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费迪南德·席勒哲学的人本主义维度

2016-02-27苗春荣

学术探索 2016年9期
关键词:席勒实用主义人本主义

苗春荣

(黑龙江大学 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费迪南德·席勒哲学的人本主义维度

苗春荣

(黑龙江大学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费迪南德·席勒是英国的实用主义者,他通过对于传统形而上学、传统逻辑和传统伦理学的批判,进而呈现出实用主义哲学的面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为了人的重新定位;对传统逻辑即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的批判,是为了看到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的弊病所在,从而更为清晰地看到以传统逻辑为思想方式的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对传统伦理学的批判是为了进行价值的重估,赋予整全的具体的人以价值的终极性。这一切都为席勒建立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扫清了道路,为其哲学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席勒哲学;人本主义形而上学;人本主义逻辑;人本主义伦理学

费迪南德·席勒,全名费迪南德·坎宁·斯科特·席勒。罗素在1928年曾评论道:实用主义的三个创立者,在他们自己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罗素在此所指分别为詹姆斯、席勒和杜威三人。当时他并未将皮尔士纳入实用主义的行列,但是在他后来所写的《西方哲学史》中却没有给席勒留下篇幅,只是一笔带过。在这个前后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席勒名声的由盛到衰的痕迹,哲学的名声同其他的名声一样是转瞬即逝的和脆弱的。1939年前席勒的名声远远超过杜威、米勒等人。而如今提到席勒,我们需要陈述清楚是那个英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席勒,而不是德国诗人席勒。在如今的大学生的现代哲学的课本中对于他也只是一笔带过,很少提及他的哲学的具体内容,只知道他是实用主义者。席勒提出的问题没有被回答,从他留下的哲学宝藏中我们可以有很多新的发现。

席勒于1864年8月16日出生在丹麦边界的赫灵斯坦的石勒苏益格。他在拉格比和牛津大学贝列尔学院学习。他在伊顿教授过德语,并返回牛津大学读硕士学位。他在1897年重返牛津教学直到1926年。在1926年到1935年之间他花费部分时间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牛津大学。1935年到1937年8月9日死亡之时,他一直待在加利福尼亚。从这个意义上讲,席勒是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出生在丹麦的一个德国家庭,他家的收入来自于印度的商业企业,他父亲又送他去英格兰接受教育。席勒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在英国的一套别墅中,度过夏天他在那里徒步旅行、游泳,并邀请他的学生和世界的某些著名人物来做客。席勒在190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其他的荣誉随之而来:他是心灵协会的会长,亚里士多德协会的主席(1921),心理学研究社团的主席,这个职位是柏格森在1914年曾担任的,英国研究所的成员(1926)。席勒在牛津大学的朋友兼同事,诺克斯曾这样评价到:“他(席勒)以非凡的才能写作,几乎不需要修正……他的思想非常自然地充溢到纸上,他是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我见过的一位最和善和最慷慨的人,他很风趣幽默,用他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从来不过分的炫耀——使他成为一个最令人钦佩的导师……在他的户外运动中,他的主要兴趣在山上;他在瑞士度过了他夏天和冬天的假期。”[1](P2)

席勒的哲学特点在于他在世纪之交的英语哲学中同当时强大的哲学潮流逆流而上。当时那股强大的哲学潮流主要是指绝对唯心主义的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德雷、博赞凯特和格林等人。布拉德雷的《表象与实在》和格林的《伦理学导言》在当时的牛津大学被奉为哲学的圣经。在这种理智一元主义和纯粹思维的氛围中,席勒并没有屈从,而是选择了坚决的反叛,像苏格拉底一样成为刺激哲学的一只牛牤。他在他有生之年,坚持不懈地向绝对唯心主义发起猛烈的攻击。

席勒哲学的核心是说明所有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是不可还原的个人的成果,并且因此受到个人的需求、欲望和目的的渲染。因此我们称之为知识的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而是正在成长和变化的东西,它逐渐发展,就像有生命的活物一样演变。并且因为同样的原因,人的生存和使用的逻辑也不是永久确定的和绝对的,而是动态的和变化的。总之,人制造了人的真理,就像人制造了其他价值一样,在席勒那里,公理不是上帝给定的,而是人造的;它们不是先验真理,而是预设或起作用的假设。人们的真理在我们的经验中成长或消失。如果人类是所有事物的尺度,无人的思想纯粹是胡说,在我们正在发展中的宇宙有真正新的事物,并且未来是敞开的:在那里,人类所能达到的境界是无限的。人类的自由是真实的,并且他的机会是永无止境的。

对于席勒人本主义的最好的定义也许用他自己的话是最为恰当的了:“哲学的态度是,不要企图浪费思维去构建先天的经验,应满足于人类经验作为人类经验世界的线索,满足于根据事情本身的曲直,就像它开始时那样,没有必须坚持认为它必须首先抽出兴趣的内容,使它的个性蒸发并且翻译成科技的专业术语,在它被接受之前应得到科学的注意。请记住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它的整个经验世界的尺度,并且如果我们的标准尺度被证明是虚伪的,那么我们所有的尺度都将是失效的;请记住一种把我们分解掉的终极哲学仅仅展示了它的达到目的的失败,并且更进一步说,在人本主义的真正的根源处,所有的它的从属的学说生长出来。”[2](P19)

尽管席勒在英国度过了他生命的大部分,但是他的思想更接近于美国实用主义,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可以算是他的同伴,在这些人中,他与詹姆斯交往甚多,跟杜威接触不多,与皮尔士有较少的来往,皮尔士对于席勒的评论较少,有赞赏的也有批评的。曾写道:“这位最出色和不可思议的人类的思想者,席勒先生,他用他的人本主义像一杯花蜜兴奋剂一样扩展哲学……席勒是一位实用主义者,尽管他未能很好地理解实用主义的本质。”[1](P4)但是詹姆斯却有着不同的见解,曾说过:“作为我理解的杜威和席勒,我们的观点绝对的一致,尽管我们用不同的陈述的模式。”[1](P4)席勒受皮尔士的影响要少于詹姆斯。

在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主要的差别是:实用主义强调坚持思想的目的性的特征,相反,人本主义强调思想的个人的特征。这样,在实在论这点上,杜威与詹姆斯是相对客观主义,而席勒是相对主义,“对于席勒来说,所有的知识是实用的和临时的,包括所谓的事实的知识。对于一个主体来说,客体总是是其所是,通过如此构思它提供的满意度为依据,依据所提供的满意度相信它。詹姆斯强调客观给定的不可避免的方面,如果没有实用主义的操作将没有应用和意义;并且它是自明的,在直接的经验中,独立于那个操作。”[3]

但是詹姆斯曾说席勒“首先从根端处陈述了人本主义的立场”,人本主义表示一种新思想途径的本质,从我们最抽象的理论中剥夺人的因素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所有精神范畴无一例外是进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是生活的成果,并且将它们的存在归于历史环境,就像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是我们的语言赋予它们的。此段话体现了詹姆斯与席勒思想的共同之处。

实用主义自19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经历了皮尔士、詹姆斯、席勒、杜威等人的辛勤耕耘,使实用主义在美国的哲学界站稳了脚跟,20世纪30年代以后,经由杜威将实用主义领域不断拓展,使实用主义的思想在美国的发展达到它的顶峰。

费迪南德·席勒是实用主义的开山人物,但奇怪的是在他逝世后不久他便神奇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慢慢淡忘了这位实用主义建立时的有功之臣,好像不曾有过他。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实用主义的兴起,和实用主义发生的普遍的人本主义的转向,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一个英国的实用主义者把人本主义作为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标签,而且这个人将人本主义思想贯彻于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中,对于当时的实用主义者以及现在的新实用主义者的人本主义转向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席勒思想的人本主义转向,首先是要转变思维的方式,而思维方式就是逻辑,只要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即转变了思想的逻辑,哲学的思想才可能真正地发生转变,因此,席勒对传统的逻辑发起了激烈的和鞭辟入里的分析与批判。间接地打击了当时在英国居于统治地位的绝对唯心主义。

席勒的实用主义思想与其他的与他同时的实用主义者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席勒对实用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他增加了实用主义的维度,拓展了实用主义的范围与视野,将人本主义作为实用主义的精神加以积极的发扬,使实用主义更加体现了人的维度与深度。

一、人本主义的形而上学

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席勒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但是他赞同的不同于传统的形而上学即被他称为抽象的形而上学,而是指具体的形而上学。这个具体的形而上学,是指以单独的个人为其本体的形而上学,“人”这个被传统形而上学抽象掉血与肉的抽象物,被席勒重新恢复了原状。人成为有血有肉即有感情、目的、意志、欲望与激情的完整的人。因此具有完整的人格的人在席勒的哲学上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席勒的具体的形而上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转变传统形而上学的视角——由一元论转变成多元论。传统形而上学,在席勒看来把人统一于理性的控制之下,人被片面化、抽象化;在席勒时代流行的自然主义,虽然将人从天上拉回了地球上,但是却拉得过于极端了,人成为同原子等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的同等的东西,这样又使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特殊性和价值性。抽象的形而上学在席勒看来也没有真正体现人的价值,虽然绝对主义的伦理学也说价值的问题,如康德的绝对命令,但是由于绝对主义的伦理学将善放入了那个以人的能力所无法企及的理念的世界,所以至善只能是一个虚构与神话,是任何人都无法达到的,于是抽象的形而上学也实际上使善远离了人的生活的世界。在席勒看来,真正存在的只是由每个人所体现的具体的善。于是绝对的一元论在席勒这里变成为每个单独的个人成为本体,而每个个人又不像德谟克利特的原子都是同一同质,只是排列的顺序的不同。在席勒这里每个个体都不是其他的个体所能够代替的,都具有终极的意义,于是形而上学由一元变为了多元。由抽象的变成为具体的。

其次,具体形而上学的可塑性。具体形而上学与抽象形而上学的区别还体现在是否可塑的性质上。由于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席勒拒绝绝对的封闭的传统的形而上学,认为封闭的不动的形而上学体系是不利于人的发展和不符合现实的,它埋没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真的宇宙应该是流动、变化和持续性地发展的,这样人的创造力才有发挥的空间,人的自由才有一个实在论的保证。

最后,哲学任务的转换。哲学的任务在席勒那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哲学告别以前科学女王的宝座,包罗万象的抽象的整全,成为主要职责是去调整和说明个人的科学的结果,使人的经验进入一个连续的和可理解的图景,哲学家也相应地成为各学科的联络官。这一点与杜威对于哲学的改造非常的类似,但是杜威与席勒的关系到底是谁影响了谁的思想,目前还没有太多的证据。

总之,席勒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方法与以往哲学不同之处在于,席勒不但批判了传统的形而上学,指出其弊端,并且深入其内部,捣毁了传统形而上学所依据的“武器”——形式逻辑,使传统形而上学无论在存在论的角度还是在认识论的角度都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与合法性。

二、人本主义的认识论

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席勒也对传统形而上学所依据的思维法则进行了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于认识论的改造方面。

首先,认识起源的改造。席勒认为,认识起源在于问题情境即习惯的打乱,人的原有的需求不能满足,因而出现问题情境,在这种问题情境中,思想得以产生,用于解决人在具体环境中所产生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并不具有原初性,而是派生的。由于思想产生于人的问题情境,产生于人的需求的缺乏,以及想要满足缺乏状态的目的,因此席勒重新将逻辑归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这与当时的分析哲学对心理学的归属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当时正在兴起的分析哲学将哲学的领域锁定为语言的意义的问题,将语言看成是世界的同构之物,因为二者所依据逻辑相同,所以有了维特根斯的“图式论”的诞生,语言是世界的逻辑图式,逻辑于是在一定程度成为本体论的范畴即逻辑本体论。席勒是坚持反对分析哲学的做法的,虽然席勒对科学主义的态度是持批判的态度的,但是如果用逻辑代替科学,成为一切学问的新的女王也是席勒不愿见到的,哲学成为科学的婢女诚然是不对的,但是科学成为逻辑的婢女当然也是不对的。

于席勒对形而上学的开放性与可塑性的理解,任何绝对和静止都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因此,科学的发现和验证都是无止境的,没有绝对真理。

其次,认识判断标准的改造。认识的判断标准,不再像传统的认识论以绝对的真理为标准,而是以经验为检测的方法,以人的需要和目的的满足和对人有意义为标准即有用即真理。这样实用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在他的哲学中得以体现出来,对于实用主义,席勒将它看作是他的人本主义的真理的方法论,在判断何为真、何为假的标准上,是否“生效”或“起作用”,是判断任何理论的标准。

虽然在认识的判断标准上,席勒仍然奉行着实用主义同样的方法,但是如果席勒到此为止,席勒在今天就没有重提的必要了,因为这样的话他的思想与詹姆斯的思想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实用主义的历史只有一个詹姆斯就足够了,两个是多余的。那么席勒在今天能够被重提的原因,就在于他比当时的实用主义者们向前又多走了一步,他将“有用”的判断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延伸,大致可以表述为,有用是对谁而言的有用,有用的对象是谁?那么席勒的答案是人,是相对于人的目的而言是有用的,是人的需要和目的的满足,赋予了事物或行动的结果以“有用”或“无用”以及“真”或“假”的价值,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那个1900年去世的哲学狂人尼采的影子,在尼采那里是人的强力意志给万物赋值。而席勒所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赋值是出于事物对于人的目的的满意而赋值,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的实用主义的特征。

从席勒以上的思想可以见到,席勒对于认识论的态度完全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的,也正是由于这个视角的转换,同时也就消解了以往认识论的本体性的地位,使认识论的真正主人突显出来,即它是人满足目的与需求的手段。因此,认识论在席勒这里,与他的具体的形而上学一样,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目的的,这样,这个目的论维度就将我们引向了席勒的人本主义伦理学。

三、人本主义的伦理

由于席勒将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的根基都奠定在一个对于人的目的与需求的满足之上,因此,人成为席勒哲学的核心,这样专属于人的伦理学,便成为席勒哲学的最终归宿。

席勒生活的年代,绝对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泛滥,使人失去了自己在宇宙的正常的定位,要么力图将人抽象掉所有的血与肉,拉入那个完美的不动不变的理念的王国;要么将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全部投入混乱的原子堆之中,消除一切差别,消除人的思想的维度,人成为与生冷的、死气沉沉的物质性东西的同类。而席勒在这方面所做的就是还原真正的人,将伦理学作为人的最终的归宿,为此席勒也对伦理学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改造。

第一,人本主义伦理学的基点是整全的人格。席勒将伦理学的基点落实到整全的人格上,这样,伦理学不再是空中楼阁,他是有落脚之处的,在此意义上席勒的人本主义的伦理学可以被称为有本体论的伦理学,而不是无根之水。

第二,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目标是人的现实的好的生活。席勒认为伦理学实际上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这个伦理学的假设就是责任的假设,但是如果因为这个假设能够促进人们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人们现实生活的满意,那么这个假设是必要的,并因此也具有了价值的维度,也因为他的对于人的实用性也被赋予了价值,所以席勒说价值也是人造的。一切理论上的假设都是人造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的。

第三,伦理学的进化论起源。由于席勒对于进化论的积极态度,所以在他的伦理学中,也体现出他的进化论的维度。因为进化就预示了目的论,进化论也是假设,它假定历史的实在性并在时间之中,他主张从进化论的一个非现象的原因必然到一个超验的神。进化论首先假设世界在时间中的发展,给它这个担保即这个时间过程是一个终极的基准。其次,它提供一个目的论的论证。因为达尔文解释适应性变化由变异到自然选择,但是他没有或者不能解释变化的原因。这样的自然选择并不确证过程 ,也不排斥退化。不确定性被视为一个绝对的原则,但是达尔文主义不能否定目的性的可能性,因为目的论或机械论都不能由一系列的事实所证实,只要这些事实指示任何有序或无序,这个决定需要一个选择的行动,它强烈地要求我们“相信的意志”的运用。它像所有我们知识的最终的假设,依赖于信念的一个行动。再次,进化论提供一个反对绝对主义,因为它反对这个假定即经验必然静止地和永恒地形成一个全体。任何顽固的绝对能选择地行动或目的性地行动。

达尔文主义向我们显示为了生活和前进我如何去行动。在对尼采的批评中,席勒写道:“任何的进步都依赖于这些能创造新事物的人。”如果把真理看成是绝对的就没有进步性可言了,因为最真最好的真理已经在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达到它。新事物的实在性证明我们对自由信念的实在性,并且改变人本质的可能性。进化论会导致新的事物的出现。新生事物的信念直接导向了席勒最明确的对于形而上学的贡献:他强调实在的可塑性和未完成性,并由人制造了实在,并逻辑地跟随着真理制造的学说——它是普遍被承认的,即一个存在论问题的解决。

于是,席勒通过假设剪掉了客观实在的难题。也由于在形而上学、认识论与伦理学中都有一个重要的在理论上同一性的方法论原则即这三者都有其理论的预设。那么能不能因为它们三个分别都有理论的预设,而取消其实在性和合法性呢?其实恰恰相反,在席勒看来正是由于三者都是建立在预设的基础之上的,从而也就证明了自由的实在性,即从假设真实存在,证明了人有假设的权利,而有假设的权利也就意味着有这样假设的权利也有那样假设的权利,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假设中进行选择,因此,自由也就因为假设而具有了它的实在性,自由成为实在的可触及的东西后,也就进一步印证了伦理的真实性。从而也确认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四、席勒实用人本主义哲学的特点——“三位一体”的实用的人本主义

从以上对于席勒人本主义的形而上学、人本主义的认识论与人本主义的伦理的论述上看,这三者有一个统一的主线,就是它们虽然各自依照不同的假设前提,即形而上学是以进化论为假设前提的,认识论是以公理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而伦理学是以责任的预设为前提的,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主线,即这些假设来自于人的思想,是人的思想的行动,而思想的来源我们在第二个问题中谈到,人的思想来自于对于人的目的和需求的满足,这样一切的假设、一切的理论都是在建立于整全的人的基础上才得到它的鲜活的生命的。否则它们只能是生冷的概念。因此我们说席勒的实用人本主义哲学是“三位一体”的伦理的人本主义的哲学也是可以的。席勒作为早期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詹姆斯的实用学说,是那个时代实用主义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其后期可能是受了尼采的影响,提倡一种“超人”的理论,即他的优生学的观点,再加上在他去世之后,正值二战时期。由于人们对于希特勒的怒气太大,投射到人们认为可能对希特勒这种令人发指的种族灭绝的行动产生影响的理论或是即使没有产生影响但与之相似的理论也受到了株连,受到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尼采,席勒也由于提倡优生学可能被人们视为同情希特勒的理论上的支持者,受到了冷落。但是实际上席勒是反对反犹主义的。他的优生学影响了今天的基因遗传工程的发展。总之,不管席勒为什么在实用主义的历史中消失,他重归实用主义的神圣家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从今天的新实用主义理论的特征也可以窥见席勒对于实用主义理论的人本主义维度的扩展的影响,这也体现了当今时代潮流的大趋势,在人本主义的发展莫衷一是的今天,席勒实用的人本主义的复兴,为人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久违的新鲜的思想的力量。

[1]Rueben Abel.The pragmatic humanism of F. C. S. Schiller[M].New York:Ams Pr Inc,1970.

[2]F.C.S.Schiller.Humanism[M].New York:Macmillan and Co.Ltd Press,1903.

[3]Perry,Thought and Character,II[M].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510.

〔责任编辑:李官〕

The Humanistic Dimension of Schiller’s Philosophy

MIAO Chun-ro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Heilongjiang, China)

Schiller Ferdinand, a British pragmatist, presents his philosophy of pragmatism through criticism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logic and ethics. The critique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is to re-position human; that of traditional logic (including deductive logic and inductive logic) is to see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m and to see more clearly the one-sidedness of logic-based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the criticism of traditional ethics is to make a revaluation of the value and give the whole specific human being its ultimate value. All this has cleared the way and prepared for Schiller to establish his own philosophy of pragmatism.

Schiller Ferdinand; humanistic metaphysics; humanistic logic; humanistic ethics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ZX059);黑龙江省教育厅基金项目(12532168);2016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苗春荣(1980—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哲学研究。

B561.5

A

1006-723X(2016)09-0013-05

猜你喜欢

席勒实用主义人本主义
实用主义电动车 体验一汽丰田BZ4X&BZ3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现实与虚拟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We Know Someone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