02-28杨蕊菡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期
关键词:信息采集

杨蕊菡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新闻采集中口述历史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杨蕊菡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摘 要:近年来,口述历史的研究迅速兴起和发展,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民间,都是由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在进行口述历史的研究。口述历史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学生群体的视角着手,探索学生口述历史的新闻采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不足。

关键词:口述历史;新闻采集;信息采集

1 新闻采集中口述历史概述

口述历史这个概念,定义非常丰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内涵,它的起源和流变众说纷纭。近年来,中国口述历史的研究迅速兴起和发展,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民间,都掀起了研究和采集口述历史的热潮,成果既有书籍杂志,也有卫视栏目等的形式,不仅有官方派出的专业调研组,也有一大批民间考察队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左玉河先生评价当前的口述历史时说:“目前中国出版及出现了‘图说史大出风头,口述史一枝独秀’的新格局,各出版社以发行‘口述历史’书刊为时尚。”[1]我们虽然看到了口述历史的可喜发展,但是想要这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长足和健康的发展,它在采集过程中所存在着的、急需解决和规范的问题便不容小觑。

从整体上看,中国当代口述历史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如:学科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专门的研究人才来从事口述历史研究,没有足够的正规研究机构作为学术依托,缺乏有计划的长远访谈规划等,这些“先天不足”,使国内的口述历史研究处于低水平的层次,难以出现国际一流的口述历史成果。虽然有着一批对这个领域有着研究兴趣的人才,但是他们的成果大部分停留在“口述史料”层面,远未提升到“口述史学”的研究层面。就我们学生群体而言,出于兴趣所做的研究更多的是感想性的体会,缺乏专业的分析、系统的研究。

本次调研通过采访西南民族大学部分80岁以上退休教师,通过他们的“口述历史”,了解母校的成长历程。作为新闻学院的学生,团队成员有着人物采访的经验和学科相关理论支撑,从预约被访者、准备采访提纲、实地采访、到后期的整理、视频剪辑都进行得很顺利。但是事后总结,发现获得的相关文案和视频资料,并不是预期的“口述历史”,而是像一篇篇新闻稿件和一集集新闻报导。因此通过初步研究新闻采访与口述历史采集的区别,总结本次调研的不足。

2 口述历史采集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就采访的前期准备而言,在新闻工作中,为了采访现场能够对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地做出反应,前期的准备更多的是为了过程中能有一个好的“追问”以挖掘更多的信息。口述访谈在前期准备方面需要“加量”,要刨坑深挖,做一种“铺陈式”的了解和准备,为的是能基本把题目固定,使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对采访对象过多追问,是对其思维的一种“突然袭击”,对方没有充分思考时间,那种情况下被访者说出来的信息,是片段的、不全面的,有时还极有可能是不真实的,这样的“打断”,很有可能会使一个原本完整的故事,瞬间不复存在或者少了某些原本因该有的重要元素。美国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说,做口述历史研究工作的人“必须压抑着想说话的冲动,做个安静的倾听者”[2]。

第二,在口述历史的访谈中,提出问题后,要让受访者有时间回想,有时间整理思路,最重要的是给予受访者充裕的谈话时间。崔永元做口述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时要求记者:“你去听故事、听经历就行了,尽量不要去打断他,让他流畅地说。我们只是记录他们的口述,把所有资料都留下来,以后做研究的人,可以引用这些直接的口述。”[3]一定要以受访者讲述为主,采集画面要集中在受访者身上,访谈者的形象和声音是淡化的,甚至要创造出一种几乎不存在的形态。让受访者最大程度上有流畅的表达,便于后期的剪辑整理,让受访者有着大段的、完整的语言表述,或许受访者可以再现一个非常完整的时空。口述历史是对过去的“精心挖掘”。要求受访者回忆多年以前的事情,所以要以受访者个人为中心,研究他的“人生道路”,听其一步一步道来。

第三,新闻工作讲求时效性,采访者希望获得新闻的“爆点”和“亮点”,在进行有效提问、完成任务后就迅速转下下一个目标对象。把每一个受访者的时间做了量化处理,把他们的叙述框定在一个狭窄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写出一篇漂亮的报导,往往急于从受访者那里得到“有用”的信息。这造成了口述历史信息的“碎片化”,这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受访者对自己真实经历的叙述和我们对历史细节的捕捉。在口述历史的采集中,时间常常是由受访者决定的,对方的讲述意愿决定了访谈的时间,对于有的受访者则需要多次进行采访和记录。

第四,口述历史访谈对于信息的需求是越完整、越全面越好的,采集时需

要对被访者进行全程的录音录像,之后要全部整理,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便删减,否则就会出现“残缺型口述历史”。缺少完整性就会缺少真实性,真实是历史的灵魂,历史研究的本质就是探寻客观存在的历史真实。口述历史是以挖掘历史记忆的方式追求客观的历史真实,是以口述者的记忆为凭据再现历史真实。口述历史真实与否,取决于口述者叙述的内容是否真实及能否将记忆之真完整而准确地呈现出来。中间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加工和过滤,都是还原历史真实的一道障碍,阻隔着历史记忆的穿透,如果我们没有给予受访者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和叙述,那么在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便又会再形成一道障碍,那么历史的真实,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第五,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保存整理及对受访者权益的维护的问题。对于访谈内容的原始记录,需要以专业的方式进行档案管理,档案学本身就是一门学问,这些史料的后期保存和整理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其他环节,甚者成功的关键就在此。另外,因为口述历史相关于被访者的私人信息非常多,所以采访者一定要有保护被访者的意识,如协议的签订等方式,这样才能慢慢地将口述历史的研究工作慢慢规范起来,渐渐地形成一种习惯,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愿意讲出更多更真实的故事,口述历史才能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3 结语

口述历史的领域是需要得到规范的,每一个做口述历史研究的人都应该找到一个“组织”,这个组织要有相应理论体系的指导,要设置工作规范和提供一些参考的样板等。这个“组织”一旦形成,那么作为这个“组织”的成员,就有义务把实践的成果反馈回“组织”,帮助组织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慢慢地让“组织”的“记忆基因库”发展壮大,让里面所贮存的“记忆财富”,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让历史真实的一面能够最大程度地突破时空的障碍得到重现。

参考文献:

[1]左玉河.近年来的口述历史研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30(3).

[2]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M].第2版.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3]张侠.崔永元与“口述历史”[N].每日新报,2012-03-24(A03).

作者简介:杨蕊菡(1995-),女,哈尼族,云南普洱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信息采集
基于Internet的网络化交通信息采集系统
如何提高卷烟零售市场信息采集的有效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农田温湿度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践
浅析卷烟消费者研究分析工作的运用与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