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城县冬小麦越冬冻害的主要原因和预防冻害的措施
2016-02-27尹季春
尹季春
新疆拜城县种子管理站
拜城县冬小麦越冬冻害的主要原因和预防冻害的措施
尹季春
新疆拜城县种子管理站
拜城县是一个气象条件极为特殊的区域,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7.4℃,≥10℃有效积温3500℃左右,无霜期165天左右,水土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适合小麦的种植发展。
一、小麦越冬冻害的主要因素
小麦越冬冻害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品种特性是麦苗冻害冻死的内部因素,气候和栽培技术质量是麦苗冻害冻死的外部因素。
1.品种因素
大家都知道,小麦品种可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三类。各类品种播种后都需要通过春化发育阶段才能拔节抽穗。三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需要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冬性品种是在0~3℃的情况下,30~5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半冬性品种可以在0~7℃的情况下,15~30天可以完成春化阶段;春性品种可以在0~12℃的情况下、5~15天可完成春化阶段。通过春化阶段之后的小麦抗寒性会显著降低。如,1995年拜城县引进新品种(5418)推广大面积种植,全县冻害死亡麦田达1.7万亩。本来此品种属于半冬性品种,越冬前就完成春化阶段,麦苗发生拔节,导致大面积死亡。所以,我们在生产中常常要求适宜期内播种,播种过早或播种过晚都是导致麦苗的抗寒性降低,这不利麦苗安全越冬。
根据当地小麦生产实践,冬性小麦苗主茎有5~6叶,单株有2~4个分蘖,可视为壮苗,叶龄高于上述苗的抗寒能力明显降低,叶龄略低于上述苗的抗寒能力较弱。以下苗类抗寒能力较弱,冬季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冻害,应该加强越冬前管理,增强抗寒能力,防止冬季低温冻害。(1)播种过早的旺长苗;(2)播种过迟的无分蘖的独脚苗;(3)密度过大的无分蘖的弱苗;(4)整地粗放垡块的麦苗;(5)播种过浅的漏籽苗;(6)播种过深的弱苗;(7)土壤肥力不足的黄瘦弱苗;(8)土壤干旱造成的失水苗。
2.气候因素
小麦从播种到越冬期间,气温逐渐降低,是一个慢慢下降的过程,如果过程越缓慢,那么小麦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抗寒锻炼,抗寒性就会增强。如果在气温较高的天气情况下,突然降温后麦株体温下降到0℃以下时,细胞间隙的水首先结冰,温度继续降低,细胞内也开始结冰,造成细胞脱水凝固而死。如2010年拜城县小麦从播种至10月20日前气温较高,越冬前的高温造成了一些早播小麦不同程度的旺长,11月15日降雪,当时气温降到了零下5~7℃,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这就使一些旺长麦田、无分蘖麦田和播种粗放田的麦苗遭受冻害冻死了。
3.栽培技术质量因素
大家要知道,适期播种、播种质量、因地施肥和田间管理水平是防止小麦越冬冻害的基础。
(1)播期因素。播期是否适宜,能否培育越冬前壮苗的关键。拜城县小麦的适时播种日期在平原乡镇场9月中旬,在山区乡镇场9月上旬,但这时往往会出现异常(即高温干旱或阴雨天气)气候,为了能使小麦种下地,很难做到适时播种。播期过早越冬前积温多,麦苗容易徒长,麦苗体内积累与贮存的糖分少,糖分越少抗寒性就越低,就越容易遭受冻害。播期过晚越冬前生长积温不够,苗龄太小,形成晚茬弱苗,分蘖不足,根系不发达,终于无法产生麦苗抗寒性能力,易遭遇越冬冻害冻死。
(2)播种质量因素。严把整地质量与播种质量关,是培育壮苗,构建合理群体,夺取小麦稳产、高产的基础。播种前整地粗放,未进行充分耙地,播种后不镇压,田土坷垃大,不利于根系下扎,同时冷空气易侵入土下,冻伤根系。未做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整地质量标准,及其播种机具技术状态不良,都能造成播种深浅不一致。如播种过深,不仅出苗率低,而且地中茎伸得过长,麦苗生长细弱,分蘖少,苗体内积累的养分不足,抗冻能力弱。反侧,麦苗分蘖节离地面过近,也抗冻能力弱,从而导致麦苗冻害发生。
(3)土壤肥力因素。土壤肥力越高,小麦的生长发育越好,抗御或缓冲灾害的能力就越强。但是由一些农民施肥水平差,未因地制宜施肥,施肥不合理,不管土壤肥力好或者差,同样方法进行施肥,终于导致肥力高地块麦苗越冬前旺长,消耗养分,肥力差地块麦苗生长细弱,积累的糖分少,这两者都不耐冻,在气温骤降时易受冻害。
(4)田间管理因素。未采取对长势旺盛麦苗田进行镇压措施,麦苗就旺长,大家要知道麦苗旺长后,明显降低抗冻能力,容易受冻。另外,越冬水灌浇期不适宜,灌浇质量差,也是麦苗冬季冻害冻死的原因之一。
二、预防冻害的措施
1.适宜期内播种
播期与小麦的抗寒抗冻性有着密切关系。适期播种的小麦可以充分利用越冬前的有效生长积温,积累较好的营养物质,利于形成壮苗,抗寒能力强,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和春后稳健生长。因此,必须把播期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不得强行或随意提前。根据拜城县地理位置实际,平面地区9月10~20日播种为宜,山区9月5~15日播种为宜。全县小麦主栽品种为“新冬22号”,该品种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强,适于密植。平面地区每亩播种量18千克,山区每亩播种量20千克为宜。
2.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降低冻害程度
小麦冬前壮苗的植株体内有机养分积累多,植株土壤上部器官和分蘖节的细胞含糖量高,在低温情况下,细胞不易结冰,具有较强的抗寒力。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施有机肥料及N、P、K配合使用,适当减少高肥力麦田基肥中氮肥施用量,有利于培育壮苗,提高小麦抗寒力。所以为保持土壤中的养分平衡,做到氮、磷、钾肥以及微肥的均衡供应,首先,小麦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每亩要施有机肥3~4吨、磷酸二铵20~25千克、尿素10~15千克、硫酸钾7~8千克、微肥1~2千克,以上5肥配合,随耕1次垫底。做到精细整地,达到地块整齐、地面平整、耕层疏松、土壤细碎、地里干净和保墒良好。小麦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过筛,使籽粒饱满,大小均匀,确保种子的发芽率要大于96%以上;要进行晒种和种子包衣等处理,种子包衣方法:把种子晒2~3天后,用小麦悬浮种衣剂1克拌50克种子,或者用40毫升立克秀拌10千克种子。小麦要适时、适量、适深播种。做到播行端直、下粒均匀、深浅一致,播深3~4厘米为宜。
3.加强田间管理,保证安全越冬
(1)及时采取对长势旺盛麦田进行镇压措施或者可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延缓麦苗旺长。对于弱苗、无分蘖苗和底肥不足的麦田,可结合越冬水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千克/平方米,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提高麦苗的抗冻能力。(2)适时适量冬灌可形成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调节耕层中的土壤养分,是预防小麦冬季冻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贮水防旱、稳定地温、防冻和压盐的作用,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和返青生长。冬灌提高土壤的热容量,并减少温度变幅,所以掌握好冬灌时间。适宜浇灌冬水日期,一般在日平均气温7~8℃时开始日平均气温3~5℃夜冻日消时结束。(3)土壤结冻后下雪前做好压土压沙工作是麦苗安全越冬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以防止麦苗抵抗低温避免冻死,还可以改善土壤环境。(4)加强冬季管理,禁止麦田放牧啃青。麦苗越冬期间如受牲畜的危害,流失苗体中糖分,减弱抗冻力,易冻死。因此,要加强冬季麦田管理,保证安全越冬。
三、越冬冻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发生冻害后的麦田不能轻易毁掉改种其他作物。在一株小麦中小分蘖和小分蘖的蘖芽经过肥水促进可以生长发育成能成穗的有效分蘖。因此,要及时采取追肥、浇水、喷雾生长素等补救措施,促进麦苗生长发育。一是对于叶片受冻、而幼穗未完全受冻的,即麦苗基部叶片变黄,叶尖枯萎的麦田,应抢早浇水,防止幼穗脱水致死。二是对于幼穗已受冻的,应及时追施速效氮肥,每亩施尿素10千克,并结合浇水促使受冻麦苗尽快恢复生长,促进分蘖成穗。三是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防止早衰。受冻麦田由于植株体内消耗的养分较多,后期容易发生早衰。在返青期追肥的基础上,看苗情,在拔节期或挑旗期适量追肥,促进穗大粒多,提高粒重,争取把冻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小麦当年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