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中的乌克兰马赫诺运动
2016-02-27岳秀坤
岳秀坤
争议中的乌克兰马赫诺运动
岳秀坤
[摘要]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发生在俄国革命与内战期间的乌克兰马赫诺运动做回溯性讨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阐释一直处在争议之中,其中涉及到地方、国家、世界等不同层次的政治与文化认同。学者们基于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以无政府主义还是乌克兰农民为本位,导致了不同的解释方向。苏联解体后,现实政治的变化影响到历史记忆的重新塑造,作为历史资源的马赫诺受到新的关注。而原始文献的大量刊布,将会有助于推进相关历史研究。
[关键词]马赫诺乌克兰革命俄国革命无政府主义意识形态
马赫诺运动以其领袖、乌克兰农民涅斯托尔·马赫诺(Nestor Makhno,1888—1934年)而得名。这一运动发生在1917—1921年的乌克兰东南部地区,是以当地农民为主体的武装起义。它兼有俄国革命与内战、乌克兰民族独立运动、无政府主义运动等多重背景,是多条历史脉络的交叉点,蕴含了历史解释的丰富的可能性。在欧美学术界,关于马赫诺运动过程的描述及其历史地位的分析,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多语种研究文献,并且争议不断。
有鉴于中文学术界对此问题着墨不多,①(1)关于马赫诺运动,参见赵京:《马赫诺运动》,收入氏著《鲜为人知的俄国革命》,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2011年;刘磊:《马赫诺的生平和活动简论》,《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2年第2期。此外,陕西师范大学李珍珍的硕士论文,尝试从运动的背景、过程、性质等方面讨论马赫诺运动,引述了多种西文资料,内容丰富。参见李珍珍:《试探马赫诺运动——乌克兰革命(1917-1921)的一个侧面》,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2)有关苏联开国一段历史的研究,中国学者的已有讨论尚未将发生在乌克兰的内战纳入其中。(3)中文的乌克兰史研究,仅有一部赵云中撰写的乌克兰史专著涉及1917—1921年的乌克兰革命,但叙述史事以1920年为下限,马赫诺运动的全貌并未得到完整勾画。参见赵云中:《乌克兰——沉重的历史脚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本文意图在简略回顾马赫诺运动历史过程的基础之上,对其研究、阐释的历史做初步的梳理,以期为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做一准备。
一、运动概况
(一)马赫诺与马赫诺运动
马赫诺运动,源自俄文Makhnovshchina,其含义比英文“Makhno movement”多一点贬义。这一运动的参与者被称为Makhnovist,即马赫诺派或马赫诺分子。
涅斯托尔·马赫诺,全名Nestor Ivanovych Makhno,1888年生于第聂伯河左岸的乌克兰叶卡捷林诺斯拉夫省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县古利亚伊波列(Gulyai-Pole)镇。他出身于普通的乌克兰农民家庭,幼年丧父,七岁牧羊,仅仅接受过几年初等教育,在铁厂务工期间,参加了反对沙皇统治的无政府主义团体活动,被判终身监禁。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马赫诺出狱回到家乡,组织农村公社,开展社会革命,夺取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地产和财富,实行抛开政府管辖的乡村自治,实践他所理解的无政府主义理念。
在乌克兰中央拉达与苏维埃政权的竞争中,马赫诺起初选择站在苏维埃一边。1918年3月,苏俄政府以土地换和平,向德国妥协。德奥联军随后对乌克兰实施军事占领,并扶植了傀儡政府——盖特曼政权。德奥占领军的大肆搜刮,地主阶级的反攻倒算,激起了乌克兰农民的广泛抗争。马赫诺到访莫斯科了解局势,返回乌克兰后开始了不依附任何政府的独力抵抗之路。他杰出的军事才华很快得以展现,获得“Bakto”(意即小父亲)的尊称,将遍地蜂起的游击队整合到自己的旗帜之下,组建“乌克兰革命起义军”,又称黑旗军(无政府主义的旗帜为黑色)。到当年11月德奥战败撤军,马赫诺的队伍已发展到1.5万人,成为以古利亚伊波列为核心的周边地区的实际控制者。
继盖特曼政权而起的执政府(彼特留拉派),与布尔什维克派、马赫诺派相互抗衡。1918年底,前沙俄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在库班集结,开始发动攻势。受此威胁,马赫诺派与布尔什维克派结成军事联盟,共同对敌。与此同时,俄国无政府主义团体在乌克兰境内整合为警钟联盟,与马赫诺派达成协议,派人参与马赫诺军队的文教工作。从1918年底到1919年6月,是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马赫诺派在乡村致力于建设无政府社会的试验。
邓尼金白军一路北上,逼退马赫诺部队和苏俄红军,1919年9月仅距莫斯科200公里,对苏俄政权构成极大威胁。马赫诺军队在其背后发动的进攻,切断了邓尼金的后方补给线,使其功亏一篑。此时马赫诺部队兵员达到4万人,控制第聂伯河左岸大部分地区,军事事业达到顶点。
1920年上半年,乌克兰局势陷入僵局,乌克兰国民军、苏俄红军、白军残余、马赫诺派等各方势力各据一方,展开拉锯。夏季,苏俄红军将大部分兵力投入苏波战争,大军西进,白军势力趁势再起,由弗兰格尔将军指挥,攻破红军防线,突入到第聂伯河左岸地区。红军迫于形势,第二次与马赫诺派订立军事联盟,共同抵抗白军。
苏波战争因华沙之战而定局,随后双方订约划界。苏俄推进欧洲革命的计划受挫,转而收拾国内残局。1920年11月,弗兰格尔白军被击溃,马赫诺派成为苏俄红军在乌克兰唯一的隐患,盟约随即被撕毁。尽管强弱对比悬殊,马赫诺派仍坚持战斗,直到第二年8月被彻底打散。
1921—1925年,马赫诺先后在罗马尼亚、波兰、德国但泽和柏林被监禁和审讯。获释之后,1926—1934年,在法国巴黎度过最后一段流亡生涯。他加入了巴黎的俄罗斯流亡无政府主义者团体,从事宣传活动,积极推动建立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总同盟,但这一倡议引起内部争议,未能实现。在巴黎,他做过补鞋匠、印刷工、电影放映员,1934年死于肺结核。
在乌克兰境内,马赫诺的无政府主义战友们在1920—1930年代顽强坚持地下活动。契卡和内务部的档案表明,有关马赫诺运动成员逮捕与审讯的记录一直延续到1938年。①参见杜博维克(Anatoly Dubovik)的论文“After Makhno : The Anarchist underground in the Ukraine in the 1920s and 1930s”。该文与鲁布廖夫(D.I.Rublyov)的另一篇文章合编为一书,由俄文英译出版。Anatoly Dubovik and D.I.Rublyov,After Makhno,Kate Sharpley Library,2009。
(二)政治与社会背景
马赫诺运动出现的历史机缘,是1917年二月革命的发生导致沙皇俄国帝制时代突然结束,在幅员广阔的乌克兰地区出现权力真空,群雄逐鹿。乌克兰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得以浮现,马赫诺运动也于此酿成。这一短暂的混乱局面以苏联建政,乌克兰作为加盟共和国之一重归一体而告终。②关于“乌克兰革命”的英文研究状况,可参见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马丁诺维奇(Orest T.Martynowych)教授2011年所编文献要目(Modern History of Ukraine, 1848-Present: A List of English-language Secondary Sources [Monographs, Collections, Articles]),网址〈http://umanitoba.ca/faculties/arts/departments/ukrainian_canadian_studies/research/historybibliographies.html〉(2013年12月3日访问)。
此时,乌克兰在俄罗斯的统治之下已有400年,社会上层势力有意独立建国,早已是蓄势待发的潜流,尽管社会内部力量的整合仍然需要时间。沙皇曾长期对乌克兰推行移民拓殖政策,至1917年,非乌克兰族的其他各族人占到总人口的1/3。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长期接受沙皇灌输的“小俄罗斯”教育,乌克兰本民族的认同意识并不明显。就马赫诺本人而言,他不懂乌克兰语,对于乌克兰文化缺乏认知。另一方面,第聂伯河两岸的草原地带是哥萨克自治传统的发源地,依然延续着崇尚自由、勇猛彪悍的民风,沙皇推行的农奴制在这里一直遭遇到顽强的抵抗。
帝国崩溃以及世界大战造成的混乱局面给乌克兰境内各种力量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哥萨克传统复活,中央一级出现了德奥扶植的盖特曼(Hetman)政权,地方上则纷纷出现大大小小、割据一方的阿塔曼(Ataman)。盖特曼、阿塔曼这些名称都是哥萨克自治政权特有的传统术语,盖特曼是最高首领,属下各级头目称阿塔曼。农民要求自治、不受管辖的哥萨克遗风,与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苏维埃”口号有天然的亲缘性。马赫诺组织的革命起义军,实行志愿兵制度,各级指挥官由选举产生,亦符合哥萨克的军事传统。
马赫诺运动的主要活动区域,是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南接亚速海的平原地带,按当代乌克兰行政区划,分属扎波罗热、顿涅茨克、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三个州。其核心在马赫诺出生的家乡小城——古利亚伊波列。它距离扎波罗热仅98公里,那里是历史上第聂伯河哥萨克创建的自治王国“扎波罗热索契”(Zaporizhska Sich,存在于16—18世纪)的心脏。乌克兰广袤的草原地带原本是欧洲最肥沃的产粮区,19世纪末开始的工业化建设,使得乌克兰变成了俄国境内工业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铁路线呈网格状分布,将煤矿、铁矿与工业城市、港口连接起来。离古利亚伊波列最近的大城市是位于第聂伯河上的叶卡捷琳诺斯拉夫(1926年改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1917年它是仅次于哈尔科夫的乌克兰第二大城市,一条东西走向的铁路将其与顿巴斯煤田相连,另一条纵贯南北的主要铁路线也在附近经过,交汇点在波洛吉(Polohy),与古利亚伊波列近在咫尺。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交通路线,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各方力量的角斗场。1917—1921年,在各派势力频繁的攻防转换中,古利亚伊波列先后16次易手。
正因为乌克兰工业化开始较早,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俄国的扩散传播,最早就是在乌克兰的重要港口和工业城市中落地生根。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无政府主义者与布尔什维克逐步由合作走向对抗,在莫斯科、彼得格勒等核心城市不能立足的一部分无政府组织向乌克兰境内转移,在哈尔科夫整合为“警钟”联盟。“警钟”联盟加入马赫诺运动,担负文教宣传工作。二者的合作,是影响后世对这一运动如何定性的关键因素。
二、历史书写
从1920年代至今,有关马赫诺运动的历史书写一直处在分歧与争议之中。首先,原始材料多毁于战乱,或是秘藏于苏联的档案库,学者的讨论难以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其次,运动有关各方利益分歧、立场各异,宣传的需要损害了表述的客观。粗略划分,关于马赫诺运动的研究史,大致可以196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20—1960年代,马赫诺一方在兵败流亡后,以书写运动的“真相”为进一步对抗布尔什维克的手段,苏联一方则依据列宁的评语,对“马赫诺匪帮”做批判性的宣传。进入1970年代之后,这一论题逐渐成为各国学者展开学术对话的对象,但仍难以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不同学者笔下,马赫诺运动尤其是马赫诺本人呈现出差异极大的形象。
(一)1968年之前
发生在乌克兰一隅的马赫诺运动,限于当时条件,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并不通畅。马赫诺运动引起外部世界的关注,始于美国无政府主义者亚历山大·伯克曼(Alexander Berkman)、爱玛·高德曼(Emma Goldman)的报道。①1919年底,美国政府驱逐了249名政治犯,多数是斯拉夫人,著名无政府主义者亚历山大·伯克曼、爱玛·高德曼也在其列。1920年1月,这批人抵达苏维埃俄国。伯克曼和高德曼带着参与革命的狂热踏上苏俄的土地,准备游历各地,搜集材料,建一所革命博物馆,但实地观察让他们激情磨灭,渐趋失望,两年之后(1921年12月)离开俄国。随后他们撰文出书,向西方世界、尤其是左翼知识分子介绍俄国革命后的实况。高德曼的书稿原名《旅俄两年》(My Two Years in Russia),1922年底完成,出版商(Doubleday, Page & Company)将其分为两本书出版:My Disillusionment in Russia(1923)、My Further Disillusionment in Russia(1924)。有关马赫诺运动的记载,见前1册第11章“来自乌克兰的访客”。伯克曼先帮助高德曼完成书稿,他自己的亲历记则推后到1925年发表,见Alexander Berkman,The Bolshevik Myth(Diary 1920—1922),Boni and Liveright,1925;有关他们的乌克兰之旅,见该书第21—25章。马赫诺运动失败之后,通过高德曼的转介,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对马赫诺运动有过关注。马赫诺以及其他俄国无政府主义流亡者的信息曾零星见诸中文刊物。
在马赫诺运动失败一年之后,1923年初,第一部记述马赫诺运动的史书——《马赫诺运动史》问世。该书出自亲历其事的无政府主义者彼得·阿西诺夫(Peter Arshinov)之手,以俄文在德国柏林付梓,很快就有了英、法、德文译本。②Peter Arshinov, Istoriia makhnovskogo dvizheniia(1918-1921 gg.),Berlin: Izd.'Gruppy russkikh anarkhistov v Germanii,' 1923.彼得·阿西诺夫(1887-1937年),工人出身,早年是一名布尔什维克,后转向无政府主义,1917年之前与马赫诺长期关押在同一所监狱,可以说是马赫诺的思想引路人。从1919年4月到1921年初,阿西诺夫在马赫诺运动中担任文教宣传工作。1920年代相继在柏林、巴黎参与流亡无政府主义者的活动。1931年回到苏联,重又加入共产党,死于1937年前后。有一种解释说,他回苏联是想重建地下无政府主义运动。根据阿西诺夫的自序,他曾四度执笔作史,但文稿两次毁于战斗前线,两次在搜查中失落。其中,1921年1月在哈尔科夫的损失最为惨重,遗落了极为关键的文献,包括运动中的出版物(完整的43期《到自由之路》杂志),以及马赫诺和其他将领的传记材料。
由于布尔什维克和白俄的宣传所产生的影响,马赫诺运动最初见诸舆论的多是负面形象。正如另一位亲历者沃林(Volin)③沃林(1882—1945年),原名Vsevolod Mikhailovich Eichenbaum,后以Volin或Voline闻名,出身于俄国一个医生家庭,学生时代加入社会革命党,后改信无政府主义。1917年从美国回到俄罗斯,是当时俄国无政府主义团体的领袖之一。他在1919年底和1920年底两度参加马赫诺运动,1921年9月被苏俄政府释放并遣送到德国。此后在法国度过余生。流亡法国期间,协助马赫诺撰写回忆录,但与马赫诺发生政见分歧而交谊破裂。在为阿西诺夫《马赫诺运动史》所撰序言中所说,当时还有很多人相信,马赫诺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土匪”,一个“反犹分子”;很多人以为马赫诺是个乱世中的冒险家,是他招来了邓尼金的白军,又与彼特留拉的乌克兰独立势力互通款曲,还跟弗兰格尔的白军结盟;不少人按照布尔什维克发明的称呼,指责马赫诺是反革命富农运动的头子。至于无政府主义,很多人以为不过是马赫诺借来的幌子。
沃林自己也矢志为俄国无政府主义运动著史,身后留下了一部从无政府主义立场叙述的俄国革命史——《不为人知的革命(1917—1921)》。④1947年,沃林病逝两年后,《不为人知的革命》以法文出版(La Revolution Inconnue, 1917-1921,1947年初版,1969年第2版)。经过缩编的英文译本,1954、1955年分别由美国纽约Libertarian Book Club和英国Freedom Press印行。1974年,完整的英文版由Free Life Editions付梓。该书出版于1947年,包括三卷,主题依次是1917年之前的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与无政府主义、喀琅施塔得起义与马赫诺运动。沃林以马赫诺运动收束全书,视之为俄国革命的终曲。他认为,马赫诺运动是整个俄国革命进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其活动范围之广、社会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都是极为突出的。沃林该书有关马赫诺运动部分,多处照录阿西诺夫之书。在沃林的计划里,他有意为马赫诺专门写一本书,但可惜生前未及完成。⑤书稿题名“马赫诺个性之谜”(Makno,a Contribution to Studies on the Enigma of the Personality),亚历山大·斯柯达对其内容有介绍。参见Alexandre Skirda, Nestor Makhno.Anarchy’s Cossack,Trans.by Paul Sharkey,AK Press, 2004,pp.397-400。
得到沃林的帮助,马赫诺在流亡巴黎期间(1925—1934年)用俄文撰写了三卷回忆录。1927年在法国刊行第一卷,其余两卷在1936—1937年出版。①目前均有英文版可以参考。第1卷:Nestor Makhno, The Russian Revolution in Ukraine(March 1917-April 1918),1927(英译本,Edmonton: Black Cat Press, 2007);第2卷:Under the Blows of the Counterrevolution, 1936(英译本,Edmonton: Black Cat Press, 2009);第3卷:The Ukrainian Revolution,1937(英译本,Edmonton: Black Cat Press, 2011)。马赫诺回忆录的价值自不待言,但其叙述仅限1917—1918年史事,尚未涉及马赫诺运动的真正展开。
毋庸讳言,阿西诺夫、沃林、马赫诺等当事人的叙述,必然有维护马赫诺运动声誉的曲笔。而作为斗争胜利的另一方,苏联学者在1920—1930年代留下的有关马赫诺运动的若干著述,则无一例外,带有反马赫诺运动宣传品的色彩。②有作品强调了这一运动的自发性,尤其是运动发生地区特殊的经济结构,如D.Lebens,Appraisals and Lessons of Three Years of Anarcho-Makhnovschina,Kharkov,1921;Y.Yakovlev, Russian Anarchism in the Great Russian Revolution,Mosco, 1921;R.Eideman,The Fight against Kulak Rebellion and Banditry,Kharkov,1921。也有作者分析马赫诺的政治观念及其奇理斯玛性格,如M.Ravitch Cherkassky,Makhno and Makhnovshchina,LOTS,1920;M.Kubanin,Makhnovshchina,Leningrad, 1927;Novopolin,“Makhno and walking-Polish group of anarchists”,Penal servitude and Exile, 1927,№5.-C.70-78;Rudnev,Makhnovshchina,Kharkov, 1928。唯一建立在原始档案文献基础上的分析是Kubanin的作品。参见Alexandre Skirda, Nestor Makhno.Anarchy’s Cossack.The Struggle for Free Soviets in the Ukraine 1917—1921第32章对苏联学者早期研究的评述。
1930年代,苏联政治家、历史学家雅罗斯拉夫斯基(Yaroslavsky)所著《俄国无政府主义》③Yaroslavsky,History of Anarchism in Russia,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37,尤其是第5章(“无政府团体联盟‘警钟’与‘非法的无政府主义者’马赫诺”)。该书总结无政府主义者与布尔什维克的斗争过程,代表官方态度,且广泛传播,俄文版(Anarhizm v Rossii, OGIZ SSSR, Moscow, 1939)印量达10万册。作者雅罗斯拉夫斯基(Yemelyan Mikhailovich Yaroslavsky,1878—1943年),是苏共中央委员、历史学家、科学院院士。一书问世,总结俄国无政府主义与布尔什维克之争,设有专章讨论马赫诺运动。在雅罗斯拉夫斯基的笔下,无政府主义者在理论上先天不足,“他们对于农民和革命的无政府主义的观念毫无依据,一钱不值”;[1]而且,在1917年革命胜利之后,无政府主义者将其理论付诸实践,更是对革命进程造成了干扰。马赫诺及其追随者在乌克兰南部的社会实验,也不例外。
雅罗斯拉夫斯基之后,长达20年时间,苏联学者对马赫诺失去了学术讨论的兴趣。但作为反面人物,从1920年代到1980年代改革之前,“马赫诺匪帮”在歌颂红军的文艺、影视作品中频频现身。④1923年拍摄的苏联早期无声电影《红小鬼》(Karasniye diavolyata,导演Ivan Perestiani),即反映布琼尼第一骑兵军清剿“马赫诺匪帮”的事迹。Lev Kuleshov执导的纪录片“The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f Mr.West in the Land of the Bolsheviks”(1924)也有对马赫诺的嘲讽。此后还有多部电影均以马赫诺运动为故事背景(“Alexander Parkhomenko”,1942;“Wedding at Malinovka”,1967;“Hail,Mary”,1970)。在苏联文学作品中,如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等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著名小说,均涉及这一历史背景。伊萨卡·巴别尔《骑兵军》是对布琼尼第一骑兵军白描式的写实记录。阿·托尔斯泰有多部小说涉及马赫诺运动,其中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有关于马赫诺其人比较细致的刻画(参见《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之第二部“1918年”第7章)。
(二)1968年之后
1968年,左翼革命思潮席卷全球,马赫诺运动也在此时真正开始进入西方学术界的研究视野。1970年,由法国无政府主义学者丹尼尔·盖兰(Daniel Guérin,1904—1988年)推动,马赫诺回忆录第一卷得以再版。盖兰在序言中把马赫诺视为侠盗罗宾汉,称赞他的游击战开创了中国、古巴、阿尔及利亚、越南等地斗争的先声。同年,第一部简略的马赫诺传记在北美问世。⑤Victor Peters,Nestor Makhno:The Life of an Anarchist,Winnipeg:Echo Books, 1970.作者维克托·彼得斯有日耳曼门诺教派背景,移民美国之前在马赫诺运动活动地区生活,那里的门诺教徒村庄经过长时期的拓殖,经济状况相对富裕,在内战中遭受战火蹂躏。他写作该书所搜集的文献,包括与知情者的通信访谈资料,现存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所。
1976年,美国堪萨斯大学迈克尔·帕里亚(Michael Palij)的著作《马赫诺的无政府主义》发表,将这一论题的研究提升了一个层级。[2]他将马赫诺运动置于乌克兰革命的背景之下考察,揭示农民起义的社会经济因素,取材丰富。1977年,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弗兰克·西西恩(Frank Sysyn)发表了一篇精彩论文,[3]同样着眼于乌克兰民族运动与马赫诺运动之间的关系,对相关史实及其史料依据做了审慎的说明。
1982年,有两部马赫诺运动史问世。其一是苏格兰学者迈克尔·马利特(Michael Malet)的《俄国内战中的马赫诺》,①Michael Malet,Nestor Makhno in the Russian Civil War,Macmillan for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82.该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利用了英、法、美、荷兰等地研究机构的资料,照顾到战争中的各方势力,进一步丰富了马赫诺运动的史实细节,但篇幅简短,注释不够细致。该书对运动持较为明显的同情态度,叙述内容偏重军事斗争的过程,可以视为迈克尔·帕里亚的补充之作。另一部著作是法国学者亚历山大·斯柯达(Alexandre Skirda)的《马赫诺——安那其的哥萨克》。②Alexandre Skirda,Nestor Makhno, Le Cosaque De l'Anarchie et La Guerre Civile Russe.1917-1921,Paris,1982年初版,1985年二版,1999年三版,2003年四版。俄文本,Nestor Makhno:kazak svobody,Paris:Gromada,2001年。英译本,Nestor Makhno,Anarchy’s Cossack,trans.by Paul Sharkey,AK Press,2004年。作者斯柯达是法国历史学家,生于1942年,父母分别是俄罗斯、乌克兰人。他还积极推动了马赫诺文集(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State and Other Essays)的翻译出版(法文,1984年;英文,1996年;俄文,2004年)。斯柯达该书不断修订补充,用英、法、俄三种语言发行,成为继阿西诺夫、沃林之后,目前流传最广的一部马赫诺运动史。斯柯达在搜求史料方面下了多年工夫,但过于热爱他的研究对象,无政府主义立场鲜明。
三、争议焦点:无政府,还是哥萨克
就俄国农村地区的演变而言,从1917年沙皇被废到1940年苏联新政权的农业集体化完成,这一段过渡期长达20多年。在此期间,农民的反叛是持续不断、反复出现的问题。但没有哪一次农民起义像马赫诺运动这样产生如此长久的历史影响。原因在于,它被纳入了无政府主义运动的整体历史解释之中。
1920—1930年代,流亡国外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在德国柏林、法国巴黎、美国底特律和芝加哥等地创办各种定期刊物,作为思想斗争的平台。其中,马赫诺运动与1921年发生在喀琅施塔得军港的水兵起义,尤其被当作无政府主义反布尔什维克斗争的标志性事件,被反复书写。马赫诺本人在流亡巴黎期间,也参与此类刊物之一《劳动事业》(Dielo Truda,1925—1932年,月刊)的编辑、撰稿工作。阿西诺夫和沃林贡献的两部最早的马赫诺运动研究论著,均着眼于俄国近代革命的历史大势,并以无政府主义运动为核心,贯穿整个历史过程;马赫诺运动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被赋予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解释框架的奠定,对此后的学者理解马赫诺运动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欧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在1968年的革命氛围中起步,整体而言,多数学者以无政府主义与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争斗为背景来解读马赫诺运动,而且给予了无政府主义更多的同情。相对于阿西诺夫和沃林的“宏大叙事”,他们多专注于这场运动本身,审查各方材料,重新拼接历史细节,却未能给出另一种解释框架。比如维克多·彼得斯(1970年)、迈克尔·马利特(1982年)、亚历山大·斯柯达(1982年)都有此倾向。一般所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看来并不适用于马赫诺运动。
不过,还有另一种声音,比如迈克尔·帕里亚(1976年)、弗兰克·西西恩(1977年)等,则不认为无政府主义对马赫诺运动有多么大的影响,而倾向于从乌克兰的本土特性来理解这一农民运动。迈克尔·帕里亚甚至明确表示,马赫诺运动首先是斯拉夫文化的产物,而不是受其他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他强调乌克兰东南部地区的农民们对于无政府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念没有多少了解,他们对于自由和土地的渴望,更多的是哥萨克历史传统深入血脉的影响,而对俄罗斯和波兰传来的农奴制憎恨已久。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马赫诺运动能够坚持数年之久的关键因素。
早期苏联学者研究,多遵循列宁的定性,斥其为土匪武装,是富农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反革命叛乱,否认这一运动的无政府主义性质。其中,库班宁(Kubanin)的研究是一个特例。[4]他也判断无政府主义对于这一运动的影响有限,其兴起并非受无政府思想鼓动的结果,直到1918年马赫诺与警钟团体结盟,才有无政府主义者的介入;同时,他熟悉当地民风,指出当地农民的经济状况要比乌克兰其他地区的中农更为富裕,并不存在富农和穷人的尖锐矛盾。库班宁运用了多种档案资料,这一特点使得他这部早期论著至今仍受到重视,被频繁征引。至1960年代,开始有苏联学者从完全相反的方向解释马赫诺运动起源,认为没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无政府主义者的介入,马赫诺运动根本就不会发生。[5]
1985年,在评论马利特(1982年)、斯柯达(1982年)两部著作时,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科林·达奇做出两点判断:第一,有关马赫诺运动的资料多非第一手的原始文献,丰富但不可靠,即便阿西诺夫被奉为经典的著作也需要审慎核对其史料来源;第二,从阿西诺夫、沃林开始,马赫诺运动的历史被沿着无政府主义的方向过度解释,把它与其他农民运动剥离,实际上马赫诺的无政府理念并不清晰,而这一农民运动的社会经济问题仍然没有被充分研究。①Colin Darch,“The Myth of Nestor Makhno”,Economy and Society,vol.14 no.4, November 1985, pp.524-536.科林·达奇此后继续沿着这一研究方向掘进,1994年完成博士论文,迄今尚未出版。Colin Darch,“The Makhnovshchina, 1917-1921: Ideology, Nationalism and Peasant Insurgency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kraine”,Ph.D.dissertation, Dept.of Social and Econom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Bradford, 1994,556 pages.
2007年,又有与科林·达奇态度相近的杨松·雅诺维茨(Jason Yanowitz),撰文批评马赫诺运动研究中过于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称之为塑造马赫诺的“神话”。结果引起强烈反弹,伊恩·麦凯(Iain McKay)发表《论布尔什维克的神话》,做出反批评。②Jason Yanowitz,“Anarchists in the Russian Revolution:The Makhno Myth”,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Issue 53, May–June 2007;Iain McKay,“On the Bolshevik Myth”,Anarcho-Syndicalist Review, no.47, 2007,参见网络版〈www.syndicalist.org/archives/asr41-50/McKay47.shtml〉,2013年12月3日访问。二者都是结论在先,用语不乏意气之词。看来,马赫诺运动的性质,究竟应该是一场地区性的农民抗争运动,还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开花结果的一次社会实验,争论仍未尘埃落定。
四、历史记忆
1980年代之后,苏联改革,衍至解体,冷战结束。政治局势的巨变,激活了俄罗斯、乌克兰学者对于马赫诺运动的研究兴趣。
1989年2月,苏联新闻记者瓦西里·戈洛瓦诺夫(Vassili Golovanov)在作协刊物《文艺报》上发表了一篇重新评价马赫诺的文章。[6]1989年4月,莫斯科赫尔岑博物馆公开举行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Mikhail Bakunin)纪念会,透露出改写无政府运动史的信号。1990年代以来,俄罗斯学者在马赫诺运动的地域特性、反犹问题、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等方面都有新的论述。③谢苗诺夫(S.N.Semenov)综合、吸收1900年代以后出现的成果,2001—2005年出版三部有关马赫诺的著作。参见S.N.谢苗诺夫《马赫诺:真实的故事》、《马赫诺:阿特曼的命运》、《马赫诺:无政府主义的领导人》(S.N.Semanov,Mahno: Podlinnaja istorija.- M., 2001; Mahno.Sud'ba atamana.-M., 2004;Nestor Mahno: Vozhak anarhistov: Novoe prochtenie po novym materialam.- M., 2005)。亚历山大·舒宾(A.Shubin)是研究俄国无政府主义和马赫诺运动的专家,他从1989年开始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代表了俄国学者立场的变化,对于何谓“革命”和“反革命”,其理解和解释比以往学者更具有弹性。他的最新作品《马赫诺和他的时代:1917—1922年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革命与内战》,完全从无政府主义角度出发,检讨这一运动的方方面面,判定马赫诺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无政府主义自由社会的理想。[7]
1991年,乌克兰成为独立国家,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势力复活。马赫诺运动是新一代乌克兰无政府主义者渴望接续的历史资源。1999年,“乌克兰无政府主义联盟”(Union of Anarchists of Ukraine,简称SAU)成立,其执委会主席阿扎罗夫(Vyacheslav Azarov)在参与政治活动之余,致力于研究俄国、乌克兰无政府主义运动史。2007年,他发表了研究马赫诺军队情报机构的专论。[8]内战期间,参战各方都有自己的情报机构,执行间谍功能之外,兼搞惩戒、暗杀等活动。马赫诺运动也不例外。阿扎罗夫所做的史实重建主要依靠的是1993年才正式面世的、马赫诺运动高级指挥官维克托·贝拉什(Viktor Belash,1893—1938年)的回忆录《马赫诺的道路》。[9]
独立后的乌克兰,不仅重新兴起的无政府主义者要接续传统,光大马赫诺的事迹,乌克兰政府也要争夺这一历史资源。1998年12月9—10日,在古利亚伊波列举办马赫诺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活动,由扎波罗热州立大学和当地政府组织。据无政府主义者观察,当地政府以纪念马赫诺为名搞的公开集会,只不过是各色人等、各色旗帜的大杂烩,把马赫诺看作争取民族独立的英雄,甚至出现了“马赫诺是我们的沙皇,我们的上帝”这样的口号。①无政府主义者谢尔盖·舍甫琴科(Sergey Shevchenko)的现场观察,参见网页〈http://www.hartford-hwp.com/ archives/63/354.html〉,2013年12月3日访问。2008年,古利亚伊波列地方政府为马赫诺树立了一座青铜雕像,当地历史博物馆开辟专门的马赫诺运动展览。在这座现有1.5万人口的小城,马赫诺成为它的城市名片。
此外,两部电视片的公映,也对普通公众有关马赫诺的历史记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7年2月,法国导演埃莱娜·查特莱兰(Hélène Chatelain)制作的第一部有关马赫诺生平的纪录片《马赫诺——乌克兰农民》(Nestor Makhno - Paysan d'Ukraine)在法国电视台公映,时长58分钟。导演综合使用了马赫诺本人的著述、苏联宣传电影、当代工人的反映,以及马赫诺家乡流传至今的街谈巷议,呈现了活在大众记忆中的马赫诺。在俄罗斯,2007年,DomFilm电影公司拍摄的12集电视片《九死一生马赫诺》(Devjat' zhiznej Nestora Mahno)播出。尽管情节真真假假,历史场景的制作也不够精细,但是,马赫诺和他的伙伴们质朴天真、鲁莽大胆的卡通化造型,已经完全颠覆了苏联时代英雄故事中作为反面点缀的“马赫诺匪帮”形象。
五、文献刊布
有关马赫诺运动的历史研究,之所以长期聚讼纷纭,除了无政府主义与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分歧,另外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原始文献的匮乏。长期以来,欧美学者得见的马赫诺一方所产生的原始文献屈指可数,而苏联档案又不对外开放,研究者们不得不主要依赖各方面亲历者的口述或回忆录。
据马利特(1982年)介绍,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社会史国际研究所收藏马赫诺派的传单(leaflets)11件,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收藏“警钟”团的传单15件。为方便读者,阿西诺夫和斯柯达的著作英文版将其所见马赫诺起义军发布的文告等原始文件译为英文,作为著作附录公开发表,两者相加,也不过22件。②阿西诺夫《马赫诺运动史》英文版(1923年),附录了马赫诺派1920年发布的通告11件。斯柯达《马赫诺:无政府的哥萨克》英文版(2004年),附录各种来源的马赫诺派文件或通告11件。此外,具有“原始文献”意义的材料,是加入马赫诺运动的警钟团成员在1919—1921年创办的《到自由之路》(据阿西诺夫称,有43期)和《警钟》等俄文报刊,存世很少。1990年代,俄罗斯学者编纂两卷本《无政府主义史料集(1883—1935年)》,其中包括了乌克兰“警钟”联盟的部分文件资料。[10]
布尔什维克一方应对马赫诺运动的相关命令、文件,虽未集中编纂,但在列宁、托洛茨基、加米涅夫等人的文献集中都有反映,相对容易得到。尤其是托洛茨基的五卷本个人文集《革命是怎样武装起来的》,收入了他在国内战争期间发表的论文、报告和命令等等,与马赫诺运动的关系最为密切。③Leon Trotsky,How the Revolution Armed: The Military Writings and Speeches,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Brian Pearce.有多种版本。
帕里亚(1976年)、马利特(1982年)、斯柯达(1982年)等人,都重视亲历者的口述、回忆资料,遍访幸存者,广加搜集,充分使用其中信息构建他们的历史图像。其中,重要者有马赫诺的个人回忆录,马赫诺的副官阿列克谢·丘边科(Alexei Chubenko)在狱中留下的自传,④此人曾是铁路工人,担任马赫诺的副官。他的狱中供述颇为详细地记录了马赫诺运动的诸多活动细节。已收入新刊的《涅斯托尔·马赫诺:乌克兰农民运动(1918-1921)文献史料集》(详下)。马赫诺夫人嘉利娜·库兹缅科(Galina Kuzmenko)的日记,①马赫诺夫人嘉利娜·库兹缅科的日记,逐日记录1920年2月19日—3月26日马赫诺部队的活动。红军在1920年缴获这份日记,当时即刊布,并用作指证马赫诺军纪败坏的材料,但马赫诺本人否认这是他夫人的日记。不过,苏联史家塞满诺夫(Sergei Seymanov)披露,1968年他曾经与嘉利娜·库兹缅科通信并面谈,后者确认日记的真实性。马赫诺死后,嘉利娜和她的女儿海伦(Lucie [Elena] Makhno)先在法国生活,1943年被送到柏林,1945年被苏联政府逮捕,送入劳改营,1954年被释放,分别逝于1978、1993年。参见Skirda,2004,pp.407-410。红军将领安东诺夫(Vladimir Antonov-Ovseenko)的回忆录,②Vladimir Antonov-Ovseenko, Zapiski o grazhdanskoi voine [Notes about the Civil War] .4 vols.Moscow: Izd.Vysshii voen.red.sovet, 1924-1933年.安东诺夫曾在乌克兰前线担任司令员,这是他的个人文献集,包括回忆录、电报、命令、书信、谈话记录等。白军方面邓尼金将军、[11]军官格拉西缅科(K.V.Gerasimenko)的回忆录③格拉西缅科先是追随邓尼金,后来变身布尔什维克的特工。他的“马赫诺:一个白军军官的回忆录”并非真正的亲历回忆,主要得自传闻,颇多扭曲、捏造,但传播较广。德文版:“Makhno.”Istorik i sovremennik(Berlin)3 (1922):151-201。俄文版:Bat'ko Makhno: Iz vospominanii belogvardeitsa [Father Makhno: from memoirs of a White guard] .Edited by P.E.Shchegolova.Moscow: Giz, 1928。等。
相对晚出、且重要的亲历者资料,最值得重视的是马赫诺运动重要指挥官维克托·贝拉什的回忆录《马赫诺的道路》(1993年)。贝拉什是历史漩涡中的关键人物,深谙内幕,被俘后以撰写回忆录为保留性命的交换条件,并且得以参考自己的军事笔记和阵中日记等原始记录,因而他详细地回顾了1917—1921年马赫诺起义军的战斗历程。④贝拉什早在少年时代就参与无政府主义团体的活动,1919年加入马赫诺起义军,担任高级指挥官,在马赫诺逃亡罗马尼亚之后,继续领导残部坚持抵抗,直到1921年9月被红军俘虏。在贝拉什撰写回忆录之后,1923年被赦免,过了十余年普通人的生活,在1930年代斯大林的大清洗中被逮捕、枪毙。据贝拉什之子介绍,他从国家档案库中找到了回忆录的俄文原稿,将其补充、整理出版。已刊贝拉什的回忆录实际包括三部分,撰写于不同时间:一是1921—1923年狱中所作,二是1928年出狱后补写,三是1930年的续作。此外,出生在乌克兰的红军政委格里戈里·格里戈罗夫(Grigory Grigorov,1900—1994年)曾经做过马赫诺部队的俘虏,被短期关押,与马赫诺有过直接接触。他后来进入莫斯科大学研究历史和哲学,成为专门的学者,晚年留下三卷本回忆录《命运的转折与暴政》,其中第一卷涉及1905—1927年的早年经历。[12]
当然,与个人的回忆资料相比,历史事件展开的当时所形成的文献包含更为可靠的信息。有关马赫诺运动的俄文原始资料汇编,终于在2006年问世。这部文件集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多家学术机构、档案馆联合选编,名为《涅斯托尔·马赫诺:乌克兰农民运动(1918-1921)文献史料集》,厚达1000页,是90年来马赫诺运动幸存史料的首次系统编纂。[13]可以预见,这部分原始文献得到充分利用的话,有关马赫诺运动的历史认识还会发生新的变化。
六、结语
作为广义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支流,无政府主义曾经活跃在19、20世纪的世界历史舞台上。但是,无政府主义者将社会自治的理念付诸大规模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在无政府主义者参与的历史事件中,马赫诺运动在持续时间、活动范围、影响人数等方面都是绝无仅有的。由其失败而引发的经验总结,乃至对无政府主义运动原则的重新思考,也是无政府主义者的重要思想资源。这是它长期吸引后世关注的关键因素。
如上所述,马赫诺运动是一个具有多重历史维度的事件。乌克兰的地方特性、俄国与乌克兰的历史纠葛、无政府主义的世界性运动,藉由这一事件得到了戏剧性的展现。而对于马赫诺运动的历史描述,由于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聚讼纷纭,长期难以形成共识。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之后,在重新解释历史、塑造新的政治认同的竞争中,作为一种历史资源的马赫诺及其领导的运动,其价值与意义更加凸显。随着刊布文献的增多,相信未来基于原始资料的细致研讨将会增进我们对于这一历史问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Yaroslavsky,History of Anarchism in Russia,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37, p.32.
[2] Michael Palij,The Anarchism of Nestor Makhno, 1918-1921: An Aspect of the Ukrainian Revolution, 1976.
[3] Frank Sysyn,“Nestor Makhno and the Ukrainian Revolution”,in Taras Hunchak, ed., The Ukraine, 1917-1921: A Study in Revolution, Harvard Ukrainian Research Institute,1977.
[4] M.Kubanin,Makhnovshchina,Leningrad, 1927.
[5] Comyn,Anarchism in Russia,Kalinin, 1969.
[6] Vassili Golovanov,“Batko Makhno,the Civil War Werewolf”,Literary Gazette,8 February 1989.
[7] A.V.Shubin,Mahno i ego vremja.O Velikoj revoljucii i Grazhdanskoj vojne 1917-1922 gg.v Rossii i na Ukraine,Librokom,2013.
[8] Vyacheslav Azarov,Kontrrazvedka:The Story of the Makhnovist Intelligence Service,trans.and ed.by Malcolm Archibald,Black Cat Press,2008.
[9] A.V., Belash V.F.Dorogi Nestora Mahno.[A.V.& V.F.Belash, The Road of Nestora Mahno] Kiev, 1993.
[10] Anarkhisty: Dokumenty i materialy, 1883-1935 gg.[The Anarchists: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1883-1935] .2 vols.Edited by V.V.Kriven'kii.Moscow: ROSSPEN, 1998-1999.
[11] Anton Denikin, Russian Turmoil.Memoirs: Military, Social & Political,London:Hutchinson,1922.
[12] Grigorij Grigoro,Povoroty sud'by I proizvol.[Turns of Destiny and Tyranny] 3 vols.,Moscow,2005/2008/2010.
[13] Nester Mahno.Krest'janskoe dvizhenie na Ukraine.1918-1921.Dokumenty i materialy.[Nester Makhno.Peasant movement Ukraine.1918-1921.Documents and Materials] Edited by V.Danilova and T.Shanin,Moscow:ROSSPEN,2006.
责任编辑:郭秀文
作者简介岳秀坤,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中心副编审(北京,100089)。
〔中图分类号〕K5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6)02-01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