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现实可能性
2016-02-28罗跃姝
罗跃姝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公众舆论现实可能性
罗跃姝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公众舆论》一书是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李普曼先生写成的,因此在整本书中不难看到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通常会将其与历史上及其写作当时的一系列的政治现状相联系,这并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著述,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主要的理论也是我们曾经涉及过的,但要想真正把握这些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当代新闻传播学的影响,确是值得深思的难题。
公众舆论;公共事务;自媒体
作者将全书脉络清晰的划分成了8个部分共计28章节。读完全书后在回头来梳理作者的观点不难看出,作者在前两个部分主要是在讲述公众与舆论的客体即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是在讲环境包括虚拟环境对公众的影响。接下来从审查和保密制度、交往和机会及时间与注意力和速度、词语包括清晰度几个方面来进行了阐述,最后得出了“我们的公众舆论是通过许多的渠道折射出来的:通过源头上的检查与保密,通过另一端的物质与社会障碍,通过飘忽的注意力,通过贫乏的语言,通过涣散的精神,通过无意识的情感从,通过损耗暴力与千篇一律。这是一些妨碍我们进入环境的限制因素,此外还有事实本身的朦胧与复杂,它们共同损害着感性认识的清晰度与公正性,用误人视听的虚构替代切实可行的理念,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有意识误人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
1 公众越来越多参与媒体事务,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第一章中作者提到:“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妙、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去对它进行重构。”作者提到了比较简单的办法一词,而在笔者看来,如今这个比较简单的办法便是媒介了,正如作者所言,舆论如果想要发出声音,必须利用新闻界加以组织,而非像由新闻界加以组织。作者书中主要探讨的是报业那样的传统媒体主导的新闻界,在那里舆论发出声音是很难的,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利用新闻界来加以组织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当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让舆论发出声音我认为不再是难事。传播主体越来越多元化,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众越来越多的发声,舆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开始不容小觑,就近两年来发生的:全民声讨暴力恐怖事件,马航失事后对真相的拷问等都体现出了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声音越来越多的发出甚至被听见。
2 碎片化传播下,公共事务吸睛
在第二部分对外部世界的研究中,作者提出:“我们全都受到了公共事务的影响,但我们全都沉溺于私人事务之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有限,不愿注意那些还没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意见,而且我们很容易受到不断的干扰。”在这一点上笔者的观点与作者有些出入,碎片化的传播模式下,我们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去关注公共事务,我们之前之所以不愿意关注不是由于我们的注意力有限而是由于信息的获取渠道太过于单一,而如今,信息获取渠道不在单一,网络信息海量、无边界,除了报纸和电视新闻,PC客户端而外,移动客户端及大量的社交软件让我们获取信息更加的全面和快捷。“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新闻软件大获成功不仅仅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发展,更说明当前环境下人们对愿意去关注公众事务并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如此便捷的条件下,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也急速高涨。
在公意的形成这一部分中作者提到了权威人士及领袖,也就是意见领袖。在民主形象一节中提出了:“人们是根据自己头脑中未受到挑战的画面来构想外部世界的画面的,他们头脑中的这些换面是由父母、老师精心铭刻进去的,而且极少被他们的经验所校正,公众舆论中的客观成分极少,更多的是根据临时的想象。”总之,作者认为,个人无法对超出自我经验范围的外部世界产生完全准确的认识,更多的是靠想象和虚拟,公众舆论其实是被操纵着的。而在这一部分,笔者的看法如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低门槛发言之下,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发声了,在这个鱼龙混杂的互联网站上呈现出来的是比原来更为真实和全面的世界面貌。我们不在只是能听到主流媒体这一种声音了,话语权的多样化带来的是更多不同群体发声,因此我认为在这个环境里面的公众无疑要更加清醒和客观,而不是一味地沉默和呆板,在这个信息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公众的刻板成见也会有所收敛,因为他们得到的对同一事物的信息本来就是更加全面,日新月异的。
最后,作者在报纸和有机化情报这两个部分中指出了面对这样的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使舆论摆脱困境的对策。作者指出报纸的形式是显而易见不够完美的,报纸始终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并不能排除报纸为了赢得公众而附和民意,更不能排出其歪曲事实来讨好和迎合民意。
3 结语
笔者相信舆论确实能反映事实,但是实现的可能性太弱,而且所耗费的成本太高,真正的专家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公众自发在互联网上就某一公共事件形成讨论,而政府也很容易的就能看到不同群体对于这一事件的观点和意见,所收集到的信息不仅多而且全面,同时节省了材料到达决策层的时间,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更小,因此现在越来越多微博问政的反响都很好。
[1]刘建明.公众舆论的对峙、理性与话语暴力[J].新闻爱好者,2014(6).
[2]惠春琳.国际关系视野下的公众舆论[J].新远见,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