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省杂志》中的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

2016-02-27彭传勇

学术交流 2016年12期
关键词:调查局中东东北

彭传勇

(吉林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12;黑河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新闻传播学研究

·新闻史专题·

《东省杂志》中的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

彭传勇

(吉林大学 文学院,长春 130012;黑河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东省杂志》是中东铁路管理局在哈尔滨成立的第一个专门科学研究与分析预测机构——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于1925年创刊的大型俄文学术期刊,主要刊发研究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的文章。《东省杂志》是在华出版的规模最大的俄文学术杂志,1925年发行俄文版,1926年发行俄文和中文版,1927年以后发行俄文和英文版。它从创刊起至1934年共出刊130期,刊发了关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问题研究的文章695篇,占全部学术性文章的58%。《东省杂志》是刊发中国东北边疆史地问题研究的文章数量最多的俄文学术期刊,在俄国的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东省杂志》;俄国;中国东北边疆史地

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作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俄国自成体系,独树一帜。而在俄国的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史上,学术刊物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由在哈尔滨成立的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创办的《东省杂志》就是这样一份特殊的学术刊物。本文以此杂志为切入点,探讨该杂志在俄国的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史上的地位,希望有裨益于学界对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的深入研究。

一、《东省杂志》的创刊与发展演变

梳理《东省杂志》的历史,首先要弄清楚它是由什么机构创办的以及其创刊的目的。从每一期《东省杂志》的扉页和目录中我们可以明确知道,《东省杂志》由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编辑出版。据史料记载,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成立于1921年5月,是直接隶属于中东铁路管理局的独立官方部门。[1]其成立的目的是“对中东铁路所影响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的潜力进行科学的经济研究”[2]。据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出版的《东省铁路统计年刊》记载,在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存在的时间里,俄侨И.А.米哈伊洛夫、Г.Н.吉齐、М.Я.米哈伊洛夫、Н.А.谢特尼茨基先后担任俄方主任一职,中国人伊里春、孙孝思先后担任中方主任一职。在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里工作的有为数不少的中俄籍职员,现在可查到的有确切数字记载的是1926年。该年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有职员59人,其中正式42人、临时13人、日工4人。[3]在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的职员中除了从事数据调查收集、资料翻译和文章编辑等具体事务人员之外,也工作着一些从事学术研究的著名学者,如经济问题专家А.Я.阿夫多辛科夫、Н.А.谢特尼茨基、В.И.苏林、Е.Е.雅什诺夫,政治和法律问题专家В.В.恩格里菲尔德,历史和经济问题专家Г.Г.阿维那里乌斯和文化问题专家И.Г.巴拉诺夫,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与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保持着合作关系,如金融问题专家А.И.波戈列别茨基、农业问题专家Б.В.斯科沃尔佐夫和法律问题专家В.А.梁赞诺夫斯基,等等。

1935年,随着中东铁路被苏联出售给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结束了自己辉煌的时期,后来成为日本控制的满铁的一部分。按照管理方式,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1921—1924年俄方单独管理、1924—1935年中苏共同管理。在其存在的15年时间里,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1)收集统计资料,出版统计年刊,即《东省铁路统计年刊》(1923—1935,中俄文版);(2)发行杂志;(3)开展学术研究,即除在《东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外,还用中、俄、英文出版了《北满与中东铁路》《中东铁路及其边区工作概述》《北满与东省铁路指南》《满洲经济地理概述》《北满与哈尔滨的工业》《满洲及其前景》等19部至今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

发行杂志是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的三大活动之一。1923年1月,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创办了其机关刊物——《满洲经济通讯》(周刊),创刊的目的是报道远东国家的经济情况,特别是报道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生活。[4]《满洲经济通讯》于1924年底被改组,在其独立存在的2年时间里共出刊104期。为扩大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出版刊物的影响力,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从1925年起发行《东省杂志》(月刊)以扩充《满洲经济通讯》的办刊规模,同时保留《满洲经济通讯》的形式,将其作为《东省杂志》的副刊,并更名为《东省经济月刊》(以俄文和中文同时发行)。《东省杂志》是在华出版的规模最大的俄文学术杂志,1925年发行俄文版,1926年发行俄文和中文版,1927年以后发行俄文和英文版。它于1934年终刊,1933年曾出半月刊,共出刊130期。《东省杂志》自1925年发行,在栏目设置上有综合研究、经济与技术、中华民国研究、中国东北研究、中东铁路研究、苏联研究和图书目录学等,其中中国东北研究和中东铁路研究这两个栏目是杂志的主打栏目。包括《满洲经济通讯》《东省经济月刊》在内的《东省杂志》在其发行的12年里,共刊发文章5 000多篇(包括简讯)。俄侨学者И.С.郭尔舍宁、Е.Г.李曼诺夫、М.列夫科夫斯基、В.Н.罗果夫和中国人伊里春等负责该刊的责任编辑工作。由于《东省杂志》在办刊上的不懈努力,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1928年5月—10月曾参加世界出版物展览会。[5]由此,《东省杂志》成为当时中国少有的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出版物。

二、《东省杂志》刊发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文章数量统计

笔者在国内外查阅了几乎全套《东省杂志》,对其所刊发文章数量、内容作了大致的统计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从1925年至1934年,《东省杂志》(不包括副刊)大约共刊发学术性文章1 200篇,其中关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问题研究的文章695篇,占全部学术性文章的58%,超过了一半以上。

从《东省杂志》刊发的研究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的文章数量和所占比例看,中国东北边疆史地问题研究是《东省杂志》办刊的重点。首先这与《东省杂志》的创办机构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成立的目的直接相关。其次,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中国东北地区尤其是哈尔滨汇集了一大批俄侨学者,据笔者统计大约有上百位。[6]这些学者把学术研究的重点对象放在了中国东北地区上。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本身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使然,也是因为中国东北地区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一直是世界学界研究的薄弱区。由于这些俄侨学者的推动,为《东省杂志》提供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稿源。

从《东省杂志》刊发的研究中国东北边疆史地文章的内容来看,中国东北边疆经济问题研究的文章529篇,约占76.1%;中国东北边疆自然问题研究的文章93篇,约占13.4%;中国东北边疆文化问题研究的文章23篇,约占3.3%;中国东北边疆政治问题研究的文章16篇,约占2.3%;中国东北边疆民族问题研究的文章14篇,约占2%;中国东北边疆考古问题研究的文章7篇,约占1%;中国东北边疆地理问题研究的文章7篇,约占1%;中国东北边疆社会问题研究的文章6篇,约占0.9%。

从《东省杂志》刊发的研究中国东北边疆史地文章所关注的领域看,中国东北边疆经济和自然两个领域是其重点。1923年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创刊《满洲经济通讯》时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任务之一,即“因为中东铁路的活动与其所影响的中国东北地区的工商生活紧密联系,因此中东铁路的经济效益几乎取决于远东的工商活动的发展程度。于是,《满洲经济通讯》就理所当然地将报道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生活作为杂志的重中之重,而把工业、商业和农业问题作为杂志主要讨论的题目”[7]。1925年发行的《东省杂志》完全继承了《满洲经济通讯》的这一主旨,从而也就出现了《东省杂志》仅创刊10年却刊发了500多篇研究中国东北边疆经济问题文章的现象。《东省杂志》除刊发中国东北边疆经济问题研究文章外,中国东北边疆自然问题研究是其又一刊发文章的重点,其主要原因在于《东省杂志》在办刊过程中与东省文物研究会达成了合作。东省文物研究会是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规模最大和实力最强的俄侨学术团体,在中俄各界代表的倡议下成立于1922年,主要目的是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全面研究。东省文物研究会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1)1922—1925年的成立初期;(2)1926—1928年的繁荣发展。在第一阶段,研究会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和组织工作,包括制定研究会章程、发展规划、编制机构设置和拟定活动方向等。在第二阶段,主要进行学术研究工作。东省文物研究会在其存在的7年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下设部门从1922年仅有6个,发展到1928年有16个,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农业试验田、松花江生物站、工商部等机构;其会员从1922年的105人增加到1928年的805人;博物馆的收藏品从1922年的11 089件增加到1928年的62 062件。1928年,东省文物研究会又兼并了哈尔滨的两个很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满洲俄国东方学家学会和满洲农业协会,使其成为哈尔滨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学术团体。1928年5月25日,在管理体制上东省文物研究会接受了东省特区国民教育厅管理,停止了独立存在,并正式更名为东省特区文物研究所。[8]1926年,东省文物研究会与《东省杂志》编辑部签订了关于东省文物研究会会员可在《东省杂志》上刊发文章的协议,其中规定所刊发文章由东省文物研究会编辑委员会成员来编辑。[9]根据这个协议,研究中国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的东省文物研究会的会员学者几乎撰写了《东省杂志》上刊发的有关中国东北边疆自然问题的全部文章。

三、《东省杂志》在俄国的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史上的地位

在俄国的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史上,学术刊物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梳理俄国的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史所依据的史料之一,《东省杂志》就是这样一本占据重要地位的学术刊物,它是近代俄国刊发中国东北边疆史地问题研究文章数量最多的俄文学术期刊。1899年,东方学院成立,同年创办院刊《东方学院学报》。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本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有关的学术刊物,至1917年它已刊发了10余篇关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文章。但很快《东方学院学报》的地位就被由满洲俄国东方学家学会于1909年在哈尔滨创刊的《亚细亚时报》所取代。《亚细亚时报》是俄国历史上第二本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有关的学术刊物。《亚细亚时报》(1909—1927年)在刊行的十几年中,共刊发关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文章40篇。[10]

俄国历史上第一本专门刊登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文章的刊物是《北满农业》。它是由满洲农业协会与满洲兽医协会于1913年在哈尔滨共同创办的会刊。会刊存在的11年里,刊发了大约280篇研究中国东北农业、经济、文化等问题的文章。[11]俄国历史上第二本专门刊登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文章的刊物是《东省文物研究会杂志》。它是由前文提到的东省文物研究会于1922年出刊,在发行7年的时间里,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至少刊发了50篇关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文章。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与《东省杂志》发行之前的刊发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文章的学术刊物相比,还是与其同时代发行的专门刊登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文章的学术刊物相比,像《东省杂志》这样刊发近700篇该类文章的学术刊物,绝对是史无前例的,无论如何在俄国的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东省杂志》是一本研究该问题不能逾越的大型史料丛刊。事实也证明了其对后继研究者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学者就非常重视《东省杂志》的史料价值,学者出版的一些诸如《17—20世纪中国东北史》(1-2卷)、《俄中经济关系19世纪—20世纪初》《满洲的经济发展》等有分量的关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的著作都利用了《东省杂志》所刊发的文章。近年来,俄罗斯学者为了使《东省杂志》得到更多利用,还把《东省杂志》的电子目录上传到互联网上。

在俄国的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史上,《东省杂志》造就了一批近代俄国研究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的学者。据统计,在哈尔滨活动过的上百位俄侨中国学家中,在《东省杂志》上发表过研究中国东北边疆史地文章的俄侨学者超过了三分之二。[6]其中,产生了诸如Е.Е.雅什诺夫、В.И.苏林、В.А.科尔马佐夫、Н.А.巴依科夫、И.Г.巴拉诺夫、А.Д.沃叶伊科夫、М.Д.格列波夫、А.И.郭尔舍宁、А.С.卢卡什金、Л.И.柳比莫夫、Н.А.谢特尼茨基、Б.В.斯科沃尔佐夫、В.Я.托尔马乔夫、Б.П.雅科夫列夫等十几位在中国东北边疆经济、自然、文化和考古等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以俄侨学者Е.Е.雅什诺夫为例,他于1881年出生在俄国雅罗斯拉夫尔,1897年毕业于雅罗斯拉夫尔市学校,1899—1904年由于卷入政治斗争多次被逮捕,1905年移居圣彼得堡并在当地报纸上发表小说和诗歌,1908—1912年、1914—1915年在锡尔河地区移民事务局任统计员,1915—1917年任粮食特别会议事务局统计员,1917—1919年任鄂木斯克粮食特别会议事务局统计员,1919—1920年任符拉迪沃斯托克粮食特别会议事务局统计员。1921—1935年,Е.Е.雅什诺夫一直在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工作,期间在1923年和1927年,从哈尔滨分别访问了莫斯科和哈巴罗夫斯克市。1935年Е.Е.雅什诺夫离开哈尔滨后,曾在天津、北京生活。1938年他移居上海,并于1943年在上海逝世。在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工作期间,Е.Е.雅什诺夫亦是东省文物研究会工商部成员。[12]由于长期在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工作,Е.Е.雅什诺夫得以获得大量一手调查统计资料,不仅出版了《北满农业》《北满的垦殖及其前景》《中国人口与农业:史料述评》《中国农业概述》《数字上的中国农业》《中国经济与历史特点》6部经典著作,而且在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自办的学术杂志《东省杂志》上刊发了根据调查资料而撰写的学术文章。据笔者大致统计,《东省杂志》(不包括《满洲经济通讯》和副刊《东省经济月刊》,Е.Е.雅什诺夫在这两个刊物上共发表了34篇文章,几乎篇篇都与中国东北边疆经济有关)上发表了Е.Е.雅什诺夫论述中国东北边疆经济(农业)的学术文章27篇,如《北满的农业发展》《北满的农产品》《北满农业研究的重要性》《关于北满农业问题文章的讨论》《满洲豆饼在日本的销售危机》《满洲垦殖的前景》《1929—1930年和1930—1931年北满的出口损失》等,占其在《东省杂志》上发表文章总量的3/4,是后继学者研究近代中国东北边疆经济史不可逾越的珍贵资料。Е.Е.雅什诺夫也正是因为在《东省杂志》上刊载了上述诸多学术文章而成为当时在中国东北边疆经济(农业)研究上见长的俄侨学者。同时,在后继学者梳理中国东北边疆经济研究史时也会因为《东省杂志》而不能不提及俄侨学者Е.Е.雅什诺夫。俄罗斯文献对Е.Е.雅什诺夫的学术贡献给予了评价,“Е.Е.雅什诺夫……及其他哈尔滨俄国东方学家研究满洲史的著述在学术界得到了普遍认可”[13]。

综上所述,近700篇具有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文章的问世,完全得益于《东省杂志》这一学术载体的存在,反过来也正是这些文章在《东省杂志》上的刊发使《东省杂志》获得了当时学术名刊的地位。笔者认为,正是因为《东省杂志》的独特地位,我国学界亦应给予足够重视,不仅要求积极利用《东省杂志》这一大型史料进一步加强中东铁路史、东北经济史、中俄经济关系史和俄罗斯的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研究史的研究工作,而且还应对我国境内现存的《东省杂志》给予应有的保护和开发。

[1]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бюро КВЖД.Северная Маньчжурия и Китайская 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M].Харбин:КВЖД,1922:IV.

[2] Павловская М А.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Маньчжурии и стран Восточной Ази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м бюро КВЖД(1921-1934)[C].Россия и восток:взгляд из сибири.Материалы и тезисы докладов к XI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раучн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ереции.Т.2.Иркутск,13-16 мая 1998г.-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иркут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1998:267.

[3]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бюро КВЖД.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Z].Харбин:КВЖД,1924:5;1932:8;1935:6;东省铁路经济调查局.东省铁路统计年刊[Z].哈尔滨:中国印刷局,1927:14,35.

[4] Наши задачи[J].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 Маньчжурии,1923,(1):1-3.

[5] Кунин И.Издания КВЖД н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выставке печати в Кельне[J].Вестник Маньчжурии,1929,(6):39-42.

[6] 彭传勇,石金焕.哈尔滨俄侨中国学家:生平·活动·著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1-176.

[7] Наши задачи[J].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 Маньчжурии,1923,(1):2.

[8] Павловская М А.Краткий очерк по истории Общества изучения Маньчжурского края г.Харбин (1922-1928)[C].Вопросы археологии,истор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Владивосток:Институт истории,архе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 народов ДВ ДВО РАН,1997:122-125;Краткий обзор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ОИМК[J].Известия ОИМК,1923,(3):44-51;Рачковский А.Шесть лет[J].Известия ОИМК,1928,(7):3-7.

[9] Отчет о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Общества Изучения Маньчжурского Края за 1926 год(4-й год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я)[Z].Харбин:тип.Полиграф,1927:10.

[10] 彭传勇.《亚细亚时报》中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J].北方文物,2014,(4):96-97.

[11] Мелихов Г В.Российская эмиграция в Китае (1917-1924 гг.)[M].М:Институт российской истории РАН,1997:147-149.

[12] Хисамутдинов А А.Поэт и учёный Евгений Евгеньевич Яшнов[J].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1999,(6):219-234;Таскина Е.Дороги жизни Е.Е.Яшнова[J].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1993,(4):114-115.

[13] История Маньчжурии XVII-XX вв.:библ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указатель.Кн.1,Труды по истории Маньчжурии на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 (1781-1975 гг.)[Z].ладивосток: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ДВНЦ АН СССР,1981:5.

〔责任编辑:王 巍〕

2015-04-30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3CZS041);2014年度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计划支持项目(1254G043)

彭传勇(1979-),男,黑龙江庆安人,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副研究员,博士,从事中俄关系历史与现状研究。

K512

A

1000-8284(2016)12-0209-04

猜你喜欢

调查局中东东北
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广告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
聂中东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