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之癫狂与心之冷却

2016-02-27戴佳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赌徒茨威格人格

戴佳文

摘 要:三重人格是人普遍拥有的精神特质,“本我”的快乐追求、“自我”的理性调节、“超我”的道德规范,这三者的均衡将人规范在社会道德的许可范围之内,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以戏剧化的情节展现了三重人格在不同人物身上的不同反应。本文试从“三重人格”学说出发,以小说中的亨里艾太太、C太太与年轻赌徒为例,剖析小说角色在一生中欲望癫狂时刻与内心归于宁静时刻的具体行为。

关键词:茨威格  三重人格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常常是作者某方面情感成功宣泄的成果。世界大战加剧战争国家人民的不安全感,更使身为犹太人的茨威格的紧张感与日俱增,内心的困苦驱赶着他寻找宣泄不安的出路,最终茨威格选择了文字寄托[1]。精神解析与灵魂的挣扎在他的作品中应运而生,《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以下简称《二十四小时》)便是其表现这类情感的代表作之一。

因深受弗洛伊德影响,茨威格的小说不止步于浅层的文学上的心理描绘,而是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的精神分析,正如他的自述:“我的固有的成分一直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学上的好奇,这种好奇我首先试着在涉及个人命运的一些性格化的短故事上加以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学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在《二十四小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试从“三重人格”学说出发,以小说中的亨里艾太太、C太太与年轻赌徒为例,剖析小说角色在一生中欲望癫狂时刻与内心归于宁静时刻的具体行为。

一、亨里艾太太:欲之癫狂之开头

小说的首次冲突便围绕亨里艾太太追随青年男子出走的话题展开,这是“本我”人格在作品中的首次体现,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亨里艾太太无疑是那个时代固守本分的女人的典型,而正是这样“一位秀丽、纤弱、不爱接近人的女人”,只凭黄昏时平台上一次两小时的交谈与一小时在花园里同喝咖啡的经历便甘愿抛弃自己的家庭,转而追随一个素不相识的登徒子。倘若真如他人所说,亨里艾太太早就与这位年轻男子暗中来往,那么情节的发展不免落入俗套,但正因为小说中的“我”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激烈的人物冲突才得以实现。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人格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个人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原始本能。在笔者看来,原先受到一致好评的青年男子正是“纯粹的快乐”的象征,所有的人都在合乎情理的距离之外欣赏着这种美,并且大家在这个方面都能做到心意相通。但一旦有人冲破了约定俗成的“情理”,忘情地去追求这种纯粹的快乐时,他(她)就会像亨里艾太太一样染上“天生贱骨头”的骂名。诚然,这都是从他人的行为中窥探到的,于亨里艾太太本人,谁都不敢轻易判断她的未来。除了弃家出走以外,对于亨里艾太太此后的一切,大家都无从知晓,因此小说中亨里艾的形象只停留在纵欲癫狂之时。一桩无法知晓结果的丑闻引出小说其他人物的一系列争论,这不仅使得小说拥有了戏剧性色彩[2],还为关键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二、C太太:如平湖坠玉,一回激荡几多情

小说前半部分极力渲染的娴静优雅的英国籍老妇人经过多次情感确认后终于道出自己曾有过的二十四小时的叛逆经历,这样极需勇气的释放过程给予作品浓厚的精神剖析色彩。

与亨里艾太太不同,小说对C太太的经历描写得较为完整,因此三重人格也得到更好地体现。孀居多年的C太太将赌桌上的手作为有趣的欣赏对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那已是她“本我”人格隐约闪烁的标志,但是赌桌上千篇一律故作镇定的赌徒让她感受到现实的乏味,倘若一直只能欣赏这样虚伪的姿态,C太太必定还会保持“自我”人格,始终处于人格平衡的状态。但一切平衡都被一双独特的手打破,正如小说所描绘的:“一只右手一只左手,像两匹暴戾的猛兽互相扭缠,在疯狂的对搏中你揪我压,使得指节间发出轧碎核桃一般的脆声。那两只手美丽得少见,秀窄修长,却又丰润白皙,指甲放着青光、甲尖柔圆而带珠泽。那晚上我一直盯着这双手——这双超群出众得简直可以说是世间唯一的手,的确令我痴痴发怔了——尤其使我惊骇不已的是手上所表现的激情,是那种狂热的感情,那样抽搐痉挛的互相扭结彼此纠缠。”

年轻赌徒肆意张扬的激情冲击了C太太的内心,以至于她按捺不住观察那人脱出羁束的脸庞,结果当然是越陷越深,最终在不知名的旅店内两人达到了“拯救”与“被拯救”的交融点。次日白天,滂沱大雨后自然景物的复苏更加衬托了“被拯救”之人的活力,C太太以圣母的慈悲得到了“本我”的实现,正如她所言:“我那时看着他确实心神荡漾了,领受感谢是幸福喜悦,这般透彻的情意更是少见,柔腻的至情原是一种福惠,对于我这个素来拘谨冷漠的人,如此洋溢的真情确要算是有益身心的新鲜感受。”在笔者看来,一夜的“斗争”还不能真正让C太太感受到自己选择的正确性,次日的愉快交谈才委实加深了她的自豪感——雨夜中可怜地屈从于一股迷误昏乱的热情的赌徒在她的舍身帮助下又变回了这么一个年轻、爽朗、本性纯洁不识忧患的人。但此时,C太太还处在“超我”人格的操控之下,她将自己当做是单纯为人解除痛苦的圣母,将那种潜意识宣泄情欲的愉悦感当做是奇迹降临、圣灵荫庇的福乐感觉,直到年轻人听从她的安排、鞠躬离开的一刹那,从她心底涌起的失落感才暂时驱走了她的“超我”人格,让她像发疯似的推开阻碍她追随自由的一切。倘若C太太一切顺利,那么她就会与亨里艾太太一样被作者束缚在癫狂的最高峰,但茨威格并没有这么做,他甚至残忍地破坏了C太太保持优雅的怀旧行为,特意让她体会到被自以为拯救成功的人当众羞辱的痛苦。从C太太身上可以看到,欲之癫狂过后便是心在痛苦挣扎中得到的冰冷体悟。

在三重人格极其不平衡的状态下,C太太的“本我”人格受到了严重摧伤,于是“超我”人格的监督作用被完全激发,在逃离是非之地以后,她始终觉得会有人识破她所经历的终生耻辱、能窥见她的心境变异,这种不安全感令她连灵魂里最深处也不得安宁。但她的伤痛已止于她知晓那人已死的时候,不得不说,C太太终究没能摆脱“超我”人格的操控,不过也恰恰是因为道德准则的束缚,她对小说中“我”的倾诉才显得难能可贵。

三、年轻赌徒:癫狂者的冷却

C太太曾试图拯救的年轻赌徒身上的癫狂是“本我”人格的最好体现。

小说中的他最初是以局部特写的方式登场的,张扬赌博激情的秀美手指一开始就充满了浓厚的浪子气息,但也正是这样肆无忌惮的粗鄙形象才吸引了C太太。这是他为读者展现的第一次癫狂,因为癫狂他才陷入了无路可投的境地,像死尸一般仰躺在雨夜的长椅上:“任是大雨滂沱,那个不幸的人却还躺在椅上毫无动静。所有的屋檐水沟都有雨水滔滔不绝地流着,市内车声隆隆遥遥可闻,人人撩起外衣纷纷奔跑:一切有生命的都在畏缩避走,都要躲藏起来,不论什么地方,不论人或牲畜,在猛烈冲击的骤雨下张皇恐惧的情状显然可见——唯有那儿长椅上面漆黑一团的那个人,却始终不曾动弹一下。”

C太太的冲动将年轻赌徒从冰冷的绝境中拯救出来,其效果并非不显著。大雨过后的阳光下,C太太与重获生机的年轻人还有过愉快的交谈,并且他还满怀感激、诚挚地发誓永不赌博,这一切就像是美好的童话,他的“超我”人格在那个明朗的午后有效监督了“本我”人格。但外力的作用始终有限,与C太太的谈话只要涉及赌博的话题,他总是目光炯炯;当C太太递给他现金时,他神经紧张,就像是强行压制着“本我”人格、以免它冲破大脑一般。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他无法抵御“本我”人格的诱惑,再次出现在赌桌边埋下了伏笔。他的“本我”人格达到极致的体现是在他当众推开C太太之时——这个濒死疯狂的男人一瞬间的情感使得一个突逢意外的女人被伤害得体无完肤。纵观这二十四小时的故事,他并非没有挣扎过,只是他的赌欲实在癫狂到无法控制的地步,最终才让他选择自杀,得到永恒的冷却。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他(茨威格)运用着弗洛伊德的犀利的锁钥,成了灵魂的猎者”。这就说明在个体心理的发掘和表现上,茨威格并非只停留在人物意识层面,而是深入到人物的无意识深处,探索其心灵的奥秘以求增加作品人物的心理真实感[3]。

三重人格是生活着的人普遍拥有的精神特质,“本我”的快乐追求、“自我”的理性调节、“超我”的道德规范,三者的均衡将人规范在社会道德的许可范围之内,而《二十四小时》以戏剧化的情节展现了三重人格在不同人物身上的不同反应,通过小说角色的各类行为为假设的情节提供了暂时的可能性,将精神分析与文学作品高度融合,使得文字表达升华到了人文关怀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张龙珍.茨威格小说中“我”的角色浅析[J].文学艺术. 2013(10)

[2] 袁萍.茨威格的叙事手法新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6).

[3] 杨荣.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与茨威格小说创作[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6).

猜你喜欢

赌徒茨威格人格
作家的办法
以鸟喻人
作家的办法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张之洞治赌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赌徒和他的儿子
漫画之页
不许动,举起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