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统战实践对儒家文化的应用

2016-02-27杨东晓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重庆市400715

新丝路(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周恩来儒家文化应用

杨东晓(西南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重庆市 400715)



周恩来统战实践对儒家文化的应用

杨东晓(西南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重庆市400715)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在其统战实践工作中,成功地创造性地运用了党的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政策,极大地丰富了党的统战理论和统战实践,为巩固、维护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其幼时所经历的儒家文化的熏陶可谓密不可分。周恩来在长期的统战工作中,处处可以看见他把儒家文化灵活、巧妙地应用贯穿其间,助力其统战思想的不断完善和统战实践的不断深入。

关键词:周恩来;统战实践;儒家文化;应用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4.031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捐弃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团结一心,共赴国难。

1939年1月在重庆成立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身处敌后,在复杂恶劣的政治环境下,高举全民抗战大旗,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间,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在巩固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中;在联合国内各阶层团体包括国民党、中间党派、无党派人士的过程中;在化解包括国民党顽固派、亲日分子、日本政府等在内的针对国共合作的一系列破坏行为中,创造性地运用和执行了党的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政策,既粉碎了各种敌对破坏行为,又稳固了团结抗战大局,为巩固、维护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战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这些非凡成就的取得,与其所经历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可谓密不可分。

周恩来自幼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周恩来不满一岁时,被过继给其叔父,两个月后叔父因病去世,幼年的周恩来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养,周恩来称她的嗣母为“母亲”。在周恩来四岁时,他的嗣母陈氏就教他识字,五岁起,送他进私塾。嗣母对他的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把他叫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周恩来先后熟读了《三字经》、《千字文》,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中等著名经典。空暇时,嗣母还教他背唐诗,给他讲一些具有浓厚的反封建、反压迫的斗争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嗣母的教育,对于周恩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影响是异常深刻的。周恩来后来曾评价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其外祖父万家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万家藏书颇丰,使得爱读书的周恩来能大量地自由阅读。在这一时期,周恩来先后阅读了《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等众多古典书籍,这在无形之中为周恩来提供了优秀文化的思想积淀,成为其人格品性、思想修养的一个催化剂,不断地形成各种“化学反应”,糅合演化为后来最有益于他工作开展的思想精粹。周恩来在长期的统战工作中始终将对儒家文化灵活、巧妙的应用贯穿其间,助力其统战思想的不断完善和统战实践的不断深入。

一、“忠”——坚定的理想信念

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心态中正、立正纠错,作为道德概念,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后渐发展出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的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南方局,高度重视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气节的教育,重视组织的巩固发展。在政治上要求党员要似“六月风荷”,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能经受住各种形式的考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组织上坚持“质重于量,巩固重于发展”,“重点在整顿好组织”的原则。周恩来作为南方局书记,更是葆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的绝对忠诚。在西安事变时,东北军中的少壮派军官曾一度认为是周恩来以及他提出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政策导致张学良将军被囚禁,一些不理智的军官甚至曾产生暗杀周恩来的企图,在这种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周恩来义无反顾留在了最危险的地方。同样,面对皖南事变后的紧张局势,身在重庆的周恩来不惧艰险危难,大义凛然,英勇斗争,表现了对党,对革命事业的高度忠诚。正是这些高贵的精神品质,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二、“爱”——良好的人际关系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爱属于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二人为“仁”,可见它是协调和评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最根本的道德准则。周恩来在重庆从事重要的统战工作,工作内容决定了周恩来要接触到不同阶层的各色人物。尽管许多人与其所持政见不同,但凡是愿意“奔走团结勠力御侮”的,周恩来必以真诚待之。周恩来曾说:“党员和团员总是少数,少数人自己划个小圈子把自己圈起来,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叫‘画地为牢’。”正因为如此,周恩来在重庆工作之中和工作之余,非常注重结交朋友。周恩来与张冲化敌为友、肝胆相照的传奇故事就是最好的印证。

“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这是张冲1941年不幸离世时周恩来亲致的挽联,短短十个字,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饱含深意和深情。作为不同党派的两个人,代表不同的利益,怀揣各自的政治理想,但为共赴国难,他们能够摒弃前嫌,存异求同,最终结下深厚友谊,并成为一段佳话为后人传颂。两人的首次接触发生在1931年4月下旬,当时张冲担任国民党“中统”的前身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总干事,是这个特务机构的二号人物。由于叛徒的出卖,张冲奉命赶往上海搜捕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共产党员,但一无所获。继而张冲又炮制了一个所谓“伍豪等243人脱离共党启事”,在上海《时报》、《新闻报》、《申报》、《时事新报》等报纸相继刊出,但之后中共中央发布公告为周恩来澄清。西安事变后,张冲奉派到西安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进行谈判,由此开始了与周恩来之间的直接交往。自1937年2月到1937年9月,国共双方共举行了6次正式谈判,历时7个月,其中周恩来与张冲进行过几十次会晤磋商与正式会谈,张冲陪同周恩来“一登莫干,两至匡庐”,面见蒋介石,为抗日救国大计奔走操劳,而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1年8月11日,张冲不幸在重庆逝世。周恩来闻讯亲致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还在当天《新华日报》头版发表亲自撰写的《悼张淮南先生》作为代社论。这篇2200多字的悼文,充分肯定张冲“奔走团结勠力御侮”的历史功绩,详尽记述了他和张冲从相识到相知的经过,充满真挚的情感。他感叹道:“先生既逝,联络乃似中断。嗣每遇风波,辄增先生不在之思,而每念先生,更兴安危谁共之感。

本为针锋相对的敌人,为着民族大义、国家兴亡,捐弃前嫌,化敌为友,在共赴国难的道路上结下深厚友谊。这其中不仅包含着炎黄子孙的血脉亲情,更体现着两人高风亮节的优秀人格。而周恩来作为曾经多次被追杀、陷害的受害者,更是以自己的真诚、豁达、魅力和智识赢得了张冲的敬重。费正清曾这样评价周恩来:“周恩来的魅力在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在我面前是一位浓眉、英俊的贵胄,却为民众献身;作为个人,他的智慧和敏锐的感觉是罕见的,然而他却致力于集体主义的事业。”

三、 “信”——坚守的为人准则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真”、“诚”的体现上,“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

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巩固和维护统一战线的工作中,不可避免要同各阶层的人士广泛接触。皖南事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周恩来晚上经常在新华日报营业部二楼会见各方面人士,不仅同他们谈团结抗战,而且一起谈历史,谈哲学,谈文学,谈经济,结交了许多朋友。周恩来在同这些朋友们的交往中,总是能以“真”、“诚”的态度来感化对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曾经担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刘文辉,拥有地方武装十万多人,是川康地区地方实力派的首领。周恩来通过民盟的朋友牵线,同他建立了联系。1942年2月,周恩来同刘相约见面,两个人恳谈了一个多小时,周恩来耐心地向刘文辉分析国内的政治形势,消除对方的疑虑,表示“在反对蒋介石法西斯统治的斗争中,共产党愿意同国民党民主派合作,尤其希望西南地方的民主力量能同党密切联系,具体配合。”还说:“团结就是力量,须在国民党内部多做团结工作,通过川康朋友自身的团结去促进西南地方民主力量的团结。”在周恩来真诚的劝说下,刘文辉同意共产党在他那里设立秘密电台,以加强联系。虽然刘文辉的选择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但周恩来在其中的劝说作用,以及他真诚的待人态度,也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周恩来常告诫周围的人说:对国民党元老、地方实力派和某些工商业者,不要只看到他们消极的一面,同时要看到他们要求抗日的一面。他还对夏衍说过:“对过去不认识、不了解的人,第一件事就是要解除他们对共产党的疑惧。只有把对方当作朋友,人家才会把你当作朋友。”这是周恩来所以能在这方面取得重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礼”——得体的处世哲学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周恩来在中外人士眼中,一直是以彬彬有礼的“儒雅之士”的形象出现的,所到之处,他得体的处世哲学无不为人津津乐道。不论是在同朋友们的交往中,还是在严肃的谈判桌上,周恩来都能以礼待人,以礼服人。1940年,周恩来宴请美国作家白修德,但周恩来的助手因忽略白修德作为犹太人不吃猪肉的习俗,造成了十分尴尬的场面。而周恩来此时却爽朗地对白修德笑着说:“特迪,这里是中国,再看看,你瞧……这看起来像猪,但在中国这不是猪——这是一只鸭。”说完,这个美国人随即把筷子插进去,夹下了一块脆皮。周恩来用他独特的处事方式和机敏的反映,风趣的化解了这场风波。为周恩来写过传记的迪克·威尔逊这样评价周恩来:“许多共产党人是带着一种要争吵的架势来到谈判桌的,但周却保持着一种适当的理智,当形势不利时他就摆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样子,打算从对方那里赢得同情心。”周恩来彬彬有礼的态度从威尔逊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印证。

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有关于我们现代文明的定义都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它的根。可以说,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粹一直伴随我们民族直到今天。周恩来在其一生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深隐而曲折的。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关于传统文化的问题,但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儒雅气质、高贵品格离不开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文化精华的影响。周恩来曾这样评价毛泽东:“中华民族的谦逊实际;中国农民的朴素勤勉;知识分子的好学深思;革命军人的机动沉着;布尔什维克的坚韧顽强”。用这段话里的标准来衡量和对照周恩来自己,也都是极为准确的。周恩来的一生是为党、为革命、为人民奉献的一生,也是为我们后人树立模范典型的一生。在其统战实践工作中,周恩来兢兢业业,为抗战呕心沥血,面对日军对重庆实施的惨无人道的无差别轰炸;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及骚扰威胁;面对艰难的环境、困苦的生活,周恩来始终披荆斩棘地前行。在领导统一战线的工作中,他将儒家文化的精粹发扬到极致,从为国家求统一的“大一统”思想,到为民族、为国家争生存的责任意识,从灵活运用“中庸”“和而不同”的思想推行统一战线的工作,到统战实践中“忠”“爱”“信”“礼”等思想的深入贯穿,周恩来不仅成就了统一战线,成就了国共合作的民族伟业,也实现了个人的理性、价值。从儒家文化对于人的定义来看,周恩来庶几可为圣人,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来看,周恩来是党员中的楷模。无疑地,这位有着儒家文化烙印的优秀共产党人给党的队伍增添了光彩。我们不能不认为,儒家文化的精粹对周恩来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开展,以及对他人格道德的完善,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5,864,858.

[2] 陈答才.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思想文化渊源[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3] 曾敏之.谈判生涯老了周恩来[J].档案春秋,2008(3).

[4] 周勇主编.红岩精神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24.

[5] 费正清.中国之行(五十年回忆录第四部分译稿)[M].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3:84.

[6] 邓在军编.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 周恩来.悼张淮南先生[N].新华日报,1941—11—9.

[8] 夏衍.懒寻旧梦录[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491.

[9] 迪克·威尔逊著.封长虹译.周恩来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236—240.

[10]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2.

基金项目:本文是西南大学与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2015年培育项目下课题“周恩来统战实践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号SUWCQ20150008)

作者简介:

杨东晓: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周恩来儒家文化应用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心系雪域高原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