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莱坞电影“拿来主义”的典型性价值探析

2016-02-27栾维亮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新丝路(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好莱坞文化

栾维亮(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好莱坞电影“拿来主义”的典型性价值探析

栾维亮(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好莱坞电影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将技术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借他国文化传播西方文化价值观。以《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典型性电影为例,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表现也秉承了“拿来主义”的原则,在电影中对中国文化元素进行重塑,解构了中国文化原本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美国价值取向的重构。

好莱坞电影;“拿来主义” ;典型性价值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6.08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被打破,美国好莱坞凭借其科技与资本优势,占据世界电影潮流的主导地位,这并不单单因为它的商业和市场优越,同时还包括它对文化的“拿来”与“侵略”。“许多美国电影的题材也来自世界多元的国家、文化和历史,所有这些外来人和外来文化都经过好莱坞的商业改造,有时甚至是美国的政治改造,一方面为主流的美国电影带来异域情调和注入文化营养,另一方面也为美国电影进入外国电影市场带来文化亲同感和文化共鸣。”好莱坞电影在创作过程和情景塑造中,在把受众视野带到美国的同时,也将世界转变成了美国。

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好莱坞电影制作以集思广益和多元文化为特点,它有着细化的责任分工,电影就如同在工业化批量生产加工制作一样。影片的每个大细节都由一个总工程师严格把关,每个小细节的创作又分属给不同的责任人,使之创作更加多元与精彩。例如将编剧工作细化为开场、主题、铺垫、转折、衔接、结局等部分,每个部分由一名擅长这部分描写的专业编剧执笔,最后由总编剧筛选定稿。在这种集思广益的的创作理念下,“好莱坞变成了国际人才与资本的大熔炉,只要是块料,都可以丢进去,出来的还是‘美国造’,带有美国文化的鲜明印痕。” “另一方面,好莱坞对‘生产世界性消费影像’这一商业规则的不断追求则成就了20世纪以来好莱坞辉煌传奇的成功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对于多元文化的兴趣及其充分利用’”。可以看出,“拿来主义”已经成为了好莱坞固有的生产方式,而这种被“拿来”进行“拼贴”的文化题材中,囊括了广泛的欧洲故事,也涵盖了神秘莫测的古埃及文明,当然还包括具有灿烂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等。1988年,好莱坞电影《末代皇帝》荣获第60届奥斯卡9项大奖;1993年美籍华裔导演王颖的《喜福会》首次成功打入美国电影市场;1998年,以中国传统故事木兰替父从军为题材的好莱坞电影《花木兰》在全球取得3.04亿票房的优秀成绩;2008年乘着奥运的东风,好莱坞抓住时机向奥运主办者中国输送了4部带有中国元素的电影,分别是:《功夫熊猫》、《木乃伊3》、《黄石的孩子》、《功夫之王》;2009年11月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在中国上映,仅上映一个月就席卷了4.47亿的票房,在这部影片中频频出现中国的影子……时至今日(2016年)《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已经在院线上映到第三部,《功夫熊猫3》以9.7亿票房的高姿态成功刷新中国动画电影票房。

通过以上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数据比较,美国电影日益推崇中国元素的主要原因,是实施自己商业美学和占领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渴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技术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与艺术的发展是相互影响互为表里,技术的推演与变化,直接影响到社会审美文化机制和社会审美心理的形成构建,不同时代的人们审美习惯和审美方式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提高。人们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和审美习惯,又驱使着人们不断寻求更高级别,更为先进的技术。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与创新,可以从美国电影的成功经验来予以参考。

二、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塑造

好莱坞电影不仅嫁接了中国元素,同时也有中国故事的借用。如中国文化、中国风俗习惯等元素的介入,中国民间故事的改编等。这些影片可以充分调动中国观众的视觉感官,让其感受处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氛围,自然而然地产生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或者干脆直接将中国故事大幅度改造,赋予好莱坞式风情,并传播美国信仰价值观念,已达到推动美国价值观的传播。

如果从1919年大卫·格里菲斯执导的默片《娇花溅血》算起,美国电影塑造华人形象已将近百年的历史。好莱坞电影塑造华人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默片时代,但是大多是无关紧要的小角色。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更是落后的代名词,而华人则是缺乏阳刚之气的“东亚病夫”。这一“有色眼镜”的视角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有所改观。

1937年,好莱坞首次完全以中国为题材拍摄了电影《大地》。这部电影标志着好莱坞开始注重中国元素题材。电影讲述了一对中国农村夫妇悲惨命运的故事。为了突出“中国色彩”,采用纯中国音乐作为整部电影配乐。这部影片较真实地刻画了中国人物形象,但并没有完全改变西方对中国人固有的印象。影片塑造了一对贫穷的中国农民形象,他们在南方大城市打工成为有钱人后,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本想着夫唱妇随一起过幸福的日子,但是丈夫在物质的增长下,情感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迷恋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并娶她作为小妾,开始抽鸦片、看大戏享受物欲的生活。这也是好莱坞对中国清末到民国初年最真实的刻画。而在影片的后半段,蝗虫灾害蔓延,这个农民的儿子用自己所学到的西方科学知识解决了蝗灾。这无疑是在强调,西方的科技知识是中国的短板。

好莱坞从1993年开始重视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创作。美籍华人导演王颖执导的《喜福会》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事以四对各具特色的母女关系为线索,探讨了中国女性意识的流变,来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1999年迪斯尼公司拍摄大型动画片《花木兰》对中国民间故事进行了成功改编,以中国山水画的画风作为整部电影的制作风格,塑造了一个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女英雄”。这种形象的出现,是好莱坞对中国单方面的文化解读,也是好莱坞试图满足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

在这之后,好莱坞增加了武术指导这个行业,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也得到了逐步发展。美国人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中国功夫逐渐以一种道家哲学的形象向世人展现。例如出现了以中国文化为蓝本的《功夫熊猫》,它把中国功夫、中国神话、人生哲理、中国美食、烹饪技术以及中国传统意象当中的动物形象等,融入到人生的大智慧中。将中国人认知度较高的意象融入角色中,如:熊猫、金丝猴、丹顶鹤的角色设置。将顺其自然,一切皆有因果循环,无中生有和“无为”的中国道家哲学隐含到故事中。使整个故事立足发源地基础,有了强大的票房保证。

电影《拯救第365天》由中、英、美等12个国家286名国际动画特效大师倾情打造这部电影,创新地运用了TBRE 3D技术,并且由两次荣获奥斯卡最佳音效奖的《指环王》团队操刀。影片以中国过年的传统习俗为背景,讲述关于中国年兽的故事,这部电影的创新点在于题材与形式的对比创新,中国故事好莱坞表达,辅以国际一流的电影制作技术,进行好莱坞文化方式、价值观念的传播。

三、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解构与美国价值取向的重构

好莱坞为了给观众带来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文化拼盘”,将中国文化元素和民间故事在原有的生产方式上,运用了“拿来主义”的改造技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拿来主义”在影视传播的过程中涵盖了三个层面,分别是:“一、视听层,建立在直观元素之上,包括语言、行为、景观、构图等视听符号;二、故事层,建立在第一层之上,通过视听语言构成一个连贯的、具有意义的故事;三、深层结构,即文化背后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好莱坞则是高明地保留了“拿来”的物质层,如熊猫、花木兰、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元素等;而对故事层做了大幅度的改动,使深层结构可以满足注入美国文化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的需要。如:影片《花木兰》中对花木兰性格的改动。将中国传统《木兰辞》中的道德精神加以篡改,将花木兰替父出征动因转变为美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使其角色性格带有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和美式的自由主义精神,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要彰显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她从军的原因不再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而是出于“光耀门楣”的想法和自我实现的渴望。

影片《功夫熊猫》中的师傅,是一个将中国武术文化和道家哲学相结合,并且在传授阿宝武功的同时还会运用儒家教育理念的长者形象。他通晓儒家“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育人理念;在第二部中,拥有四分之一东方血统的导演詹妮弗·余,更是把道家哲学当中的感悟自然世界,太极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打快引入到了影片的高潮中,让观众在欣赏酣畅淋漓武打的同时,深感中国文化魅力。从普通拳脚功夫到赋予其哲学内涵,这显然是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功夫元素运用的一个里程碑。好莱坞就是通过对“拿来”的文化进行“重塑”来完成对中国文化题材的二度创作,然后将这种经过包装重塑后,包含中国元素的文化商品进行“二度售卖”,达到生产“世界性消费影像”,获得经济与商业双重成功的目标。单从票房来讲,《花木兰》全球票房超过3亿美元,之后2008年的《功夫熊猫》全球票房突破6亿美元,这毫无疑问是好莱坞“拿来主义”在电影制作上运用的成功。

综上所述,好莱坞电影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解构与重构,并通过“文化拼盘”+“打破重塑”+“返销本土”的方式,来实现对旧题材的“二度创作”。这一方式可以让好莱坞在题材上,产生新的创作源泉,让“二度贩售”可以续写了票房神话。然而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必然会产生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而如何寻找人类文化的共同点、突破点,就成为实现票房神话的关键。我们应该向好莱坞学习如何将文化共性放大和完善的技巧,来解决文化冲突,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产生全新的艺术体式,丰富自身文化乃至第三产业的壮大。

[1]倪梅,影片《花木兰》二度编/解码跨文化分析[J],2006年,第55-56页。

[2]蓝爱国著:《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栾维亮,西安思源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综合03班学生。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好莱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谁远谁近?
好莱坞精选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