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银行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2016-02-28阴陈桂龙
阴陈桂龙
浅析银行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阴陈桂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本文从银行助力实体经济及银行业本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个方面来阐述银行业如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资金从产能过剩领域流向供给不足领域。
一、银行助力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作为资金的重要来源,银行对实体产业的资金支持关系到实体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供给侧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缩减对过剩产能行业的信贷规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谨慎向产能过剩的项目投放信贷额度,防范新的过剩产能产生,将资金资源由过剩产能转移到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战略新兴产业,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积极支持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帮助企事业渡过难关。
(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适度增加信贷投放。银行的信贷资源应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倾斜。2015年12月22日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公告,允许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绿色金融债券的推出将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尤其是中长期绿色信贷的供给。绿色信贷作为银行主动负债的工具,不仅有助于银行缓解传统业务面临的下行压力,而且能够调整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解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小微企业可以通过标准化的债权产品获得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三)创新对新兴产业的投融资模式。
1.推进投贷联动业务。银行业应加快推进投贷联动业务,助力成长型创新企业发展。投贷联动业务可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目标与约束不相容的问题,以企业高速成长所带来投资收益对债务性融资进行风险补偿。投贷联动业务可加速政府创新驱动战略的部署和实施,并且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探索投贷联动业务需要有平台思维,对接券商、律师等服务中介机构,对接互联网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提供融资支持到财务顾问、资金托管等综合化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方案涵盖了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从而发展全产业链式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时应优先选择优质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与子公司或者同集团内具有股权投资牌照的公司协同合作,以便更好地开展业务,控制总体风险。
2.债转股重组业务。目前已经有多家商业银行正在研究债转股事宜,债转股作为重组的一种,意在帮助银行业抑制不良资产率。银行债转股业务是将一部分债权转化为股权,继续持有并运作资产,最后通过出售、IPO等方式退出。银行业完全可以在自身和同行海量的客户资源中寻找优质、有上市愿望的企业,撮合并购或借壳上市等业务,从而实现股权增值。
3.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也是银行的一种创新融资服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某产业的供应链条中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将某个大型优质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在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中选择资质良好的企业,通过做货物或债券质押,为其提供授信额度,降低整个供应链条的融资成本,提高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解决一些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从而实现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有效地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的同时也帮助商业银行有效控制信贷风险,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
二、银行业本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银行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对实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其本身也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银行业在推动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更有必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营理念转变入手,加快推进自身的供给侧改革。在资产业务方面,要顺应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发展的要求,把同业业务、债券投资等非信贷业务作为发展重点,降低信贷类资产的比重。在负债业务方面,要转变以存定贷的传统理念,打造以资产驱动负债的经营思路,进一步提高负债的主动性。通过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财富管理、现金管理、交易型银行等新型业务和表外业务降低风险权重,使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低于总资产增速、管理资产增速高于资产规模增速。以经营效率提升真正实现低资本占用和低成本扩张,以相对较少的资本投入驱动相对较大的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是银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经营和决策效率。进一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奠定治理基础。银行业应充分发挥党委、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作用,探索党委领导核心和现代公司治理有效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我国金融业在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影响了金融市场效率的发挥,扭曲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在金融市场管理制度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如在金融市场运行方面,政府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并未有效形成和起决定性作用,既缺乏常态化的市场准入机制,也缺乏常态化的市场退出机制。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现行法律法规也对金融机构的接管、解散、破产等进行了相关规定,但可操作性不强,离真正实施金融机构的有序退出相差甚远。金融市场管理中的部门分割远远落后于跨行业、跨领域、跨市场、跨产品的快速金融创新活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制约了资金在金融市场的自由流动及合理配置。这些体制机制方面的结构性矛盾,都有待于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解决。
(二)银行业应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金融创新是单个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也是整个金融体系增强其效能的原动力。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仍停留在简单复制层次,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有待进一步规范,许多实体经济或者再生产过程中所需的金融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通过金融创新产生的新供给偏少。因此,促进贴近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业态健康、规范发展,消除金融供给短板,让金融供给惠及到小微企业和普罗大众是当务之急。长期以来,由于“三农”领域、小微企业、弱势群体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存在信贷固有风险高、效益低等原因,金融机构面向这些领域的创新动力不足,金融产品单调、同质,企业融资成本高企,这在县域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差异,金融在县域地区的服务功能不足,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城市地区对县域地区“挤出效应”明显,县域地区沉淀下来的储蓄资源只有很小的比例用于当地经济发展,而县域经济又是经济和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节点。因此,推动金融创新、金融普惠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银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银行业等金融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得到相应的支撑,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货币信用环境有利于市场主体充分了解各项政策走势并作出正确的投融资决策,从而起到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如果货币信用环境波动过大,就不利于稳定经济,不利于稳定和扩大投资,因为投资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投资的决策要求有一个比较稳定和明确的预期。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反复波动、货币政策周期过快调整、利率和物价水平过分波动等,都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更不利于长期的国家竞争实力的上升。央行的一系列货币政策中也强调了要稳定市场预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稳定的、可预期的货币信用环境要求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通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传导机制,使央行信息有效地传导给投资者。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南通港闸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