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典型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海外战略看“一带一路”

2016-02-27苏剑

学海 2016年1期
关键词:殖民地葡萄牙领导者

苏剑



从典型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海外战略看“一带一路”

苏剑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海外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应该在大国崛起的框架中看待“一带一路”。本文简要总结了葡萄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过程中的海外战略,发现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必须有自己的海外战略,而这种海外战略中又必须有足够的创新才能最终赢得优势地位。中国必须认识到崛起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明确认识到“一带一路”只是中国海外战略的一部分和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只能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避免过多的政治和其他诉求;要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处理好与其他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关系,同时要找到自己的创新点。

关键词大国崛起一带一路海外战略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处于崛起的过程中。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对世界市场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海外利益越来越重要。因此,经济规模的扩大必然在国际政治方面对中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崛起就不得不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就不得不设计和实施有利于中国崛起的海外战略。“一带一路”设想正是从经济的角度提出来的,是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但其影响和内容显然已经延伸到国际政治领域。实际上,如果把“一带一路”设想放在中国崛起的大框架中来看,就应该能够发现,“一带一路”设想是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在全球治理格局中体现和形成影响力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从葡萄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四个国家崛起的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来探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海外战略,从而深化对中国目前的“一带一路”设想的理解。

在国际政治中,大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来都是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且深远影响的事件,因此这些现象就持续地受到政治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如亨利·基辛格在《大外交》篇首即称:“仿佛是根据某种自然法则,每一个世纪总会出现一个有实力、有意志且有智识与道德动力的强国,依其价值观来塑造整个国际体系。”①事实上,纵观十五世纪晚期大航海时代开始以来的历史,就会发现,世界每隔100年到200年便会产生一个政治、经济、军事超强的世界领导国。这一世界领导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慢慢会在周围凝聚起一些国家和地区,带动后者一起发展,最后取代老的世界领导国成为新的世界领导国,负责制定和维护国际规则,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维持世界秩序,形成新的世界治理格局,而同期的其他国家只能作为追随者,成为新秩序的消费者和游戏的参与者。

本文的基本思想是,“一带一路”战略只有放在中国崛起这个大框架中才能得到更好地理解。因此,本文对15世纪以来不同时期的世界领导国——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与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的崛起过程中的海外战略进行了分析,然后反思了这些国家崛起过程中的海外战略,最后探讨了这些国家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近代史上四个世界领导者崛起阶段海外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

(一)葡萄牙

15世纪的葡萄牙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人口很少(即使到16世纪中叶全盛时期人口也不到200万)、国小地瘠、经济落后,资本主义经济也相对薄弱。在当时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当时的欧洲各国都把黄金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如何获取并积累黄金就成为当时的欧洲各国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

当时,传统的意大利城邦国家控制着地中海领域的贸易,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控制着通往东方的商路,这使得葡萄牙几乎无法通过贸易获取黄金。于是,葡萄牙人就希望找到一条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商路。因此,发展海上势力就成为葡萄牙的传统国策。国家、贵族、商人各方合作,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远洋航海活动。最终葡萄牙成为欧洲首个打通印度航线的国家。

在进行海外探险、从事贸易活动的同时,葡萄牙人通过武力手段在他们抵达的几乎每个海外区域都建立起了殖民统治。葡萄牙对这些殖民地拥有完全主权,当地人也没有本国臣民待遇,殖民地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维护葡萄牙的利益。

葡萄牙通过海外殖民统治和贸易垄断,最终在整个16世纪成为世界领导者,成为欧洲的权力中心。

(二)荷兰

荷兰独立之前,是西班牙属地尼德兰的一个省。到了17世纪,荷兰经济呈现繁荣的局面,并取代葡萄牙成为世界霸主。荷兰的海外战略是其迅速崛起、称霸世界的重要因素。

同葡萄牙一样,荷兰幅员狭小、土地贫瘠,其土质甚至都不适宜农作物的耕作,仅适于草地生长。因此牧草成为当地唯一富源。国内资源的贫乏迫使荷兰走上重商主义道路,凭借自身卓越的造船技术②,转向海外寻求资源,最终通过海外贸易称雄世界。

跟葡萄牙和西班牙不同,十六世纪的荷兰没有依靠武力去进行赤裸裸的殖民掠夺,而是依靠商业贸易来发展经济。在荷兰的海外殖民和贸易中,荷兰人的制度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组建了具有国家行政职能且实行贸易垄断的商业性公司。1602年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21年成立了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发行小面额股票的方式大量吸收民间资金,并通过政府的特许状,成为具有极大自主性的政治、经济实体。按照荷兰政府颁布的特许状,东印度公司具有了相当大的国家行政职能和商业垄断地位,比如,这个公司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修建军事设施、建立和管理殖民地、铸币等等,甚至可以对外宣战。通过这些权力,这个公司垄断了东方贸易。

在这些创新的推动下,17世纪中叶,荷兰在波罗的海、地中海和东方这三个世界主要贸易区域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仅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额就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到1670年,荷兰拥有的货船吨位相当于欧洲其他各国的总和,荷兰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家。在武力方面,荷兰海军的舰只数量超过了英法两国海军的1倍。就这样,荷兰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

(三)英国

英国崛起过程中跟葡萄牙、荷兰等国的海外战略具有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争夺殖民地、移民和新型的财富增值循环。

当英国开始海外殖民的时候,海外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因此,作为一个“后来者”,英国只能通过战争的方式跟其他欧洲已经拥有殖民地的列强争夺殖民地。英国跟荷兰、跟法国都进行了长期你死我活的战争。结果,英国取得荷兰的北美殖民地(改名纽约)以及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

英帝国通过战争获得了大量殖民地,这个殖民帝国到20世纪初拥有的殖民地达3300万平方公里,比本土大130倍。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化的英国既需要海外原料,也需要海外市场销售其产品,这就需要摆脱重商主义教条的束缚,倡导自由贸易。为了获取原料而进行的海外投资,以及培育产成品市场的活动需要大规模对海外移民,因此,英国向北美、澳洲等地大规模移民就发生了。在英国33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中,主要靠移民建立的殖民地至少有2000万平方公里,占其殖民地总面积的70%以上。

工业革命形成的本土生产,海外提供资源和产品市场的格局在英国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之间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也把本土和殖民地整合起来,形成以自由贸易、互惠互利为特征的共赢格局。这跟以前的荷兰和葡萄牙不一样,后者要么是纯粹的物品交换,要么是武力掠夺,无法在自愿基础上形成互利格局,因而也就缺乏持久动力。正因如此,葡萄牙、荷兰等国虽然也曾取得了霸主地位,但时间短暂,而英国却拥有霸主地位长达200多年。英国和其前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依然相当紧密,形成的英联邦至今依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四)美国

美国崛起开始于19世纪后期。跟此前的几个世界霸主不同,美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拥有良好的政治制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头号强国。在美国崛起过程中,海外战略同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美国的海外战略跟老牌殖民国家完全不同。

葡萄牙、荷兰、英国的扩张中,主要手段一般是以武力直接控制具有政治经济价值的地区。欧洲各国大都曾经拥有大量殖民地,并为争夺殖民地展开了多次战争。这些欧洲国家未来取得世界领导者地位,往往也需要通过战争挑战原有的世界领导者。

美国采取了另外一条道路,这是美国海外战略方面的巨大创新,也最终塑造了这一时期国际秩序的新格局。美国不搞殖民占领,而是注重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扩张,通过商业扩张壮大和发展美国经济,通过经济实力的扩张逐步取得经济领域的主导权,然后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取得世界领导者地位。

美国在崛起过程中的海外战略给中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以商业活动为中心,通过自由贸易的方式获取资源和产品销售市场,对于各方都能带来实惠,形成正和博弈,这是美国跟其他世界领导者崛起过程中的最大区别。

大国崛起阶段海外发展战略的反思

(一)海外资源和市场是近代大国崛起的重要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国在崛起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资源约束。这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对资源的需求总量也在扩大,一旦超出本国的供给能力,就需要外来资源的滋养。第二,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对资源需求的多样性也增加,某些资源本国可能没有或者储量不够,就需要外部资源的滋养,这属于结构性问题。

从葡萄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程来看,利用海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能够解决本国资源的瓶颈约束,降低资源成本。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分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对荷兰、葡萄牙等资源先天贫乏的国家来说,利用海外资源实现本国发展就不仅是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的问题,更是一种难以避免的选择。资源供应安全有时甚至需要靠武力来保障。

(二)互利共赢是发展趋势

近500年来,各大国崛起过程跟海外的关系出现了大的变化。在15、16世纪,葡萄牙、荷兰等国主要是通过贸易和殖民地的形式跟海外发生关系,其中的手段主要是武力和掠夺,目的主要是得到资源。从18世纪起,英国崛起过程中,跟海外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大规模移民、殖民地,以及产业互补,共同发展为主基调,用互补的产业把英国和殖民地整合起来,能够照顾到各方的利益。美国崛起过程中,则不再依靠移民和殖民地,主要靠商业形式跟海外发生关系,既需要从海外获取原材料,又需要对海外出口产品,基本上形成了互利共赢的模式。

在目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只能在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发展与海外的关系。中国既需要海外原材料,也需要海外市场;中国的过剩资金需要找到合适的目的地,而海外许多国家也需要引进外资;中国的一些低端产业出现产能过剩,而这些产业又恰恰是适合海外一些国家的比较优势的产业,存在产能合作的基础;中国需要产业升级,而海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些低端产业又需要对外转移,中国完全可以承接这些产业。因此,从各个方面来说,中国跟各国之间都存在合作共赢的基础。和平合作,互利共赢既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允许的唯一方式,也是中国和海外发生关系的可行方式。

(三)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

历史经验表明,每个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受到重大的制度或者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推动。葡萄牙组织了大规模的海外探险,在全球范围建立了基地网,率先开展了对印度的贸易等等;荷兰开创了海洋自由贸易,创建了阿姆斯特丹银行、股票交易所,创建了东印度公司;英国废除了奴隶制,倡导全面自由贸易,建立金本位制,发动了工业革命,允许拉丁美洲独立,推动中国和日本对外开放;美国则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发展核武器和航天事业,建立了联合国等等。

各国崛起的经验还表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规则的升级优化,通过市场取得资源比通过领土扩张取得资源成本更低,规模也更大,这就摆脱了通过掠夺和武力征服他国来获取资源的传统道路。而美国的经验进一步证明,依靠自由贸易、平等合作的商业行为,一样可以保障资源的供应和市场的开放。

对中国的启示

经济的发展壮大实力。“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海外战略的一部分,是中国海外战略中的

(一)充分认识中国崛起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诚然,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二,“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也似乎都受到了除美国和日本等国以外的许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但我国跟美国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经济领域,我们的人均GDP即使按购买力平价算也仅及美国的四分之一,如果按汇率算,更是仅有美国的七分之一左右,差距还非常大。在军事领域,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军事强国,我国的军事实力与美国比差距也很大。在科技领域,不论从科技人员的素质和规模、科技投入、科技水平、科技体制等方面中国目前依然无法跟美国一较高低。在金融、外交、工业实力、教育等各个方面我们跟美国都还有着巨大差距。这种差距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的。要正确认识中国跟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明白我们目前只是发展速度快,并不是发展水平高。要想全面赶超美国,我国还需要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

(二)要处理好跟美国的关系

崛起中的大国不可避免地需要面临与在位大国的关系。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一批学者研究了大国兴衰的规律,提出了所谓的“领导权周期论”(又称“世界政治长周期理论”③)。他们发现,从15世界末以来,世界政治存在一个周期约为一个世纪的长周期,每个周期的末期,都会出现一个或几个实力逐渐强大的国家对现有的世界领导者提出挑战,试图夺取世界领导者地位。但最终结果却是现有的世界领导者虽然失去领导地位,接任的却不是挑战者,而是世界领导者的合作者。16世纪末西班牙对当时的世界领导者葡萄牙提出了挑战,但接任世界领导者的是葡萄牙的合作者荷兰; 17世纪末,法国对当时的世界领导者荷兰提出了挑战,但接任者是荷兰的合作者英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对英国提出了挑战,但接任者是英国的合作者美国( Modelski and Modelski,1988,p225.)。五百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世界领导者均脱颖于全球性战争,但“挑战者”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新的“世界领导者”无一例外地都是先前领导者的主要合作伙伴。这说明,一国要想崛起,就必须处理好与现有领导者和国际制度的关系。

尽管历史未必会永远遵循固定的规律,但已经屡屡出现的重复性现象的确能够给我们有所启示。现任的世界领导者处于优势地位,长期发挥世界领导者作用,使他身边聚集起一帮盟友国。新崛起的大国挑战世界领导者,实际上是对整个国际政治体系提出挑战,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最终的结果是世界领导者和挑战者同归于尽,世界领导者的主要合作者或者主要盟国成为新的世界领导者。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领导者。中国的崛起必然需要处理好跟美国的关系。直接挑战美国,跟美国和平竞争,还是跟美国合作,或者跟美国是别的什么关系?这需要认真思考。从目前的情况看,直接挑战美国是最不应该采取的对策;直接挑战美国的话,如果历史重演,美国和中国两败俱伤,最后崛起的是美国的合作者,目前看来,只有欧洲和日本才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领导者,中国为人作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将变得遥遥无期。跟美国和平竞争甚至跟美国合作是中国的最佳选择。

因此,在“一带一路”的实践中,应该尽量把美国包含在内。目前有把美国排除在外的倾向,应该予以足够的注意。

(三)中国的创新在哪里?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崛起过程中必须有重大的制度创新或科技创新来支撑,否则无法突破现有的国际政治体系和利益格局。中国的创新在哪里?“一带一路”是一个大的创新,但还需要国内制度方面的大幅创新来配合,也需要在科技领域有大的突破,从科技上成为世界领导者。至于中国需要哪些创新以及能够做出哪些创新,尚需进一步研究,这将是中国崛起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分量足够的创新,中国是不可能崛起的。

(四)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带一路”只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初级阶段采取的战略举措,以后的路还很长,形势会很复杂。在这一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都还比较弱,软实力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所以发展经济、壮大实力依然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在目前的情况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不要对整个世界治理体系提出挑战,尽量在这个体系内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使要改变世界治理格局,也尽量对其进行改良,不要企图替代。这就要求我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以经济利益为核心,不要试图谋求政治上的重大突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壮大,对世界治理格局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同时国际上也会对中国提出更多的要求,我国就可以逐步更多地参与世界治理格局的重塑。

①Henry Kissinger,Diplomacy,New York: Simon&Schuster,1994,p.17.

②荷兰人的一个创举是发明了三桅商船,这种船造价低廉,但空间巨大,此前,典型的欧洲商船都建造有可以架设火炮的平台,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海盗袭击,而三桅商船则充满了风险,极易遭受海盗攻击。但它的好处是造船的成本低,价格只有英国船只的一半,于是,货物的运费也低,而这种船具有最大货舱空间,又节省建造成本,这种船成为荷兰控制世界海洋贸易的主要依靠,荷兰因此有了“海上马车夫”之称。而且荷兰的造船厂机械化程度很高,造船速度很快,但费用却很低廉,在当时的欧洲首屈一指,英国人直到18世纪才能在商船运输方面与荷兰竞争。

③Richard Rosencrance( 1987),“Long Cycl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pp.297~301。参见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2-440页。

参考文献

1.George Modelski and Sylvis Modelski,eds.,Documenting Global Leadership,Houndmills: Macmillan Press,1988.

2.George Modelski,ed.,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Seattle: U-niversity of Wellston Press,1986.

3.Henry Kissinger,Diplomacy,New York: Simon&Schuster,1994.

4.Immanuel Wallerstein,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5.Richard Rosencrance,“Long Cycle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7.

6.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译,《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

7.布罗代尔著,顾良等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三联出版社,1993年。

8.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第1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

9.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十五至十九世纪非洲的奴隶贸易》,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

11.《世界经济译丛》1986年第10期。

12.托马斯·帕特森等:《美国外交政策》,李庆余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4.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 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

15.于民:《近代早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商业经济的兴起与衰弱》,《潍坊学院学报》2008年5月。

〔责任编辑:蒋秋明〕

作者简介:苏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

猜你喜欢

殖民地葡萄牙领导者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葡萄牙KOI餐厅
The Hardest Language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葡萄牙Tua Valley解说中心
葡萄牙睡眠医学会
海汇村布行业中的真正领导者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原因初探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