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朝晖:让每个人都看懂转基因

2016-02-27朱一南

摄影世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朝晖转基因物种

朱一南

李朝晖可能是拥有科学家朋友最多的摄影师之一。

1989年毕业于北大生物学系之后,他从事了二十多年生物医疗工作。而当放下生物仪器,拿起相机之后,他所关注的对象,依然是他所熟悉的生命体。在这个名为《大体:转基因》的项目中,李朝晖与国内顶尖的生物实验室合作,锁定了五个物种,前后拍摄七百多张照片,展示同一物种在不同的基因修改后,所呈现的、具体形态的变化。

转基因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近几年转基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起颇多热议,从崔永元赴美拍摄的转基因纪录片到去年年初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农业部2015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这项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好是坏,专家各执一词,而大众则希望能了解更多。

李朝晖决定用摄影来呈现这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命题,让观者能直观地感知转基因到底为何物,用直白而略让人震惊的影像,引发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而作为一个普通人,他觉得所有的现代科学技术都有其两面性,有它的利与弊。“例如汽车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可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我已经离不开汽车了,但现在也会越来越减少开车。”

转基因问题也面临类似的局面,“现在转基因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许这也是人类的一种宿命。”

在《大体:转基因》中你拍摄了多少种动物、植物?

一共拍摄了5个物种,包括2种植物,水稻和拟南芥,2种动物,小鼠和斑马鱼,1种微生物,线虫。每个物种进行转基因研究有不同目的,比如说水稻的转基因是为了抗病、增产,老鼠是为了做药物试验研究,还有拟南芥、斑马鱼、线虫是为了基础研究。

拍摄时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拍摄的最大困难主要是说服科学家允许我去他们的实验室拍摄。科学家们一般都很简单,他们埋头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不愿意受到俗务干扰,更不愿意与社会争执沾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转基因口水战中很少听到科学家的声音。而转基因问题最根本是一个科学问题,讨论中听不到科学家的声音是一件怪异的事,这也是我去拍摄转基因这个项目的初衷。我想客观地向观者展示转基因到底是什么。所以,当我和科学家们讲述拍摄目的,他们还是接受的,特别是我本身的专业背景是生物科研领域,再加上人品口碑还不错(笑),最终得到科学家们的配合。我内心特别感谢他们,他们也冒了风险。因为,这些照片会不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其实他们心里也没有底。所以,他们不是自私的,而更看重科学公正,这让我很佩服。

每个物种在原有形态基础上转不同的基因,上面的编号就是它的编码?

不是,我的这些编码是转的基因名字,以及它会有什么结果。你看这个斑马鱼,有心肌细胞绿色荧光、血管红色荧光、全身黄色荧光、纯合体心脏发育有缺陷……像这个小鼠,没有毛的;胸腺缺陷;还有营养不良、小脑发育障碍、糖尿病、癌症等等,各种各样的疾病,包括不育,它是用来做疾病研究的。

您觉得达到预期效果了吗?

我的初衷是想尽量客观展现转基因是什么,所以你可以注意到,我在作品视觉效果上的克制和控制。要说是否满意,人总是不满足的,总想更好。

您的生物学背景,在拍摄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一个好的摄影师,对拍摄对象一定是要做研究的,如果对拍摄对象没有深刻的理解,那只能停留在表面视觉效果的满足。所以,我拍摄《大体:转基因》(包括以前的《标尺下的人体器

官》,以及现在的《转基因》)是自然而然的,根源正是我的生物学、医学背景。我对生命体很熟悉,所以也会经常思考与生命相关问题,我离它们很近,这不仅是指物理距离,也包括内心的距离。当然,实际便利也会有,毕竟我认识的科学家和医生要比一般摄影师多一些。

通过这组作品,您最想传递的信息是?

我们大学同学有个微信群,在里面,转基因是经常争论的话题,都是学生物学出身的嘛,有的在国内,有的在国外,有的还在搞科研,有的经商去了,经历五花八门;对转基因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力挺的,坚决反对的,还有和稀泥的,争吵起来,嬉笑怒骂,有意思极了。社会上的情况也差不多。大家吵得面红耳赤,可有几个真正见过他们争吵的对象是什么样子呢?转基因的问题很复杂,公众态度差异大主要还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我拍了这个项目,就好比,如果几个男人在争论一个女孩子,起码要亲眼看看这个女孩儿长什么样吧?(笑)这是最基本的。

转基因对人们生活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操作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转基因对我们来讲可能很快会变得司空惯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的宿命。

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

平时就是做作品,读书,挺单调的。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一天做不了什么事就过去了。

2016 年有没有新的拍摄计划?

有啊,《转基因》还没结束,《大体》系列规划到第五个(拍摄对象)项目了,另外还有一个有关家乡的项目《长江》,已经进行到第6年,春节后又要出门拍,太多的事要做。

李朝晖自述:

转基因问题,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它的讨论也出现了严重分歧。

具有分子生物学专业背景的我,原本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因而十分诧异: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反对转基因,有些反对声音甚至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

这极大地引起了我的探究欲望。于是三年前,我开始拍摄《转基因》项目。

这两年,随着这个项目的进展,我手头收集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才认识到,转基因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经济、贸易、食品安全、伦理、宗教信仰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各种因素纠缠,错综复杂,让人难以定择。

这种复杂性,使我对这个项目的热情更加高涨。不过项目操作难度也超出了我最初预想的程度。

从技术上来说,所有的转基因植物、动物必须在现场完成拍摄,不能带出实验室;而且拍摄要尽量避开科学家的工作时间,不然会对科学家的工作带来干扰。而我的拍摄需要摆台布光,场面很大,而实验室空间一般都不宽裕,这对我的拍摄造成了很大的限制。而且,科学家的实验是分阶段的,每次去到实验室都只能拍到部分实验对象,这么多转基因拍摄对象要分很多次才能拍到,还要保证一致背景、光线、物位、机位,以得到一致的影像。每次单单调好灯光、相机都要花费我半天时间。比如拍摄植物“拟南芥”,我从武汉往北京跑了7次,每次要拍摄一个星期左右,每一天都要从灯光安装调试开始,以设备打包结束,其中艰辛真是几句话无法表述。

从最先的一个物种,到后来的五个物种;从开始的25张照片,到后来的七百多张照片;从开始的单一肖像,到后来的动态影像、影像装置和现场互动;反复的构思、实施、舍弃、修改……这几年,我是在不停的纠结当中完成这个项目的——包括方向的纠结、具体呈现形式的纠结。我一路蹒跚,不过一直坚持,走到现在。

通过这个项目,我不仅仅想客观呈现转基因个体的外观,还想表达更多,毕竟转基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关于转基因的争议依然那么多,作品也应该继续延伸,因此目前《大体:转基因》这个作品并没有完成,还有一半在路上。

此时此刻,我想还是应该少说点,让观者从我这些简单的客观影像出发,各自感悟、思考、判断,得出每个人自己关于“转基因”的结论。

猜你喜欢

朝晖转基因物种
吃光入侵物种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探秘转基因
CENTRAL LIMIT THEOREM AND CONVERGENCE RATES FOR A SUPERCRITICAL BRANCHING PROCESS WITH IMMIGRATION IN A RANDOM ENVIRONMENT*
转基因,你吃了吗?
三只蚊子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
唆拜(外一首)
吴朝晖秘书长接待RDPAC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