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审丑”新闻现象的美学特征探讨

2016-02-28袁丽媛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4期
关键词:潜意识网民受众

袁丽媛

(作者单位:1.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审丑”新闻现象的美学特征探讨

袁丽媛1,2

(作者单位:1.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随着新兴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环境下“审丑”新闻现象出现,在网络媒体助推的力量下,带来了对传播媒介、社会伦理和商业市场的影响,受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出现了关于“审丑”新闻现象的新的美学特征,包括审美趋向多元化和情趣个性化,“审丑”新闻内容的双重传播效应,受众“潜意识”的心理驱动力量,新闻“审丑”彰显社会功利价值。

新媒体;“审丑”新闻;美学特征随着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和移动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审丑”新闻等一系列异于传统媒介的新现象频现,如近年出现的芙蓉姐姐、水仙妹妹、凤姐等形象皆受到网民的追捧,在网络媒体力量的助推下,一些与传统意义上“美”相反的“丑”现象甚至因网民的热捧而成为网络热点。“审丑”新闻冲破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美”“丑”概念的认知,“丑”的审美价值得到彰显,也由此带来了对传播媒介、社会伦理和商业市场的诸多影响,受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随着新兴媒体的影响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1 形式:审美趋向多元化和情趣个性化

随着新兴媒介迅猛发展,新闻传播内容依据受众的使用与满足需求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议程设置”体系,如微博、微信的平台型媒介,一些新闻信息会因网民的高关注度排序置前,受众在信息解读和内容消费的过程中,也不再是传统受众单向被动的受传角色,其审美情趣更多体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在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真善美和假恶丑统一存在,甚至有悖于传统“审美”情趣的“审丑”新闻大量出现,包含对人物形象之丑的审读,还有对新闻事件中丑陋行为的关注。傅园慧不是美女,她的“表情包”夸张甚至有几分“丑”,但却蹿红网络,这是“美”融于“真”的呈现,她接受采访的几句回答,

是发自其内心和本真,于是“洪荒之女”得到网民的热捧。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和生命,美加上真实,便会更美,正如法国文艺评论家布瓦洛所言:“美与真是一致的,

真对于美有主导作用。”[1]王宝强离婚事件亦为典型,自2016年8月14日王宝强在微博上声明离婚之后,网络很快“炸锅”,全民参与谈论,微博、微信及客户端(“两微一端”)狂欢式的刷屏使这件“家丑”成为一个受众人关注的热点事件,今日头条官方甚至发布了相关数据,称8月14日当天有8 715个头条号参与了这场热点追逐战,发表文章10 629篇,与王宝强相关的阅读量达到35 963万[2],网民何以如此关注一个娱乐明星的婚姻八卦?借题吐槽现实社会中道德伦理、婚姻出轨、物质崇拜等现象,是对负面新闻所能体现的正面审美的一种表现。

2 内容:“审丑”新闻的双重传播效应

新闻审美异于艺术创作审美,后者的审美对象往往是塑造和虚构的人物或事件,而前者首先必须以事实为生命,审美对象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真实存在[3]。2016年8月,在里约奥运会奖牌颁奖仪式上,网友发现中国国旗疑似有错,扒出这则消息后,国民再也不能镇定坐在沙发上看比赛了。国旗本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如此庄重严肃的国际性比赛,竟出现如此错误,在“两微一端”,此事跟进关注,中方向奥组委提议审查,里约奥组委向中国致歉,事情随即得以解决。正是通过对“丑”的揭露,促使事物向美的方向转变,即揭丑求美。美好的事物有形象可感的精神感染力,而对“丑”事物的反映,也同样是人们对美的呼唤和渴求,这正是“审丑”新闻所包含的积极正面效应所在。

此外,受众以审美诉求去审视、提炼、解读“丑”的过程中,也表现出非理性和扭曲化。2015年,诸多历史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在互联网空间“被娱乐”:刘胡兰不是真人真事,是作家虚构的典型人物;“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常识;“狼牙上五壮士”欺压当地村民,村名故意引五人到绝

路逃避日本人围剿;黄继光堵机枪禁不起推敲;董存瑞炸碉堡遭到网络段子手戏谑调侃和网民画漫画肆意恶搞;雷锋事迹是摆拍出来的,日记也是杜撰……在对革命历史的审视和解读过程中,部分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充分发挥了情感联想和娱乐精神,肆意调侃、诋毁甚至抹黑革命英雄形象。消遣英雄形象言论俨然成为一种畸形化的网络“时尚”,新媒介环境下,审美素养作为个体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的表征,更应该保有理智因素,过分渲染人性的丑恶阴暗,颠覆人性的真善美,这种审美情感活动只是一种扭曲化的审美快感体验。

3 成因:受众“潜意识”的心理驱动力量

新媒介环境下,出没在互联网空间的受众更倾向于关注和迷恋丑闻,并在“两微一端”对丑闻进行再度传播,同时加以评论。受众的“审丑”心理是一个多种因素发生作用的复杂过程,其中,受众本我的表露和“潜意识”情感的驱动使然是促成“审丑”行为的主要原因。

[4]在美学思想中,人对事物本真的表达和展现是其主要诉求之一,传播领域中受众本我的“潜意识”力量亦为其新闻传播活动的驱动因素。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潜意识’是人类精神中占据最大量、最原始的部分,‘潜意识’压在最深处、最底层,但又最活跃,总是设法浮现到意识表层上来。”[5]因此,关注和刷屏“丑”的人物、事物,受众一方面得以将压在最深处、最底层的“潜意识”负面情绪进行宣泄和释放,另一方面,在自尊维护、求异认同的心理特征下受众也获得情感上的某种补偿。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受众对新闻对象狂欢式的“审丑”解读和消费,正是弗洛伊德“潜意识”中个体或压抑、或嫉妒、或愤慨、或落寞的情感呈现。2016年8月,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先挣它一个亿”的金句火遍网络空间,包括“两微一端”的媒介平台,各种文字、漫画、视频等的“段子手”式的“心灵鸡汤”狂虐“穷人”,网民宣泄和释放了对如此霸气言论“丑”的不满、斥责和批判,网民郁积已久的压抑情感在恶搞、诋毁和揭露后顿感轻松舒畅,然后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之中。

4 影响:新闻“审丑”彰显社会功利价值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获取社会经济效益是促使新闻传播活动活跃于精神产品生产领域的主要动力之一,如近年出现的网络红人,丑人“露丑”大胆开放,媒体助推乐此不疲,受众“审丑”愈演愈烈,背后都有一个无形的推动力量,就是经济利益

的驱动。对媒体来讲,策划“丑”可以提升关注度和点击率;对于“网红”来说,通过“露丑”得以迅速成名;而大众则在相对自由开放的网络空间通过“审丑”释放压力、宣泄情感。三者不谋而合却各取所需。2006年,“恋足前线”网站因“虐猫女”事件获得高点击率和巨大经济利益等等,“丑”似乎大行其道,让网民几乎身陷“嗜丑症”而浑然不知。受众对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丑”人或事物,存在距离感之外的功利性目的。新闻传播内容无论是多么“丑”的人或事物,毕竟是存在于受众所处现实空间距离之外的个体或现象,因此,受众并不会与其发生直接关系并受其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丑”的对象如果是唤起受众感官刺激物的源头的话,那么受众由此升腾出对“丑”事物的审美情感也是处在优越环境位置的快感体验[6]。

[1]杨健.新闻审美[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7.

[2]今日头条.今日头条大数据里的王宝强:一天漫长过半年.[EB/OL].(2016-08-15)[2016-11-02].http://www.toutiao. com/a6319029530220658945/.

[3]邓利平.审美视野中的新闻传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8.

[4][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智慧——弗洛伊德心理哲学解读[M].刘烨,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

[5][奥]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车文博,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157.

[6]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47.

袁丽媛(1981-),女,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新媒体理论、新闻学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潜意识网民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