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医疗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以“肾去哪儿了”系列报道为例
2016-02-28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迟 昕 丁 磊(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当前我国医疗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以“肾去哪儿了”系列报道为例
迟 昕 丁 磊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近段时间,各种公共事件频繁发生,舆论场上众声喧哗。其中,与医疗行业相关的事件就有三起,分别是魏则西事件、《新安晚报》“肾去哪儿了”系列报道引发纠纷事件、广东医生被砍去世事件。这三起事件连续发生,再一次点燃了积怨已久的医媒矛盾。的确,近年来,一些媒体为了博人眼球、增加阅读量,加之自身缺乏医学知识,发表了一些激化医患矛盾的报道。那么,媒体在医疗报道中都存在哪些问题?媒体要如何进行医疗报道?笔者将以近期《新安晚报》“肾去哪儿了”系 列报道为例,来谈下这些问题。
医疗报道;医媒矛盾;肾去哪儿了
1 “肾去哪儿了”系列报道引发纠纷
2016年5月5日,《新安晚报》刊登报道称,宿州居民刘某因车祸于2015 年6月份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了胸腔手术,然而,出院后发现右肾“离奇失踪”。随后该报官方微博转发了此消息,在舆论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人们对医生偷摘患者右肾、隐瞒医疗事故等各种猜测。
面对这种情况,徐州市卫生计生委紧急展开调查,于2016年5月6日在微博上通报了调查结果,初步判断刘某存在肾萎缩的可能,同时承诺将对患者作进一步检查。随后,诸多医疗界大V纷纷发文章评论该事件,指出了报道中的错误,并批评《新安晚报》的失实报道是引发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然而,面对各种批评的声音,《新安晚报》依然态度强硬,并刊发报道坚称报道并未失实。由于此事发生在医患关系、医媒矛盾非常紧张的时期,所以《新安晚报》的回应顿时激起了大家的愤怒情绪,其微博下批评声一片。
5月13日,第三方医疗机构公布调查结果,证明患者的肾脏只是萎缩,并未丢失。随即《新安晚报》刊发了《徐州调查组告诉我们“肾去哪儿了”》一文报道此事,但并未对网友的批评作出回应。
虽然部分网民将医患关系紧张完全归罪于媒体是不可取的,但媒体在报道医疗事件时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一些不实报道给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下文笔者以“肾去哪儿了”系列报道为例,对我国当前医疗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分析。
2 当前我国医疗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2.1 利用敏感字眼博取关注度,制造话题
《新安晚报》官方微博在报道此事件时,以“宿州男子在徐州手术后右肾失踪,当事医生:瞬间萎缩了……”作为标题。随后,题目中“右肾失踪”“瞬间萎缩”等敏感字眼,迅速引起了网民们的注意,舆论一片沸腾。然而,从后来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患者的肾是在手术近两个月后才查出萎缩,并非题目中所说的“瞬间萎缩”。尽管该报后来发文澄清“瞬间萎缩”一词并非自造,而是引用了院方人员的话,但这一解释网友们并不接受,他们认为编辑很清楚院方人员的这一表述并不科学,但仍在标题中使用该词,明显是有意为之。
2.2 习惯性站在患者的角度报道,未做到客观中立
对医疗行业进行合理地监督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其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一些媒体在医疗报道中常倾向于同情患者,仅为患者发声,将矛头指向医生,在采访与报道过程中也缺乏科学求证的精神,使报道不再客观中立。“肾去哪儿了”系列报道便是从患者角度出发,呈现了记者陪同患者“寻肾”,却始终未果的过程。整个报道多叙述患者的诸多不公遭遇,指责院方及相关部门处理不当,没有站在院方立场上,为院方发声。
3 改进医疗报道,缓解医媒矛盾
3.1 坚持真实性原则,使报道客观平衡
对于医疗报道,媒体应坚持真实性原则,不随意歪曲事实、误导公众。此外,媒体应注意报道的客观平衡,保障医患双方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不能明显倾向于某一方。
对于该事件,近日澎湃的报道——《“肾失踪”风波三名男主角的新焦虑:医生称不敢再接大手术》就做到了客观平衡。稿件将医患双方的观点都报道了出来,为医院、医生提供了话语平台,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
3.2 丰富医疗报道的选题,改善医生的媒介形象
医疗报道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医患纠纷类负面新闻,媒体应积极尝试新的选题。例如,媒体可以从宏观政策角度入手,对国家医改政策进行深入解读,时刻关注医改的进程,更好地推动医改相关政策的执行。
3.3 提升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
如今,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关注度,全然不顾职业道德的约束,在报道中扭曲事实,过分放大医患矛盾。这种做法在令医患关系更加紧张的同时,也促使了医媒矛盾的爆发。所以,媒体在处理医疗行业的负面新闻时,应该更加注重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1]王刚.对当前医疗报道的反思及改进策略研究[J].新闻知识,2015(8).
[2]牛卫红.对当前我国医疗报道的反思[J].当代传播,2014(4).
[3]阴卫芝.从新闻职业伦理与医疗报道专业性看“茶水二次发炎”[J].新闻记者,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