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一勺
2016-02-28
史海一勺
改革闯将袁庚业绩昭日月
2016年1月31日,著名改革家袁庚在深圳蛇口逝世,享年99岁。袁庚是改革开放闯将,他受中央委托,从1979年到1984年几年间,在蛇口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在举国都是计划经济思维的1981年,他响亮地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最强音;他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的创始人。新常态要求广大干部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涌现出更多的敢为天下先的袁庚式闯将。
(综合报刊)
中国女医第一人是谁,有何故事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热播,中国古代的女医生也大受关注。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出名的女医不乏其人。
最早见于史载的女医是西汉时的义姁。据《史记·酷吏列传》中记载,义姁精于医术,曾为汉武帝之母王太后疗疾,颇受太后信任。但《史记》并未具体谈及其医术如何。之所以记载义姁,是因为其弟义纵系当时有名的酷吏,司马迁在为其作传时顺带提及了义姁。但不论怎样,义姁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载的女医生,由此她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女中扁鹊”。
汉代另一位女医则是汉宣帝时的淳于衍,《汉书》中三次提及她。淳于衍是女侍医,相当于当时宫廷的妇产科医生。淳于衍和当时的权臣大将军霍光之妻相熟,很希望能为丈夫谋个好职位。而霍光之妻为了让女儿取得皇后之位,正欲谋害许皇后,恰巧许皇后生产之后染上了疾病。于是,霍光妻利诱淳于衍,让淳于衍利用职务之便投毒。淳于衍考虑再三,最后表示“愿尽力”。于是她把有剧毒的附子捣碎,掺入御医所制药丸。许皇后服下后,头脑涨痛,胸中烦闷,终致死亡。后来,由于霍光子霍禹谋反事泄,牵出淳于衍谋害许皇后案,遂一并处死,落得一个悲惨下场。
(摘自《羊城晚报》张勇/文)
你知道这些戏曲术语吗?
水词在一些传统剧目中常见这样的唱词:“小姐她在前面走,XX我在后边跟”“开言不把别人叫,叫声XX你是听”“听一言来才知情,怎不叫人两泪淋”……这在戏中叫“水词”,即废话。“水词”是在多年演出中形成的,旨在向观众交代心情或情景。虽是废语,但不能一概否定。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中见不到“水词”。
一棵菜舞台演出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演员、乐队、舞美人员都为搞好演出紧密配合、协调一致,谓之“一棵菜”。主角和配角配合默契,也叫“一棵菜”。
棒槌这是对不懂戏曲表演艺术的外行人讽刺性的称谓。赵丽蓉、巩汉林主演的小品《打工奇遇》中用过这个词。外行为何称“棒槌”呢?因棒槌是实心木棒,以此比喻外行“一窍不通”。内行讽刺外行也称“羊毛”。
死脸子指演员面部表情呆板。眼睛和面部是显露人物内心世界最敏感的部位,面部和眼睛的表演是演员做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时面部、眼睛都要有戏。“死脸子”是戏曲表演的大忌。
(摘自王德彰著《谈戏说史》)
数字中的清史
康乾盛举千叟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北京首次举行有来自全国4240位60岁以上老人参加的盛大宴会。其后,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开宴,参加人数共3900余人;嘉庆元年(1796年),最后一次开宴,人数达5900余人。
六次蠲免全国钱粮。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开始,三年内分批分期普免全国钱粮共3206万两白银。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三十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嘉庆元年等五次全免,共1.4亿两。江南漕粮1200万担,价银1200万两,共1.52亿两。总计6次,免去近2亿两。
编《四库全书》,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堪称中华传统文化创制之最。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决策编纂,历时10年,至乾隆四十六年完成。参加人员共4200余人;共刻写7部,总计55.3万卷,25.2万册,1600万页,总字数69.3亿字。
以上例证,皆为清朝所独创独有,而清以前,历朝历代都不曾有过,此即清朝之贡献。这些,无疑是清朝对历史的大超越,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自《北京日报》李治亭/文)
海瑞对己女有多么残忍
海瑞是明朝有名的清官,历官四朝,虽说酷吏文化至明,已发展至极致,但明朝酷吏的名单里,海瑞似乎还是不在其中的。然而知堂说,“此辈实即是酷吏”。知堂翻明末时人姚叔祥《见只编》,见其卷上有云:“海忠介(海瑞)有五岁女,方啖饵,忠介问饵从谁与,女答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岂容漫受僮饵,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此女即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卒拒之,七日而死。余谓非忠介不生此女。”一个五岁的女孩儿,因为接受了男童递给她的食物,就被海瑞这位亲生父亲以父道与礼教的名义,活活地饿死了。因而知堂读至此时,就说他实际上即是酷吏,海瑞杀女,“若律以自然之道,殆皆虎豹不若者也。”
(摘自《今晚报》李小青/文)
何谓“负暄”
张中行写了好几本名字差不多的书——《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让人不由对“负暄”起了景仰之意。细查之下,“负暄”却只是“晒背”的意思。
负暄的典故来自于《列子杨朱》。杨朱是个复杂的人,“一毛不拔”的成语就来自于他。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杨朱跟庄子一样,讲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个贫农,穿着旧麻破衣过冬,到了春耕时节,犹自晒太阳。有一天他晒得舒服,灵光一现,跟他老婆说:“背对太阳晒得暖洋洋,妙不可言,别人都是不知道的。我们若是把这个新发现告诉君王,一定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杨朱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遁民”和“顺民”的道理的。“遁民”是指逃避自然、违背自然的人,如追名逐利者、贪权怕死者;而“顺民”是指顺应自然的人。
农人负暄是自然的,而到文人语境里,负暄的精神底子换作了隐士情怀,晒太阳也是晒自己。如果是以隐为进,那么就是告诉当局,你用,或者不用,我都在这里,不卑不亢;若是真心实意地归隐,则是微笑的不合作——负暄中,请勿打扰!但是,中国文人是特有使命感的,负暄不能没有感受,有感受不能不说,要“立言”,于是就有了《负暄……》之类的文章,表达的是一种恬淡悠闲的生活态度,自娱自乐。冲淡的行文,造就了许多隽永的散文小品。
(摘自《扬子晚报》董改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