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辉一生传奇的粤菜宗师

2016-02-27

餐饮世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北京饭店康辉名厨

康辉一生传奇的粤菜宗师

康辉

高级烹饪技师,原北京饭店名厨。曾在上海大东酒店、金门饭店等几家饭店学艺。擅长广东菜的制作,并能结合实际,吸收上海、淮扬等江南特色,大胆创新,为粤菜在北京的推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两次参与编写《北京饭店名菜谱》及《北京饭店广东菜》等书。

在北京东交民巷32号院北京饭店老宿舍楼内,我们见到了已经92岁高龄的康辉大师。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康老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精气神儿十足。

与康老家隔街相望的便是北京饭店——北京这座城市的名片之一,也是康老奉献了大半生的地方。他见证了这座百年老店的新生、崛起和辉煌,曾为在这里举办的许多国家级重大宴会设计、主厨。而眼前简洁干净的两居小屋,平淡闲适的退休生活,老来相伴的寻常日子,与康老传奇的一生形成鲜明对比。

逃难上海,上演传奇

1938年,由于战火侵袭,年仅14岁的康辉背井离乡,几经辗转由香港逃难至上海,在上海大东酒店开始了学徒生涯。后又到金门饭店工作,受教于郭大开、肖良福等老师傅。

刚步入“江湖”的康辉只是一名最底层的学徒工。旧社会战火纷飞,学徒的艰辛更是可想而知。但由于勤奋、善学,又有股子机灵劲儿,年纪小小的他得到师傅的赏识,经常多点拨一下,多教两招。很快,他便在同批师兄弟中脱颖而出。当战火再次波及上海时,他又辗转南京、杭州等地。

如今提起这段动荡过往,康老只是淡然一笑,很多岁月痕迹都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去,但总有那样一些重要时刻会被历史永远记载。

1955年,是康辉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适逢国家举行一系列重要会议和庆典活动,由于业务出色、为人正直,康辉作为粤菜厨师的优秀代表,由上海总工会特别选拔调入北京饭店工作。也许当时他不曾想到,这一干就是40多年,直到1998年退休。

在北京饭店工作的43年里,康辉大师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宋庆龄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服务。其中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1961年到中南海给毛主席当家厨的那段经历,他凭借自己既擅长粤菜,又通晓川菜、淮扬菜、谭家菜的本事,为毛主席烹制出可口又变化多样的饭菜,多次得到毛主席的称赞。

当时凡是中央或北京举行重大外事活动,康辉都会被借到钓鱼台国宾馆和人民大会堂。有一次人民大会堂召开一个上万人的全国劳模招待会,为了让如此多的人同时吃好、吃饱,康辉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让他想到了“大锅菜”,将粉条、豆腐、大白菜、海参、鱼肚、肉丸子多种食材放入一锅炖煮,有荤有素,丰俭由人,棘手的难题被他迎刃而解。后来“大锅菜”不仅成为北京饭店的一个保留菜,而且今天也会出现在很多饭店大型宴会的餐桌上。

之后,他和其他几位粤菜名厨一起使北京饭店的粤菜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组建了60多人的粤菜班底,形成了北京饭店川、粤、淮、谭四大名菜的菜系格局。

特殊任务,终生难忘

康老深情回忆了一次难忘的“特殊任务”。1965年4月的一天,他照常轮值在家休息,突然接到通知,马上收拾衣物,小轿车就等在楼下。上了车工作人员也不说去哪儿。他一路好奇,到了目的地他才知道,原来是当时越南主席胡志明来华度假需要陪同。由于胡主席前几次来访时,对康辉制作的正宗粤菜,尤其是酥皮鸡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这次组织上特意安排康辉作为胡志明度假期间的私人厨师。凭借扎实的技术和超强的应变能力,康辉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为期一个月的特殊任务,再次赢得胡主席的高度赞赏。

而像这样服务首脑、贵宾的经历,康老还能讲出很多。在他看来,不论服务对象是谁,厨师最根本的还是做好菜,通过技艺给宾客留下难忘的用餐经历,让更多人通过舌尖了解粤菜、了解中华美食的独特魅力。

大胆创新,经典之作

康辉师傅虽然来自广东,是粤菜名厨,但他毫无门派之见,从不过分强调自家菜系,工作中十分尊重并注意借鉴、吸纳其他菜系的烹饪技法。“当时厨房老师傅多,菜系也多,我就借此机会多方切磋学习川菜、淮扬菜和谭家菜的技法,并融入到粤菜的烹饪中。”

油浸鱼是一道粤菜传统菜。过去,老师傅们的做法是把鱼整个浸泡在油里,慢火煨熟,但是油温和火候极难把握。康辉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改用水加油,不仅口味更佳鲜美,而且温度更易掌握,省时省力还省油。如今这种做法也被各大粤菜饭店所使用。

炒鲜奶也是广东地区一道风味菜肴,传统做法是用塌锅炒,一斤原料炒出来只有六两。康师傅独具匠心地结合淮扬菜的技法,改用过油炒,不仅操作性有所提高,而且更为节省食材。

康老一生成绩斐然,但他仍保持着谦逊的性格,对过去的种种辉煌过往总是云淡风轻地一带而过。但说到“做了一辈子的菜,从来没让客人退过菜,从来没有不满意”,康老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海外献艺,载誉归来

上世纪80年代,康辉师傅曾三次代表中国参加法国烹饪博览会,现场进行中国名菜的烹饪表演。他回忆到,当时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表演,确保每个环节万无一失,每天几乎都是凌晨一点以后才能入眠。康师傅当时展示的是“煎金钱牛柳”和“红焗酿乳鸽”,绝妙的口感、精美的造型,征服了在场的无数观众,一举震惊了法国烹饪界,中国菜肴、中国厨师成为法国媒体争相采访报道的对象。法国一家电视台还为康师傅做了专访,1982年10月,法国名厨协会吸纳康辉为会员,并授予“烹饪大师”称号,康辉不仅是该协会的第一位中国人,这也是国内名厨首次获得西方烹饪界的至高荣誉。1988年,康辉受邀担任在日本举办的世界烹饪大赛组委会的评委,并被日本媒体誉为“中国料理第一人”。

康老多年来一直乐育英才,在北京多家烹饪学校及饭店授课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厨师。为了让粤菜的精妙技法得以传承,让更多年轻的粤菜厨师在北京有个根基,康辉先后两次纳在北京工作的30位顺德籍厨师为徒,为粤菜的传承、发展和弘扬增添新的力量。

回顾康老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是经历风雨、见证辉煌的一生,也是承载满汗水与荣誉、光荣与梦想的一生。康辉,这位从顺德走出的小小少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成为粤菜的一代宗师,一个厨师行业中熠熠生辉的闪亮符号。

对话大师

Q:如何看待“大师”这个称号?

A:感谢烹饪同仁能够给我这个称号。我的技术不是最好的,我只是入行比较早,多干了几年,多做了些事,服务的对象多是中央首长和外国首脑。我很庆幸能获得这样的荣誉,也尊重这个称呼。但我认为“大师”这个称号不是对个人而言的,也不仅是针对粤菜技艺的,它应该是综合性的,是颁给我所在的这个特殊岗位的。

Q:您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厨师?

A:做菜是厨师的根基,选料又是做菜的基础,所以要想做一个好厨师,首先在选料上不能马虎,其次是加工制作的过程要认真细致,不能凑合,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道菜的成败有时往往就在一个或几个细节上。

Q:您对徒弟有什么寄语?

A:厨师是勤行,需要勤学苦练,一定不能有懒惰的思想,这样才能保持一位厨师对食材的敏感性和了解程度。同时也要注意多方吸纳,不断修炼厨德。还有就是用心,要多琢磨。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粤菜、喜欢粤菜,把中华的饮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名师高徒

田润福原北京贵宾楼饭店行政总厨,北京饭店高级技师,康辉的接班掌门弟子

“康辉师傅是我20岁时到北京饭店的第一位师傅,也是影响我一生的师傅。当时师傅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北京是首善之都,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要多看多学。

他为人友善,待人真诚,做事认真稳健。早年间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菜和食材的认知度上有很深的见解,善于创新,在不失本方菜风味的基础上,吸收各方菜的长处,不断提高菜品制作的操作性。

与过去的一些老师傅相比,师傅属于文厨,很有涵养,没有老一代手艺人过多的陋习,也没有门派之见。为了提高徒弟的技术水平,他会主动去找北京饭店其他菜系技术好的老师傅,来给徒弟传授技术。

在生活方面,师傅也是关怀备至。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住院,师傅和师娘还亲自带着水果到医院看我。虽然平时对徒弟关爱有加,但他对我们在做菜方面的要求却是极为严格的,即使一道菜各方面都很好,只是装盘稍有瑕疵,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倒掉重做。在培养年轻厨师上,康师傅是以鼓励为主,让年轻人多去尝试,放开手脚干事,没困难时不干预,有困难时帮一把。

师傅也是厨师中比较早提出管理成本概念的人。师傅开出的每一份菜单,都会标注出食材成本,有的还会写上出成率。在最初开始学习开菜单时,师傅给了很多帮助和指导。感谢师傅对我的培养,我也会将师傅的言传身教继续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北京饭店康辉名厨
爱情该有的模样
一代“食神“湘菜名厨石荫祥的故事
康辉: 我在演播室“不务正业”的日子
【北京饭店】见证新中国外交风云
《北京饭店菜点丛书》
Leçon de chinois Parcourez la Chine avec des notions de chinois
清赏康辉先生笔下的荷花
我和康辉有一毛钱关系
酒店餐饮管理中的个性化服务
——以北京饭店为例
顶级世界名厨:烹出美食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