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嘧菌环胺.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效
2016-02-27史学岩
史学岩
黑龙江省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0%嘧菌环胺.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效
史学岩
黑龙江省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一、试验目的
明确不同用量的30%嘧菌环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
二、试验条件
试验地为连作7年的水稻田,2015年水稻穗颈瘟发生较重,平均发病级数为3级。试验安排在一个自然池子内,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由于水稻叶瘟未发生,所以试验针对穗颈瘟进行防治。
三、试验设计和安排
1.药剂
试验药剂:30%嘧菌环胺.戊唑醇悬浮剂。
对照药剂:戊唑醇水分散粒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
处理1:30%嘧菌环胺.戊唑醇悬浮剂150克/公顷。
处理2:30%嘧菌环胺.戊唑醇悬浮剂300克/公顷。
处理3:30%嘧菌环胺.戊唑醇悬浮剂450克/公顷。
处理4:25%戊唑醇乳油360克/公顷。
处理5: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克/公顷。
处理6:空白对照。
2.小区安排
小区安排 24个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小区30平方米。
3.施药方法
使用方法:按照小区面积量取用药量,配制母液,再按试验要求对水均匀喷雾。
施药器械:用电子天平(0.1克)称取试验药剂,用1000毫升量杯量水,采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喷雾。
施药时间:试验共施药三次,第一次施药为6月25日,第二次为7月27日(水稻始穗期),第三次施为8月7日(水稻齐穗期)。
4.使用容量
亩用药液量为30千克。
5.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未进行其他病虫害的防治。
四、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1.土壤资料
土壤类型为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为3.0%,土壤pH值6.9。
2.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因试验地水稻叶瘟未发生,所以主要调查水稻穗颈瘟,调查方法为每个小区五点取样,每点五穴,施药前调查发病基数,最后一次施药前和最后一次施药后15天调查防效。调查三次,分别为6月25日、7月27日、8月20日。
3.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据调查,试验各处理均未发现药害症状。
4.产品的产量
处理1小区平均产量为24.04;处理2小区平均产量为24.50;处理3小区平均产量为25.23;处理4小区平均产量为 24.38;处理 5小区平均产量为24.15;空白对照小区平均产量为23.21。
5.对其他生物影响
对其他病虫害无影响、对非靶标生物无不良影响。
五、结果与分析
1.安全性调查
试验药剂各处理区的水稻均未出现药害症状,说明试验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
2.防病效果与分析
第二次施药前调查水稻叶瘟发生轻,所以叶瘟未进行具体数据调查。末次施药前调查,30%嘧菌环胺.戊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45克/公顷、90克/公顷、135 克/公顷及对照药剂25%戊唑醇乳油有效成分90克/公顷、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450克/公顷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分别为 67.15%、82.17%、85.74%、77.44%、69.58%,按照防效高低顺序排列:处理3>处理2>处理4>处理5>处理1。虽然从数据上看各处理间防效有一定的差别,但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之间相比差异均不显著。
末次施药后15天调查,30%嘧菌环胺.戊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45克/公顷、90克/公顷、135克/公顷及对照药剂25%戊唑醇乳油有效成分90克/公顷、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450克/公顷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分别为67.08%、84.65%、87.36%、77.55%、65.29%,试验药剂防效与用药量呈正相关,按照防效高低顺序排列:处理3>处理2>处理4>处理1>处理5。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之间相比差异均不显著。末次施药后15天与末次施药前调查防效基本相同。
3.增产效果分析
30%嘧菌环胺.戊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45克/公顷、90克/公顷、135克/公顷及对照药剂25%戊唑醇乳油有效成分90克/公顷、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 450克/公顷分别比空白对照增产 3.58%、5.54%、8.68%、5.03%、4.02%,试验药剂各处理与对照药剂相比差别不大。
六、试验结论
1.安全性。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试验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
2.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30%嘧菌环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水稻稻瘟防效好,与对照药剂25%戊唑醇乳油、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相比稍高或差别不大。
3.结论。30%嘧菌环胺.戊唑醇悬浮剂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水稻安全,对水稻稻瘟病防治效果好,增产效果明显,可以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推荐使用技术与方法:预防水稻穗颈瘟施药时期以抽穗始期及齐穗期各用一次药效果为最好,用30%嘧菌环胺.戊唑醇悬浮剂有效成分90克/公顷为宜,对水450千克,茎叶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