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部崛起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点
2016-02-27周戎
周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研究所 湖北 武汉)
新常态下中部崛起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点
周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研究所 湖北 武汉)
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从行政管理体制、区域产业结构、金融服务体系、土地管理制度、自主创新体系、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推进中部崛起体制机制创新的着力点。
新常态;体制机制创新;中部崛起
一、新常态下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借力政策的优势,长三角、珠三角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中部地区逐渐成为 政策洼地 ,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后劲都远远不及沿海发达地区。这种现状虽然与发达地区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政策优势息息相关,但究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中部地区在制度演进上的差异。随着当前经济步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体制机制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抓手。体制活则要素活,良好的体制机制是凝聚中部发展力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释放强大发展潜力的根本动力。
二、中部崛起体制机制创新六大着力点
1.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1)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要构建起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体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做有限政府。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有效率的市场体系,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解决政企分开问题,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发挥企事业单位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主动作用;整顿、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做到政社分开,社会自主,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二是加快投资审批制度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能和办事效率,建立健全有效的全社会投资引导调控体系。三是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创新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明确政府机关的职责,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扰民。科学设置行政组织内部序列,建立健全政府信用档案,加强对行政执法的层级监督,完善政府信用的记录、警示、公示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信用系统,做到取信于民、服务社会。
(2)建立健全促进中部崛起的合作机制。首先,建立合作平台。可通过成立六省联动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专家咨询组、举办中部论坛等平台构筑对话空间,实现跨行政区域重大项目的对接协调,实现产业布局的统一规划,实现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共享。其次,拓宽合作通道。为促进中部六省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对接,中部地区应统一区域内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力争实现互联互通、无缝对接,构筑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最后,搭建中部信息共享平台。中部信息平台建设应在政府主导下统筹规划、联合建设,通过统一的数据资源平台,整合六省信息化资源存量、科学规划使用信息化资源增量,促进相关业务的高效衔接与信息共享,并充分利用行业信息资源以加强行业运行动态监测,实现六省信息化联动发展。
2.着力推进区域产业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
(1)合理规划协调产业布局。为有效利用资源,整体提升中部地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部六省应秉承协调互补互利发展的原则,按照各地区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用技术进步改造和升级现有同构产业。通过产业的分工和耦合,形成联系紧密的经济体,实现产业的转移与合作,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合理优化,从而避免中部地区产业低水平的同质化,提升整体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
(2)科学调整产业结构。首先,加强农业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中部六省 三农 发展处于新阶段,站在新起点,必须始终坚持 三农 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动摇,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努力在构建农业新型产业体系上寻求新突破、在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开辟新途径、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获得新成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其次,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教资源雄厚的优势,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智能制造为方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刚性约束,探索产业规划招商新模式,着力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提升园区配套功能和产业承载能力。再次,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突出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产业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3.着力推进金融体制机制创新,解决企业融资瓶颈
(1)要创优金融市场环境。不断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尽快把中介服务职能和行业管理职能从政府行政机构中分离出来,努力降低政务成本和经济交易成本,为金融产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组建中小企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技术咨询、管理培训等方面提供特别服务。要大力宣传中部地区金融市场后发潜力大的优势,对引进的金融机构实行优惠政策,广泛吸纳各类资本入股。大力发展配套的会计、审计、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增强金融产业基础,健全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功能。推动中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积极建立证券交易所,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中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
(2)建立合理的投资管理机制和共同发展基金。立足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市场缺损的特点,可以成立中部开发银行和中部发展银行,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运用开发性金融的建设市场方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来加强对中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区域发展基金,该基金可依据经济规模来筹资,主要用于跨省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建立由中部六省的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代表组成的基金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基金的监督和管理。
(3)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金融部门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把促进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构建和完善信用立法健全、信用信息采集渠道通畅、信用产品广泛应用的社会信用体系。
4.着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构建集约节约用地理念
(1)创新工业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贯彻我国土地利用基本国策,完善核算体系、储备机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机制。一是在编制土地规划时要力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中部各省应因地制宜,科学配置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二是健全土地市场机制,改革工业用地供给方式,规范招、拍、挂工业用地配置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鼓励和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实行低碳工程,推广绿色建筑,减少直接碳排放量。
(2)创新农地产权制度。一是进一步明确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破解土地流转 瓶颈 。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法律地位的基础上,给农民发放所承包土地的长期使用权证,确保农民对土地长期甚至永久的承包权,促进土地经营权资产化和资本化,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二是创新农村宅基地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加强对宅基地的取得、流转和继承等几方面的管理。进一步细化宅基地的申请条件,严格界定 一户一宅 的内涵,并将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
5.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利用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的方针,加快推动建设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完善科研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围绕支柱产业和创新型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大专项,形成研究、开发、产业化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整合中部地区科技资源,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具备推广价值的创新示范应用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规模化、集成化应用。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促进技术流动和转移。鼓励发展专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打破阻碍区域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行政壁垒,建立起人才培养、使用、流动、激励、服务和领导的新机制,进一步促进区域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服务于决策咨询的智库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战略咨询精英,为中部地区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6.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是要公开环境信息。定于民众关注的环境质量公报、大气质量状况、环保工作进展、主要饮用水源地等情况应及时对民众公布,对环境违法案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等情况及时向社会公示。二是推行环保信访听证制度,搭建听证平台,使环保行为置于群众和社会监督之下,开展环境信息对接与圆桌对话会议,有效提升公众参与环保工作的议事能力和水平。三是积极扶持民间环保组织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在环保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通过举行环境保护集会、演讲、报告、展览、演出、情报交流、学术研究等各种群众性活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的宣传,有效拓宽群众环保利益诉求渠道,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共同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强大合力。
(2)鼓励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依靠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单位,着力解决中部地区低碳领域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逐步建立节能高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尽快制定、完善各行业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标准,逐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水土环境保护力度。当前中部六省普遍面临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湖泊萎缩等威胁,必须严格执行各种资源保护制度,提高资源的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特别是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防治大气污染。应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实现各类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公共产品消费中的 搭便车 问题,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朱东国,谢炳庚.中部地区土地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求索,2011(05).
2.马春燕.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与互动机制构建.苏州大学,2011.
(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