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
2016-02-28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面对当前中国发展的新问题,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十分深远。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继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整体,认为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其客观的规律性,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因此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五大发展理念”在内的中国特色发展理论体系。从总体上看,几代领导集体的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基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党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发展理论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审时度势,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所处的新阶段新特征进行了全面梳理。在肯定我国“十二五”规划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党中央也深刻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仍然突出,依然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障碍,巫待克服。面对新形势,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在深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工作中,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保障、发展方式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尤其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鲜明地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坚持,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发展理论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创新
“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在发展的内涵、目标、动力、评价标准、方式等方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一)发展内涵的创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从对这五个方面辩证地剖析来看,“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具有全面性、有机性和针对性。全面性体现在,“五大发展理念”更加全面深刻,它涉及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现了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统一,体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现了发展速度与发展动力的统一,体现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有机性体现在,“五大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每个方面都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创新”解决动力,“协调”注重平衡,“绿色”关注生态,“开放”强调内外联动,“共享”要求社会公平,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针对性体现在,“五大发展理念”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五大发展理念每一个方面对事关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发展目标的创新。“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加重视发展的全面性,在经济发展方面要适应中高速增长与中高端发展的新常态,推动发展方式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能型,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和低水平劳动力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在社会发展方面,要实现从主要依靠政府向政府和社会共同发力改变,真正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更加重视发展的均衡性,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都得到同等重视,具体就是要坚持发展的包容性、可持续性,促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推动我国发展重心由东部沿海向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转变,培育更多的经济支撑点。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划分,构建健康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注重农业及生态发展格局。更加重视发展的公平性,从制度安排上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保障,确保机会、收人、财富等朝着平等共享的方向发展。
(三)发展动力的创新。“五大发展理念”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找动力,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过程中,要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增强改革创新精神,提高改革行动能力,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改革要围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有利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创新,在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发展评价标准的创新。“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到第一位,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是否能坚持创新发展的核心地位,是否能够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是否能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创新的评价标准对我国尽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协调发展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强调的是发展的节奏。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失衡、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等不仅妨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本质,因此如何高效高质地缓和乃至消除差异扩大化是当前巫需解决的难题。是否能够始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均衡发展,是否坚持平衡发展的评价标准将会保证发展的有序合理及公平性。绿色发展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强调的是发展的底色。绿色意味着可持续,坚持绿色发展不仅包括绿色生态,还包括绿色经济和绿色社会。把绿色作为发展过程中的规范标准以及作为对发展成果的评价依据,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开放发展解决的是内外联动的问题。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如何在国际对话中提高我国的话语权,并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这就需要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对外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的评价标准。共享发展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五大发展理念”的落脚点。坚持共享的评价标准是真正实现发展成果人人参与、成果全民共享的强有力保障。
(五)发展方式的创新。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不能简单的以GDP速度论英雄,实现尊重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性的发展,要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在五大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拉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拉动的新型发展方式。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因素,建立有利于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机制,推动开放共享发展有利环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