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古代矿冶遗址调查方法与手段

2016-02-27邵小翠鹿习健临潼区姜寨文管所陕西西安70600临潼区秦东陵文管所陕西西安7060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4期

邵小翠 鹿习健(临潼区姜寨文管所 陕西 西安 70600;临潼区秦东陵文管所 陕西 西安 70600)



试析古代矿冶遗址调查方法与手段

邵小翠1鹿习健2(1临潼区姜寨文管所 陕西 西安 710600;2临潼区秦东陵文管所 陕西 西安 710600)

摘要:矿冶遗址考古调查属于专项调查中的一种。本文以铜陵地区古代矿冶遗址调查为例,就矿冶遗址考古调查方法、手段进行分析,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希望学术界对矿冶遗址专项调查的方法论予以重视,继续推进该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矿冶遗址;调查方法;调查手段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4.094

在皖江流域(铜陵地区)古代矿冶遗址调查中,针对矿冶遗址和皖南区域特殊性,我们采取针对性较强的专项调查方法,应用多种调查手段(技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未能尽善尽美。就此项调查的方法、手段创新进行分析,同时对不足之处进行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学术界对矿冶遗址专项调查的方法论予以重视,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一、调查方法与流程

考古调查方式(即方法)分为传统调查和区域系统调查,传统调查包括全面普查、专题调查和预备调查;区域系统调查又称全覆盖式调查。在实际工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此次矿冶遗址调查主要采用专项调查(部分地区有全覆盖调查)、系统采样等方法,这些调查方法比较适用于调查矿冶遗址,调查手段既包括传统手段也包括科技手段。此次调查的基本流程为:收集大量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地图、卫星影像、地理坐标确定调查区域、路线、范围——到达遗址后根据采集遗物确定遗址、遗迹面积及其性质——现场采样、记录——室内整理。

二、调查创新与收获

1.调查方法创新

(1)密切联系聚落遗址

1987年,安徽省铜陵市古代铜矿遗址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铜陵地区发现了29处矿冶遗址,年代跨度从商周延续到六朝。但该次调查只针对采矿、冶炼遗址。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各大矿山周边的聚落遗址(主要是墩形遗址)也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很多墩形遗址都有炼渣(炉渣),个别遗址还采集到陶范,如夏家墩遗址、观音山遗址,这说明某些聚落遗址同时具有冶铸的功能,证明当地人直接在居住地进行冶炼,铸造小型工具。实际上,此类商周时期具有采冶的功能的聚落遗址(墩形遗址)也属于矿冶遗址。调查时应结合区域系统调查的方法,不仅对采矿、冶炼遗址进行调查,也应对这些聚落遗址进行调查,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矿冶遗址调查。

(2)以矿山(矿区)、河流为主干线

传统考古调查线路是沿河流或大路为主干线,因为古代遗址一般都是在河流两岸。但对采冶活动来讲,最重要的是追逐资源,其次才是优越的自然条件。结合这两个特殊因素,矿冶遗址一般都是围绕矿山(区)成片的集中分布,与矿料来源地有密切的联系。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铜陵地区进行调查时发现,矿冶遗址大体分金山片、凤凰山片、狮子山片、铜官山片。本次调查中也同样以矿山(矿区)为主线进行划分,由于工作中又调查了部分聚落遗址,故适当结合各区所在流域,这就涵盖所有矿冶、聚落遗址,避免遗漏。

(3)对采冶遗址位置、分布有新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半山腰、山中和山顶这类区域不应有、或少有古人类活动。但矿冶遗址分布却有自己的规律,尤其是古采矿遗址(老洞),几乎都分布在山中、半山腰,有些甚至在山顶,如大团山遗址、铜官山遗址和金山遗址等。古人对采掘出的矿石,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山上开采、山下冶炼的生产格局,但也发现了个别遗址采取山上开采、山上就近冶炼的方式。如铜官山和罗家村遗址属于山上采——山下炼;大团山遗址,既有矿坑又有炼渣,就属于山上采——山上炼。古人对这些方法的选择主要是根据矿产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水源位置,也有社会组织因素的影响。结合本次调查,我们发现要想找到古矿冶遗址,需要打破常规思路,到山上、山中去找遗址,这一条经验值得推广。

2.调查手段创新

(1)加强学科交流

因矿冶考古调查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所以在人员组成上也与一般考古调查不尽相同。本次调查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考古专业人员、地质专业人员及测绘专业人员。在工作中都有各自具体的分工:考古专业人员进行标本采集、遗址性质判断工作,地质专业人员对矿冶遗址附近的矿石、岩石进行取样、检测,测绘人员专门对遗址及其周边地形用RTK和全站仪进行测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2)加强部门合作

本次矿冶遗址调查项目,主要由国家博物馆和市文物局合作,也多次得到铜陵县文管所的大力支持。由于矿冶遗址调查涉及地质、测绘、采矿、冶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就需要多部门合作。在调查某些地区、矿区时,与铜陵有色公司和321地质队等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借阅了部分地质资料和工作资料,并邀请中科院遥感所同志对遗址进行了测绘。

(3)加强科技手段应用

在本次调查中,有专人携带元素仪,对采集的样本、古矿井围岩、矿石及遗址中的炼渣进行检测;同时还选取了铜陵市、铜陵县博物馆中所藏的部分青铜器进行检测,将这些元素数据汇总进行比对研究,试图将矿料来源地——冶铸发生地——矿料成品(青铜器)消费地这三者统一起来研究。

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调查时,测绘人员需测绘该遗址的地形。测绘基本要求是包括遗址附近相关的地貌和遗址,尽可能扩大测绘范围,必要时需将两、三个遗址呈在一副地形图上,以便于更好地分析遗址和环境、遗址和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矿冶遗址应包括两个范围,遗址本身范围和采冶活动范围。本次调查时,给采集标本的人员配发了手持GPS,在采集点必须记录采集样本的种类,成图时取得陶片分布范围和炼渣分布范围,根据陶片分布范围推测遗址范围,根据炼渣分布范围推测冶铸活动范围。

(4)选取适宜调查时间

本次调查分三阶段进行。第一次是在2013年4月中旬,第二次是在2013年12月初,第三次从2014年3月至6月,前两次都持续一个月左右。结合三次调查的效果来看,冬季调查的效果比夏天好。铜陵市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在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春末夏初,雨水较多,植物生长快,地面散落陶片不易发现;进入夏季以后,山间、田中植被极其茂密,行走困难、很难采集到标本,同时由于炎热酷暑,队员体力消耗很大,给调查工作带来了困难。而冬季(11月至次年1月)天气凉爽、地面植被稀疏,更容易采集到标本,故在皖南地区调查时应选择在秋冬季节。结合此次调查效果,我们发现田野调查选取合适的时间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缺陷与不足

1.年代问题

护和传承图腾文化,坚持对图腾文化物质产品的使用,教育下一代子孙有关于图腾文化史的内容,让下一代意识到图腾文化对于本民族的一个重要性;在与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就图腾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交流,还可以就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法进行探讨。

三、结语

总之,面对仡佬族图腾文化日渐消亡的现状,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在仡佬族图腾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国家、社会、个人应该携起手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展现自己的能力,挖掘民族文化内在生长的生命源,在仡佬族的传统文化保护过程中,政府提供制度保障与经济支持,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持,社会提供适合的环境,仡佬族自觉发挥主体性作用,这些因素凝成一股合力,仡佬族的文化保护工作方可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熊大宽.仡佬族文化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蒋雯霞、莫凤婷、文旭婷、刘奕源、王欣怡,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本科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