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精神信仰 夯实文化自信
——筑牢当代国人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三个着力点

2016-02-27刘水静

学术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

刘水静

坚定精神信仰 夯实文化自信
——筑牢当代国人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三个着力点

刘水静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宝贵指南。筑牢当代国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新时期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的根本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为之举。深刻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契合处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指引力,是新时期坚定当代国人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三个着力点。

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建设。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并举,明确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的根本之义,就是筑牢当代国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培育塑造工作。邓小平曾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2](P63);“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P110)。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的理论体系。在思想品格和精神实质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现实国情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文化竞争中,后来居上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而大放光芒。积极引导当代国人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需要我们深刻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透彻剖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契合处以及雄辩阐发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指引力。

一、深刻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具有的高度科学性有着深刻的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总结以往人们创造的优秀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创立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了一套论证精密、结构完整、内容丰宏的自洽理论体系。在深刻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作出了科学预见。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总结人类以往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从天才作家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它基于西方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而形成。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推动下,欧洲各国迎来了一个思想勃发、文化繁盛的黄金时期。但是,这些思想文化体系往往在根本立场、基本方法或重要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和盲点,从而呈现出一幅精华与糟粕同在、真理与谬误共存的泥沙混杂状况。比如,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思想家们当中,对辩证法理解得最为深刻、阐述得最为详尽的当属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然而,尽管在一定意义上洞悉了辩证法的精髓,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却是建立在虚幻的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情景:黑格尔一方面肯定了逻辑的变化、运动和发展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又宣称历史的演进逻辑已在彼时德意志帝国的专制模式下达到了顶峰或终点。再比如,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信仰时洞悉了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从而转向了唯物主义的正确立场。但由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动因素,因此在探讨人和人类社会的本质时,他最终没能成功走出唯心主义的怪圈。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像对待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理性批判的态度积极扬弃前人留下的思想文化成果,最终创立了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牢牢立足于客观的社会实践而形成发展的。科学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思想理论的本质特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P506)唯心主义哲学家,以及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之所以不能正确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基于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去认识和解释世界。与之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则是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并最终指向人的社会实践,致力于推动人类实践的创新发展。从实践出发,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最终回归社会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又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因此,实践特性使得科学性和革命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实现了完美结合。从十四五世纪算起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理论体系,资本主义经济实践已经有了五百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从16世纪中叶尼德兰革命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政治实践也有了近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数百年的时间里,伴随着美洲的发现、世界市场的开拓、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而随着机器大生产的迅猛发展,产品“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不断爆发,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也日趋尖锐和激烈。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经济实践和政治运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诞生的现实基础。立足于这一现实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本质和规律。这种实事求是、牢牢立足于客观的社会实践的思想探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了根本保障。

再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综合、有机、融贯自洽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其对前人优秀成果的批判继承和对现实社会实践的深刻洞见之上,而且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内容之间所具有的高度连贯性、逻辑一致性和体系完备性等重要属性之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包括哲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诸人文社会科学。说其体系完备,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大虑周,各部分之间浑然相融。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核心和基石。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基本、最有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史观这一科学武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马克思便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真正秘密,从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经济危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演变发展的根本规律等作出了深刻地揭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就不再是空想的,而是科学的。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以往社会主义学说的本质区别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的原因所在。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其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准确预测之上。作为思想和洞见远超同时代人们的伟大人物,马克思、恩格斯用其毕生心血开创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真理性并不能被彼时的人们所轻松理解。经过漫长历史的冲刷和检验,当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其所洞察到的社会发展规律而作出的科学预测逐渐被其身后的历史所证明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耀眼光芒才逐渐被世人理解和认同。剑桥大学政治学研究者加里斯特·琼斯指出:“如果你读《共产党宣言》,你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很有力、很了不起的文件。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国际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任何其他文献都没有这个力量。”[4](P39)琼斯在这里所说的“现实意义”,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时代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和现实穿透力。弗朗西斯·未恩亦指出,马克思的“很多思想现在看来都非常现代也很新鲜。也许这些思想现在比他当年写作时更能引起共鸣。例如关于全球化的论述,关于技术变化的速度以及这种变化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关系等等”[4](P39)。其实,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绝不仅限于经济全球化等命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光辉、最耀眼的是对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而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向这一客观态势的深刻揭示。今天的我们在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进取时,应该对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理论自信。

我们之所以要在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与自信自豪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内在统一的。

二、透彻剖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契合处

任何一个严肃思考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和近现代文化史的人,都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在经济破产、政治倾覆、兵燹肆虐、主权沦丧的近代民族大危机中,当古今思潮彼此争胜,中西文化激烈交锋,百家之言、千派之学相互逐长竞短、争芳斗艳之时,最后的胜出者,为什么不是彼时盛极一时、在全世界耀武扬威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而是新生的、幼弱的、不被西方世界看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认为,近现代国人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天然契合性。透彻剖析两者之间的天然契合处,是新时期筑牢当代国人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当为之举。

首先,无神论的世界观。如所周知,反对和批判形形色色的宗教信仰、倡导科学的无神论主张,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立场。正如列宁恰当指出的:“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5](P375)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无神论特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远古时期的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知识极端匮乏,基于这种低下的认知水平,他们以一种敬畏的心态看待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山崩海啸以及人自身的生老病死与颠沛命运。他们总认为世界被一种无形的、神秘的力量所宰制。因此,人类早期各大文化都盛行着各式各样的神话传说、野蛮巫术和原始宗教。中华文明曙光初现时也是如此。但是,随着智力的发展和进步,中华先民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终结了殷商一朝所保有的神本文化,而开始向人本文化进行过渡。在解释世界的起源问题时,周人扬弃了殷人具有浓烈的人格神色彩的“帝”的概念,并代之以具有自然属性和哲学意味的“天”的概念。《论语》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等经典表述,已然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潮所具有的现世主义无神论特征。前近代时期,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多为来华传教士们所推动。由于中国文化在本质上缺乏西方文化所含有的那种宗教思维、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主流知识分子对传教士们带来的教义很难产生深入了解的兴趣,遑论一定程度的认同和皈依。维新领袖康有为看到宗教信仰在西方主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其在探讨救亡国策时也模仿性地提出了创立“国教”的主张,但这一努力注定无果而终。风云激荡之下,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因其无神论特征与中国文化天然相合,因此在短短数十年内即风行大盛,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和正统,实为理所固在、势之必然。

其次,身体力行的实践论。我们曾在前面指出,对“实践”概念及其作用和意义的突出强调,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是在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学说在内的以往旧唯物主义基础上揭示出“实践”之重要性的。他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P505-50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实践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的行动理念和创造精神是高度一致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历来激赏《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乾卦》)的格言,这一格言昭示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所应当具有的刚健有为的实践品格的高度礼赞。孔子常常以“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教导学生,要求弟子们“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他反对空论玄谈,认为“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他自己在追求“行”的过程中也常常怀着“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坚韧毅力。宋儒张载强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凸显着中国传统主流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积极入世的担当精神和济世情怀。由此可见,身体力行的实践哲学,是贯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契合点。

再次,和合共生的辩证法。用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眼光,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机械的思维理解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是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重要特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明确指出:“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6](P426)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和辩证逻辑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共通性。中华先民在观察和思考宇宙人生问题时提出的许多见解,都闪耀着辩证思维的光芒。《周易》在中华文化史上享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称誉。“易哲学”本身强调的就是自然在变动不居的大化流行中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的演变发展过程。在中华先哲看来,世界的发展变化不是外在的、杂乱的,而是内生的、有序的。因为运动和变化起源于太初本具的“阴”“阳”二气,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激荡且彼此转化,在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和合过程中变易无穷、化生万物。基于这一宇宙观,中国传统文化处处体现着辩证思维的特点。比如,“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等。宋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集中表达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生成发展过程的辩证洞察:“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近思录·道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想,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较为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饱含科学辩证法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必要的思想铺垫和理论准备。

最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共产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继承前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出发审视中西文明传统,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空想社会主义的浪花、波澜和潮流几乎是随处可见。我们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天下为公”的“大同梦想”的孜孜追求,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性格。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礼记》,是中华文明的传世经典之一,其中所包含的著名的《大同与小康》篇,集中刻画了中华先民对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形态的向往与追求。书中描述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大同与小康》)在先民们构想的这种大同世界里,没有阶级压迫、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天下为公”);没有私有财产和经济剥削、劳动产品归全体公有(“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相亲相爱、具有极高的精神素质和道德修养(“不必为己”“讲信修睦”)。可以说,中华文化中这种源远流长的“崇公”“尚公”基因,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华大地上得以植根的深厚土壤。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7](P156)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深刻剖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天然亲和力,对我们引导当代国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三、雄辩阐发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指引力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宝贵指南。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之间,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雄辩阐发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指引力,是新时期坚定当代国人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又一重要着力点。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助推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梦想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挽救中国命运的指导思想时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之后,彼时国内思想界盛极一时的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主流知识分子们看来,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唯一出路。但是,欧洲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举世震惊的血腥和惨烈,暴露了资产阶级现代文明在骨子里所包含的野蛮本性,从而使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失去了信心。近代学者柳翼谋于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化史》一书刻画了彼时中国思想界的迷茫境况:“欧战以后,世界思潮,回皇无主,吾国学者,亦因之而靡所折衷,不但不慊于中国旧有之思想制度,亦复不满近世欧、美各国之思想制度。”[8]一战之后战胜国巨头们在巴黎和会上任意处置中国山东问题、支持日本非法侵占战前德国在山东享有的殖民特权,打破了中国人民对西方制度和西方文化的幻想。最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效法西洋诸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政权、以求民族自存自强的革命实践在内外交困中亦彻底破产,继之而来的是“革命”的中华民国反而蜕变为帝国主义的帮凶和封建主义的靠山。可见,中国人民最终走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学习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方式失败之后的必然选择。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新兴的、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无产阶级;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指南,是新兴的、揭示着人类社会演进之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目标,是新兴的、预示着人类未来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理想。新的领导力量、新的理论指南、新的奋斗目标,注定了中华民族能够在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打败一切敌人、战胜所有困难,最终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理论旗帜。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数十年建设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一条科学、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人民在这条来之不易的伟大道路上意气风发、奋勇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发展奇迹。这些辉煌成就使得“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成为举世热议的话题。如今的中国,是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一、对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度世界第一的国家。随着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超大型国家的迅猛崛起,中国正在向全世界展示,并将更加炫目地展示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展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展示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展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可以说,当今的中国在过去数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今后数十年中也必将继续甚至更为猛烈地推进这种变化。而且这种大变革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影响之远,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也是鲜有匹敌的。今天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所有成就的取得,无不以我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为思想支撑,无不雄辩地证明了我们选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正确。

四、结 语

以高度的自觉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其创立伊始就饱含着与时俱进的可贵品格。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时,历来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阐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指南,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新的历史节点、新的前进态势,更加考验我们的理论适应能力、理论阐释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1]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不断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的当为之举,亦是彰显当代国人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陶德麟,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詹得雄.中华文化的历史担当[J].求是,2013(11).

[责任编辑:伍洲慧]

刘水静,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哲学博士,湖北 武汉 430072

D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6)12-0017-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近代国人文化自信心态的百年流变及启示研究”(15YJC710034);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科研项目“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与提升路径研究”;2016年武汉大学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原则与路径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坚持理论创新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