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及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

2016-02-27张杰袁野

世界地理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

张杰 袁野

摘  要:中亚的地缘政治意义十分重要。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主要包括打击“三股势力”的边疆安全战略、力争大国在中亚地区维持政治格局平衡的地缘均势战略和确保中亚稳定、可持续的油气资源供给这三个层面。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创造了安全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增进相关国家的合作,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国;中亚地缘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它西起里海,东至中国的新疆地区;自南向北,由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延伸到与俄罗斯的交界地带。该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美国著名学者、政治家布热津斯基认为中亚是在地缘政治上存在“激烈动荡的漩涡”[1]。目前,对中亚地缘战略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美俄三国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例如,潘志平在《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相互交织的大小“博弈”》一文中分析美俄欧日在中亚进行地缘政治“大博弈”的同时,还指出地区内部国家之间存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小博弈”。赵华胜在《浅评中俄美三大战略在中亚的共处》一文中对比分析了俄罗斯的“欧亚联盟”战略、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在中亚的竞争格局和地缘政治动机,提出在中亚狭小的地缘政治空间里中、美、俄的中亚战略是竞争结构,但并不排除合作的可能性。柳丰华在《中国在中亚:政策的演变》一文中以时间为线索,分析了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对中亚具体合作政策的演变;张志军在《从地缘经济安全的角度规划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文中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出发,分析了中亚与中国的地缘经济关系,等等。上述成果虽然对研究大国在中亚的地缘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们较少涉及对中国中亚地缘战略的整体阐述及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影响的论述。本文在汲取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1  中亚在地缘战略上对中国的重要性

1.1 地缘战略的含义

 国际战略是指国家从国际全局出发,运用外交的谋划和指导,贯彻以国家利益为目标的对外政策[2]。由于国家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推行一种全方位的对外政策,而必须在战略选择上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世界上的某些特定地区,这就牵涉到战略和地缘政治关系的互动[3]。地缘政治起源于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实践,以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为标志,是“国际政治权力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4]。“地理位置是民族国家对外政策优先目标的出发点”[5]。由此,地缘战略是根据地缘政治过程的经验性认识和功利性谋划所做出的目标规划及实施方略的总和[6]。地缘战略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是维护国家在相关地区整体利益的重要保障。古典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有权力潜能的地区[7]。作为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是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大国与地区政治势力的交汇区。

1.2 中亚与中国的地缘战略关系

  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地缘关系紧密,对中亚国家而言,加强与中国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在经济上,中亚国家虽然拥有丰富的能源,但加工制造业相对不发达,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中亚国家把铺设管道和完善交通领域的合作作为同中国开展互利合作的优先方向。正如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所指出的,今天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和交通通信网络,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独立会得到保障[8]。“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出后,中亚国家希望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拉动本国经济发展。2013年以来,中亚国家与中国签订了多项经贸合作协定,利用中国提供的经济援助和优惠贷款,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和技术问题[9]。在政治上,中亚国家希望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灵活处理与俄罗斯、中国和美国等国的关系,避免成为大国争夺的对象。中亚国家将丰富的能源作为平衡大国竞争、维护政治经济主权的重要工具。为了减少对俄罗斯输油管道的依赖,中亚国家积极参与多种能源外运线路的选择,力图避免由某个国家单独掌控中亚的能源输出[10]。在安全上,冷战后中亚国家受到“宗教民族主义”和“种族民族主义”的渗透[11],聚集了一批宗教原教旨主义者和民族分裂分子,它们与恐怖势力相勾结,形成“三股势力”,严重威胁中亚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乌伊运”、“伊斯兰解放党”、“中亚圣战者联盟”等组织严重威胁着中亚地区的安全[12]。中亚国家需要与中国加强反恐合作。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反映了中亚国家与中国共同的安全诉求。

 中国兼具地缘政治上的边缘地带部分和心脏地带部分。就领土范围来说,中国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边缘地带领土是中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国海权建设和维护的禀赋地带,集中了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发达区。中国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心脏地带领土是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国陆权建设和维护的禀赋地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来说,如果东部沿海地区是战略前沿和战略重心的话,那么,中亚地区则是可以依靠的战略大后方和战略缓冲区[13]。中国在中亚地区具有多重地缘战略利益。在安全领域,“三股势力”对中国西部边疆地区构成了威胁。近来新疆地区发生的“暴恐”事件是“三股势力”作祟的结果。为了维护边疆安全,中国需要与中亚国家加强安全合作。在政治领域,中亚地区作为战略缓冲区和机遇区,可以缓解中俄之间因地缘的毗邻性而带来的潜在利益冲突,有助于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给中国带来的压力。在经济领域,中亚地区蕴含丰富的能源矿产、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其中石油储量约为42.8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1%,天然气储量约为11.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6.2%[14]。铁、锰、铬、铜、钼、锌、钨、锑、铝土矿等金属资源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15]。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在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比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亚地区丰富的能源有助于拓展中国的能源进口渠道,解决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能源不足问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框架下,深化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有助于中国平衡国内发展态势、提升国家整体实力,维持国际均势。中亚地区与中国的地理关系和利益关系决定了中国必须重视中亚地区的地缘意义并将之提升到战略高度。

2  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

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立足于中国的国际战略以及与中亚的地缘关系。在合作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主要包括:与中亚国家合作打击“三股势力”,维护边疆稳定的安全战略;维持大国在该地区政治格局平衡的地缘均势战略;确保中亚国家稳定、可持续地供给油气资源的能源战略。其中,边疆安全战略和均势战略源于中国和中亚的地缘战略位置,能源战略则与中亚自身的资源蕴藏和中国在能源方面的需求有密切关系。

2.1 维护边疆稳定的安全战略

  稳定的地区秩序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根本保证,中国在中亚地区边疆安全战略的目标是维护西北边疆和地区秩序的安全与稳定。就目前形势来看,恐怖主义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主义势力这“三股势力”的相互勾结是对中国西北边疆最大的威胁。由于中亚国家同样面临着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双方在此方面有着共同的需求。与中亚国家合作打击“三股势力”,维护边疆安全与稳定是落实边疆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

 第一,与中亚国家建立和完善条约合作关系。“三股势力”在中亚地区的活动较为猖獗。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合作打击“三股势力”时,需要与相关国家建立以双边和多边条约为框架的条约体系。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打击“三股势力”方面已签署了若干条约,例如,2001年“上海五国”加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2003年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签署了打击“三股势力”的协定,2007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共同打击犯罪行为的联合公报等。未来双方的合作应加强关于打击“三股势力”的具体法律措施。只有具备可操作性强、有约束力的法规,各方才能进一步深化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实现有效打击“三股势力”的目标。

  第二,完善上海合作机制。打击“三股势力”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首要任务,也是成员国进行军事政治合作的现实目标。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区域安全合作机制,能够弥补双边或多边条约关系的缺陷,建立有形的制度化保障,为成员国维护区域安全提供合作平台,降低合作成本。自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已为地区安全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上海合作组织的常设机构——秘书处和地区反恐机构分别启动[16],这推动了成员国为打击“三股势力”构建实体架构的进程。然而新疆地区近年来的恐怖活动表明,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和地区反恐机构仍需进一步加强权力整合和功能效力。上海合作组织需要大力构建多重多边合作机制,推进多部门跨国合作,加强边境控制的机制建设[17]。

 第三,与中亚国家建立文化交流机制。中亚是伊斯兰文明、斯拉夫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交界地带,中亚文化认同主要表现为同源跨民族认同和伊斯兰教认同,这一特殊情况导致该地区存在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矛盾。中国境内的“三股势力”与中亚的民族、宗教矛盾有密切联系。因此,中国必须重视跨国界的民族交往和宗教联系,这些都是历经时间流逝和空间转移而形成的、具有政治影响力的文化权力因素。从维护边疆安全的效果来看,政治认同比军事认可更为有效,而文化认同又比政治认同更为长久[18]。在信息流通潜能全面爆发的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和跨国交往更为频繁灵活。由于历史和地缘原因,中国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较低,不断增加的跨国民间交往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逆向的文化认同显然是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主义的民间土壤,不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因此,在文化交流中,中国政府要顾及西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以及跨国文化交流的影响,应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机制,加强对跨界交流的指导。

  总之,为了维护西北边疆安全,打击“三股势力”,中国需要在建立和维持良好条约关系的基础上,密切与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要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政治安全功能,通过加强职能权力和功能效力,完善政治安全合作机制。另外,还要重视对中亚国家文化交流的管理。在地区一体化的进程中,完善跨界交流机制的建设。在促进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同时,构建有利于边疆稳定的政治文化认同。

2.2 维持大国在中亚地区政治格局平衡的均势战略

 从全面战略格局和长远利益目标来看,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与中亚地区大国地缘格局密切相关。美国和俄罗斯作为在军事上有全球影响力的政治大国,它们在中亚地区争夺领导权的态势需要引起中国的关注。“9·11”事件后,美国加大了对中亚地区的争夺力度。在军事上,美国借助“反恐问题”实现了在中亚地区的驻军;在政治上,美国向中亚国家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经济、军事援助,加强政治民主化和自由化宣传力度等方式,推进中亚国家的民主化进程”[19];在军事上,通过北约的“和平伙伴计划”加强了与中亚国家的军事联系;在经济上,加强在中亚油气资源开采和管道建设上的竞争。这些都是美国全球战略中防止俄罗斯再度崛起并成为其威胁的一部分。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美国必须反对俄罗斯为垄断进入该地区的途径而作努力”[20]。俄罗斯则利用在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在政治上,支持中亚国家的亲俄派掌权;在军事上,强化独联体安全条约组织在中亚防务上的作用;在经济上,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分工合作。美俄在中亚的地缘政治博弈显然会影响到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因此,维持大国在中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平衡是中国中亚地缘均势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一,加强中俄战略协作。在欧亚大陆,唯有俄罗斯与中国能够变更权力结构,且在中亚有特殊利益[21]。因此,中国的中亚地缘政治利益也会与俄罗斯的中亚地缘政治利益存在冲突。但目前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地缘政治中的一致性大于矛盾性[22]。一致性首先表现为中俄在中亚地区都有打击恐怖主义的诉求,并在实践中建立了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区域合作机制;其次,美国在中亚的势力扩张有遏制俄罗斯和中国的双重企图,这为中俄提供了共同的战略对手,中俄目前的战略协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共同应对美国对两国构成的战略遏制。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深入发展可能会被视为挑战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不利于俄罗斯实现由其主导的地区一体化。对此,中国需要增进与俄罗斯的利益协调,打消俄罗斯的顾虑,承认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具有特殊利益,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机制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其在新安全观指导下的政治协调作用。

第二,有效化解美国在中亚地区势力存在的消极作用,变挑战为机遇,确保中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地位。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对中国西北边疆构成包围之势,与其对中国东部沿海构建的岛链防线遥相呼应,恶化了中国的地缘环境。针对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战略,中国应联俄抵美,平衡中亚地区的军事力量格局。然而美国在中亚的利益诉求也使俄罗斯无法垄断中亚事务,这有利于中俄协作关系的维持。对此,中国在中亚地区应加强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与美国的对话合作,充分利用该地区多国竞争的战略态势,避免中美对抗。

 第三,维护并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在处理好大国关系的同时,要把建设和保持与中亚国家良好的双边关系放在首位。“中亚的‘当地权力并非消极被动的棋子,他们以外部大国往往不甚理解、甚或不予注意的逻辑参与和影响区域国际竞技,有时甚至可以在其中起关键作用”[23]。首先,中国应继续贯彻睦邻方针,与中亚国家保持友好关系,表明中国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进一步加深中亚国家对中国独立和平外交政策的了解,增进互信,消除其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让他们感知到中国是维护地区和平的力量,避免美俄利用中国“威胁”论将中国从中亚地区排挤出去。其次,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进行经济交往时,要认识到双方在贸易结构上的不平衡性。中国向中亚国家出口制成品,从中亚国家进口自然资源,这不利于中亚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容易引起经济民族主义和不满。中国可以给予中亚国家在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使其感受到双方合作带来的互利共赢。

 总的来说,维护中国在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利益,实现大国在该地区整体局势的均势状态,需要增进与俄罗斯的利益协调,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合作框架,降低两国在中亚地区利益诉求的矛盾性,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对于美国,联俄抵美降低了中国西北边疆安全态势的恶化,但也要加强与美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协调。在处理大国关系的同时,要把建设与中亚国家良好的关系放在关键位置,降低中亚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以共赢为合作目标,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多边合作环境。

2.3 确保中亚稳定、可持续地供给油气资源的能源战略

 在现代工业社会和军备机械化的条件下,对能源的争夺与地缘政治难以分割,在大部分的地缘政治斗争中,地缘政治争夺的目标是能源,能源是地缘政治争夺的手段[24]。中亚特别是里海地区作为世界上能源潜力仅次于中东,且尚未全面开发的重要油气区,已经成为国际瞩目的能源生命线和世界油气供应战略格局中的新兴力量中心[25]。中国的能源对外依赖度大,且进口渠道比较单一,尤其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国需要拓宽能源进口途径。中亚地区紧邻我国,是改善我国能源进口结构的理想地区。但是美俄对中亚地区能源的争夺、中亚内部局势的动荡等地缘政治因素对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中国在中亚地区能源战略的主要内容是维护中亚能源进口源的安全与稳定。

 第一,开展对中亚国家的能源外交。能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成为能源进口国和出口国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中亚国家在加大油气资源开采力度的同时,也在利用油气出口国的身份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中亚国家在能源问题上有自主借助外部势力的意愿与能力,它们以小国姿态平衡各种地缘力量,构建多重安全保障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吸引他国资金和技术,使本地区能源经济最大化[26]。能源外交的基础是良好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1997年9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关于油田开发和管道建设项目总协议,之后中国政府和中亚各国政府陆续签署了类似的合作协议,为能源合作奠定了条约基础。

 第二,鼓励本国能源企业参与中亚地区的能源竞争。中国政府应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寻找海外能源基地。中国企业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本国争取利益份额的时候,要遵循当地政策法规,处理好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减少利益争夺带来的负面效应。特别是要警惕当地的经济民族主义,防止在特殊时期经济民族主义以没收外国财产的名义,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另外,外交部门和商务部门应通过政府渠道,参与油气开采和管线铺设的谈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竞争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促进作用。一方面,应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的政治安全功能,打击“三股势力”和贩运毒品、走私武器等跨国犯罪活动,为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及中亚的能源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贸合作,进一步落实《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的相关内容,明确区内多边经贸合作的目标和任务,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做好准备。特别是在能源合作方面,应在上海合作组织内建立常设性能源合作协调机构和制度化的能源合作论坛,在长期固定化框架内处理能源合作事宜,制定多边能源安全保障的长期方案[27]。

  第四,协调与美国、俄罗斯等中亚能源参与者的关系。当前,美俄都试图加强对中亚地区的能源控制。美国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抢占中亚油气开采权和管线建设权。俄罗斯则试图垄断中亚油气资源,将中亚能源贸易纳入由其主导的欧亚经济产业链。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应对本国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加大研发力度,通过企业载体和市场机制参与竞争。与此同时,加强与美俄的能源合作,使美俄认识到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在维持中亚能源安全方面与之有共同利益。

  综上所述,为确保中亚稳定、可持续地提供油气资源,中国需要积极支持本国能源企业参与中亚能源市场的竞争,利用政治外交资源为本国企业的海外业务提供良好条件;要协调好与美俄等中亚能源参与者的关系,维持大国能源竞争格局的稳定;更重要的是与中亚国家开展全方位的能源外交,在上海合作组织内构建能源合作框架,实现地区能源合作的制度化保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能源合作创造条件。

3  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

  中国当前的中心任务仍然是现代化建设。对外战略以内部发展为导向,目标是营造有利于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动力,对外开放是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的核心战略路径,它实质性地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29]。西部地区要想与全国实现整合,必须直面世界经济体系。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改变了国际力量格局,也使中国在面对重大国际问题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回避逐渐变成了“有所作为”,这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地缘政治影响。作为创造规制的战略部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转移了大国博弈的焦点,有助于实现中国的战略转向。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有助于营造中国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创造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深入合作的条件。

 第一,维护边疆稳定的安全战略通过打击“三股势力”的威胁,向中亚国家提供实现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公共物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虽然“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主要着力点在于强化丝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但是管控边疆安全和规避地缘政治风险是落实该倡议的前提和保证。“三股势力”是中国西北边疆和丝路沿线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维护边疆稳定的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是打击恐怖主义。依托上合组织,中国与其他相关国家已经进行了深入的反恐合作,包括签署反恐公约,成立反恐机构,设定会晤机制,进行反恐演习,举行联合军演,通过多边机制整合资源,加强政治互信,开创了地区安全新模式。作为上合组织常设机构之一,位于塔什干的地区反恐机构在协调成员国打击“三股势力”、收集信息、加工情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4年至今,上合组织防止了数百起恐怖袭击[29],反恐斗争成效显著,有力震慑了“三股势力”。将于2015年7月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乌法会议上批准的《上合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对加强安全等领域务实合作具有重要意义[30]。它能够进一步为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做出更重要的贡献,起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二,维持大国在中亚地区政治格局平衡的均势战略,是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政治权力手段。“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合作倡议,不是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工具,更不是向欧亚大陆尤其是中亚地区推行具有扩张性质的地缘战略。中亚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碉堡”[31]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国竞争格局中守住中亚这座“碉堡”的独立地位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提。均势是权力的均匀分布,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一国因占据绝对权力而对他国造成威胁;均势具有彰显一个大国拥有维持力量均匀分布的特殊作用[32]。维持大国在中亚地区政治格局平衡的均势战略的实质在于,它一方面创造了各国经济合作所需的安全政治环境,减少了美俄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的阻力,另一方面加强了中国在中亚的政治影响力与话语权,为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国际秩序进行建设性塑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途径。

  第三,确保中亚稳定、可持续地提供油气资源的能源战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战略意在促使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国家签署相关协议,构建能源合作机制,拓展各自的战略空间,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中亚地区具有与中国毗邻的地缘优势,是中国拓宽能源进口途径、优化能源进口结构的重要来源地。2014年9月,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开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共同出席开工仪式。该管道全长1000公里,其中境外段840公里,设计年输量300亿立方米,气源地为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是继A、B、C线之后又一条引进中亚天然气的大动脉。这条管道在线路上首次途经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个国家,与已建成的连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A、B、C线一道,将形成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网,管线投产后,中国从中亚进口天然气输气能力将从每年550亿立方米提升到850亿立方米,成为中亚地区规模最大的输气系统,这不仅将进一步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而且开辟了进口中亚资源的新通道[33]。另一方面,该战略通过实施油田开发和油气管道铺设等项目,不仅可以拓宽中亚国家的能源输出渠道,帮助其摆脱能源困境,分担美国主导的巴杰管道和俄罗斯主导的里海管道带来的风险,减少对俄美能源政策的依赖,满足油气通道多元化的战略需要,而且能够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义,增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改善中亚国家的投资环境,提升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同。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带动了中亚国家经济的增长,增加了这些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投资总额约67亿美元,将大幅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运营期间累计可为其上缴税费31亿美元,实现股东分红54亿美元,并创造数万个就业机会。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框架,中国将在中亚国家建立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营、炼油化工、油品销售于一体的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这种创新合作模式能够将中亚各国的经济引向多元化发展轨道[34]。

 中亚地区的地缘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该地区与中国的地理关系和利益关系决定了中国必须运用综合的战略手段,维护本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和安全利益。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具体包括:维护边疆和地区稳定的安全战略;维持大国在中亚地区政治格局平衡的均势战略和确保油气资源稳定供应的能源战略。中国的中亚地缘战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紧密联系,它有助于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相关大国的阻碍,加强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同,为国家整体战略的顺利实施服务。

参考文献:

[1] [美]布热津斯基. 大失控与大混乱[M]. 潘嘉玢,刘瑞祥,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176.

[2] 梁守德,洪银娴. 国际政治概论[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57.

[3] Jakub G. Great powers and geopolitical change[M].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22.

[4] Saul Cohen.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 world divided[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29.

[5] [美]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32.

[6] 张江河. 地缘政治理论与战略的学理辨析和历史定位[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47(6):39.

[7] Halford J M.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M].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62:2,51,80.

[8] 陈玉荣. 中国与中亚地区经济合作[J]. 国际问题研究, 2004(4):51.

[9] 李垂发. 中亚经济实现稳定增长[N]. 经济日报, 2013-12-19:13.

[10] 程毅. 大国角逐与中亚战略走势[J]. 国际政治研究, 2005(3):59.

[11] 李同昇,龙东平. 中亚国家地缘位置与中国地缘战略的若干思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3):309.

[12] 王冠宇. 中亚主要伊斯兰极端组织现状[J]. 国际资料信息, 2005(5):18-21.

[13] 程毅. 大国角逐与中亚战略走势[J]. 国际政治研究, 2005(3):60.

[14]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世界矿产资源年评2009-2010[M].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1:201

[15] 陈正,蒋峥. 中亚五国优势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2(5):35-36.

[16] 上海合作组织大事记[N]. 人民日报, 2006-06-09.

[17] 顾华详. 国际合作打击“三股势力”策略探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1(1):38.

[18] 李世勇. 影响中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国际因素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0(3):80.

[19] Bureau of European and Asian Affairs, U.S. Department State. Promoting long-term stability in Central Asia[R]. Fact Sheet, S. Government Assistance One Year,After 9.11,2002-11-27.

[20] [美]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198.

[21] Z Brzezinski. Living with Russia[J]. National Interest, 2000:5.

[22] 张英姣,孙启军. 中亚:俄美欧博弈与中国的对策[J]. 学术探索, 2010(6):63.

[23] 时殷弘. 当今中亚大国政治: 出自中国视角的评估[J]. 国际经济评论, 2003(4):61.

[24] 李红强,王礼茂. 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演进:中国力量的变化、影响与对策[J]. 资源科学, 2009,31(10):1647.

[25] 赵旭,董秀成. 中亚里海地区油气地缘环境分析及中国的突围策略[J]. 改革与战略, 2008,24(3):23-26.

[26] 许勤华.大国中亚能源博弈的新地缘政治学分析[J]. 亚非纵横, 2007(3):50.

[27] 李琪. “丝绸之路”的新使命:能源战略通道—我国西北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和安全[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7(2):83.

[28] 门洪华. 中国国际战略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246.

[29] 李淑云,刘旖旎. 可持续安全视角下的上海合作组织反恐合作[J]. 辽宁大学学报, 2013(4):18.

[30] 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安全会议秘书第十次会议新闻稿[EB/OL]. http://www.sectsco.org/CN11/show.

asp id=851, 2015-05-20.

[31] 哈尔福德·麦金德. 历史的地理枢纽[M]. 林尔蔚,陈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15.

[32] 马丁·怀特.权力政治[M]. 宋爱群,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120.

[33]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开工[EB/OL].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4/09/14/

001507078.shtml, 2014-12-31.

[34] 李恒仁. 中国与中亚共建共享能源新丝路[EB/OL].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5/02/17/001529452.shtml, 2015-06-05.

China's geo-strategy in Central Asia and its influence o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ZHANG Jie1, YUAN Ye2

(1.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Xian 710128, China; 2.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The geopolitical strategy of Central Asia is of great importance. Exploring China's geopolitical strategy in Central Asia and its impact to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nstruction would provide some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policy op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China's Central Asian strategy generally includes three levels, which are, Border security strategy of combating “three forces”, geo-strategic balance strategy among great powers in Central Asia and sustainable supply of oil and gas. As a whole, China's geopolitical strategy in Central Asia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irstly, it creates a relatively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nstruction by combating the threat of the "three evil forces" and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and security of border area. Secondly, maintaining the geo-strategic balance among great powers in Central Asia is the key point. On one hand, it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nstruction and reduce the resistance fro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Russia on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issue;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also strengthen China's political influence and discourse in Central Asia area. Finally,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Central Asia and providing the sustainable oil and gas resources of energy strategy occupy the important positions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nstruction. The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tual benefit-win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oncept.

Key words: China; geopolitical strategy; Central Asia;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