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与艺术批评的历史与当代使命

2016-02-27阿列西艾尔雅维奇

学术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边缘化视觉艺术

○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

(斯洛文尼亚国家科学与人文研究院 哲学所, 卢布尔雅那)



艺术与艺术批评的历史与当代使命

○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

(斯洛文尼亚国家科学与人文研究院哲学所, 卢布尔雅那)

两百年前,文学批评与艺术批评几乎与美学和艺术同时诞生。艺术批评伴随着艺术市场的出现而出现,在艺术市场中,艺术评论者作为专家,其功能和职责便是建议富有的资本家该买什么样的艺术品。

今天我们说的艺术批评,包括书评、乐评、影评、建筑评论等形式。欧洲最早的批评实践是在公元1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出现的,在中国则是魏晋南北朝的《谢赫六法》。

文学批评旨在研究、评估、阐释文学作品或诗歌(的价值)。艺术批评则讨论或评估视觉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批评通常依赖于美学理论。这里不得不提到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也纳乐派,它建立了一套规范框架来评判艺术作品的品质。其主导标准即“风格”:保留在艺术品中的风格从一个时期演变到另一个时期,这种历史性的发展被认为是质的演变。反之,消亡的艺术或在后来艺术史中缺乏继承性的艺术,就与未来艺术发展没太大关系了。但在文学史上,此类评价标准并不存在。

二战后,各类艺术评论都深受社会科学与人文思潮的影响,从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到批判理论,结果就是所有批评中都渗透了强烈的理论元素。于是乎批评也分裂为两种相互矛盾的发展现状:1.理论上或哲学上的批评;2.基于经验知识和忽视理论的批评。尽管这种分歧仍旧存在,但可以确知的是,除了在大众传媒领域,当今理论式和哲学式的批评占据上风,而经验主义的批评已经退居幕后 。

应当注意的是,过去,文艺批评既有教育目的又有商业目的,而今,批评的功能只局限于为大众传媒(服务)。

当今批评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一个是经典价值判断在当代艺术中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批评界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批评的边缘化已经导致人们对业已存在的批评产生深刻的质疑。既然价值评估已经不再是艺术作品的重要批评标准,那么自然涌现了不少没那么有说服力的(批评)标准:比如,最近阅读被称为是小说批评的一种模式。因此我们处在一种矛盾的境遇中:起初批评旨在表达价值判断,来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现在批评已经规避价值判断,而今甚至连提都不提了。而在批评中,非艺术标准(政治等其他因素)却经常被提及。文艺等批评的另一个问题是,哲学已经使批评的价值判断变得不相关或边缘化,因而需要质疑批评的实质。

这里所描述的是当今西方世界和文化的主要特征。

在各种类别里,批评对情境都有着极强的依附关系。文学批评中的解构主义(比如:保罗·德·曼)或建筑中的解构主义(伯纳德·屈米或雅克·德里达),都依赖于诗歌、韵文或建筑的发展而进行批评。某些传统的批评形态在边缘人文学科中一息尚存,但在美术和视觉艺术领域,今日的批评更倾向于理论阐释与经验知识相结合。这一点在亚瑟·丹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既是美国最重要的美学家,同时又是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

在近几十年中,“图像转向”已经使视觉艺术超脱于其他艺术种类,因此其他艺术种类地位在下降,甚至有时被边缘化,这些都造成各种艺术类别的内部转型。在“图像转向”的趋势下,文学和书写文字已经退居幕后,形象步入前台(参见拙著《图像时代》,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可以这样说,在上世纪前五十年,文字书写仍在文学批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20世纪80年代之后,文学逐渐丧失了它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像中国等许多国家仍然注重文学,但文学的重要地位逐渐消逝是不可避免的全球化趋势。

(作者系国际知名美学家,前国际美学协会会长。)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边缘化视觉艺术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重塑与解构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