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
——以汶川地震和康定地震为例
2016-02-28孙惠霞
孙惠霞
(作者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广播影视局)
广播电视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
——以汶川地震和康定地震为例
孙惠霞
(作者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广播影视局)
四川省作为我国西南腹地重要的省份,在政治经济上具有重要作用。该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导致四川虽然属于天府之国,但自然灾害不断,而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八条地震带其中三条范围内:鲜水河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理塘地震带,并发生过十几次7级及以上的地震。所以,如何运用广播电视在各类灾害中帮助受灾群众,逐渐成为地方广电重要研究对象。
广播;新媒体;抗震救灾
1 广播是由外向内的宣传媒介
因为广播常常在灾害来临时,成为唯一有效媒介。当地震、泥石流等突如其来的时候,交通、电力、通讯中断时,无线电反而成为第一波送到灾区人民手中的“慰问品”,成为连接信息孤岛内外的唯一有效媒介。
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四川电台播出地震消息,各频率密集播报成都市政府一号公告,省地震局资讯,省政府办公厅等紧急通知,有效地让灾区群众了解当下情况、救援情况。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电波接收器也在不断的发展,现在受众利用手机、MP3、笔记本电脑或车载手机音,可以在多种多样的环境下收听,这使广电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发挥更多的作用。
广播成为高效沟通平台。由于在地震中很多人慌张出逃,躲避风险,手机并没有随身携带,这就造成了很多省外的亲属担心灾区亲人而又联系不上。无论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康定地震中,广电都通过“救助热线”或类似的节目帮助省内外听众发布几十万次搜救、援助、寻亲、寻物和报平安等信息,帮助上万个的家庭找到自己的亲人。而交通广播通过实时播报来发布权威道路信息,保证各项物质及时发放援助到受众群众手中。
广播节目鼓舞人心。在汶川地震及康定地震发生后,当晚省内众多广电媒体减少无关节目与不宜歌曲。给受灾群众和抗震救灾一线的全体人员士气上的鼓舞。此外,多家电台还在震后开始心理热线、重建家园等专题栏目,通过无线电来让专家与受灾群众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与抚慰、讲述抗震救灾现场的人与事,让灾区群众得到了精神上的帮助。
2 电视是由内向外的宣传媒介
广播擅长将外界的信息带到灾区,而电视则擅长把灾区情况向外传播。在受灾现场广播报纸都能将灾区情况向外传递,但远不如电视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大。根据人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机制,知道的欲望大于了解的欲望,即首先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才会去关注具体情况,但对细节的了解程度受到媒体影响较深,各地方台距离受灾现场距离最近,可以快速形成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震后几分钟,惊魂稍定,四川电视记者已奔赴各处:地震局、公安局、车站和医院;1小时内,连派5组记者向汶川进发;15点20分,卫星车出动;16点30分,直播开始;17点,中央台、四川台的资料通过卫星传送都江堰灾情,温家宝总理飞机抵达成都,第一时间让全国人民看到。
此外,由于灾难带来的后果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观众急于亲眼了解现场情况,电视报道画面要重于解说,解说的语言、节奏、重点重申为画面服务。而通过近2个月的超长直播起了两个作用。一是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震后谣言四起,但由于电视“带领”大家去第一现场,让谣言被快速遏制,没有形成气候,为后期救援起到了帮助。二是通过“现场”直观目睹灾难惨烈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心与团结,进而促成募捐赈灾等实际行动。
减少分众传播,突显灾区灾情,强化关注注意力。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人会根据自我情感进行选择,注重重要信息,排除无关信息。而电视通过减少分众传播可以有效的让观众集中在抗震救灾上,将重要资源集中在最重要的方面,在这一点上四川省各地市级广电中心明确了抗震救灾的优先权、甚至是唯一权,只有将生命高于一切,才能让正面热点化解负面热点。
3 广播电视持续报道利于中国形象塑造
在2014年的康定地震中,新媒体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由于新媒体缺少公信力,容易形成谣言。不利于抗震救灾后期持续报道。而广播电视作为老牌媒体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其现场报道及后期报道利于形象塑造。区域电视台拥有最真实的记录和持续报道,在汶川地震过后的三年里和康定地震的两年来,每次到纪念日时,广播电视都会推出有关抗震救灾的专题活动,报道后续建设家园,让其具有了塑造四川形象、塑造中国形象的新功效。此外,电视令人难忘,比纯粹语言更容易唤起观众情感反应,同时所记录的时间要比微视频要长,有利于系统性的讲述整个事情的走向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虽然移动网络逐步取代了广播电视的作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也正在逐步的取代了传统媒体,然而当面对这些自然灾害的时候,失去网络等通信方式的时候,广电作为传统媒体的顶梁柱,一定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电视带领观众了解现场,让广播成为灾区有效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