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的抱负与局限:以难民潮应对政策为例

2016-02-26黄柯

文化纵横 2016年1期
关键词:默克尔难民德国

黄柯

2015年12月8日,德国内政部宣布本年度的第一百万名难民正式进入德国 。[1]

“我们做得到!我敢说,我们德国人之所以是德国人,就是要干大事的”[2]。在12月16日刚刚结束的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党代会上,默克尔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她坚毅的立场:尽管在政党同事的压力下,默克尔终于不再坚持一贯的“无上限”难民政策,松口承诺降低难民数量,但她对德国能够以其主流文化同化、吸收难民的信心丝毫不减,甚至宣称“多元文化会导致许多相互平行的亚社会,因而是种自欺欺人”[3]。在她长达70分钟并多次被鼓掌欢呼打断的演讲中,似乎可以看到德国执政党对其主流文化以及借此同化外来人口的强大自信。

与此同时,德国的邻国却因难民潮和安全问题而焦虑。11月13日夜巴黎发生连环恐怖袭击后,法国总统奥朗德第一时间指出,恐怖组织IS应对此事负责,而其中一名袭击者被证实曾以难民身份在希腊进入欧盟。[4]这无疑加剧了欧洲大众对正持续发酵的难民问题的严苛态度。波兰成为第一个因为此次恐怖袭击事件停止接受中东难民的国家。[5]随后,11月24日,瑞典首相勒文代表瑞典政府公布了新的难民政策,收紧对难民的开放态度。丹麦政府的做法更是令人大跌眼镜,于12月10日向议会提交一项议案:授权警方没收随身物品及行李中金额超过3000丹麦克朗(约合438美元)的现金或随身携带的珠宝等贵重物品,以填补解决难民问题的开支,这释放的信号是:丹麦不欢迎难民。[6]在欧洲各国严重缺乏自信的时候,默克尔“Wir schaffen das!”(我们做得到!)的表态,让人们看到了德国所处的高度——而这正是二战之后德国孜孜以求的国际影响力。年末的《时代》周刊将默克尔评为2015年度风云人物,称其为“自由世界的总理”,足以代表西方舆论界对德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赞许。

维持这种高度并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行,它需要整个德国社会付出成本——供养难民直至他们能够为德国工作,并且忍受正在恶化的治安环境。但这些是能够计算的部分,还有一些东西现在是难以计算的。德国近代帝国事业全面失败,习惯于在高度同质的文化下生活,缺乏处理多元族群关系的政治经验,有可能融合上百万突然涌入的不速之客吗?是默克尔寄予希望的德国主流文化成功改造难民?还是德国的主流文化被难民改造?或者,谁也无法改造谁,形成许多“相互平行的亚社会”?在笔者看来,默克尔的愿望恐怕很难实现,其原因既在于她所推行的难民政策本身,也在于德国主流文化本身一些根深蒂固的特性。

小艾兰溺亡后的公民纪念活动

缘起:难民潮来袭

自2008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尤其是在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大量叙利亚、伊拉克人经由地中海进入欧洲。2014年以来,难民人数有显著增长[7](具体数据见上页表格[8])。而随着2015年默克尔宣布不设上限地接受难民,中东难民涌入德国成为一种常态,形成了一条从叙利亚/伊拉克到土耳其东南沿海→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科索沃)→匈牙利→奥地利→德国(瑞典)的难民行进常规路线(在9月克罗地亚关闭边境以前,还有一条道路是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奥地利)。9月2日溺亡在土耳其海滩的3岁男童艾兰的照片,令欧洲民众耸然动容,间接促使各国首脑放松接纳难民的上限。一贯自诩为人权标杆的西欧诸国,尽管多年来在同化穆斯林方面困难重重,在大量难民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面前仍然打开了大门。

一直以来,与其对待中东军事行动的谨慎态度不同,德国在接纳中东难民事务中的表现堪称西欧诸国的典范,与法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9]后者虽积极参与中东政治/军事进程,在接纳难民数量上却少之又少。自2008年法国与联合国难民署签订协议以来,每年只有100名难民申请获批,其中三分之一是叙利亚人;2013年只有1300名叙利亚难民获准在法国避难。

发展:默克尔的坚定态度

自难民潮发生以来,默克尔以“我们做得到”的乐观姿态,积极推进接收难民事宜。9月大批难民滞留匈牙利,是默克尔坚决接受他们的主张避免了人道危机。面对外界对德国步伐太大的种种质疑,默克尔9月10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难民的权利是没有上限的……这对那些出于内战原因来到我们这里的难民也是如此”。9月15日,她在会见为难民问题来访的奥地利总理后公开谈话:“我必须诚实的说,如果我们现在必须要开始为了在紧急情况下表示友好态度而道歉的话,那么,这里就不是我的国家。” [10]

默克尔在难民政策上的坚决态度,与她以往的决策方式相比,可谓一反常态。自上台以来,默克尔做决定都是先放出风声,引发国会讨论,然后再出头以调停人的方式推进政策。德国人甚至为此发明了一个词“merkeln”(意指做决定时极迟钝、被动)形容这种谨慎的决策方式。即便在处理希腊危机时,默克尔也不惜推迟六周的时间做出决策。这次,她却以决断和充满感情的演讲说服公众,争取支持。[11]在这副乐观而坚定的姿态背后,是来自国会内部,包括执政党的种种质疑。纵观国会6月以来的讨论,各党派议员对默克尔的决策都存在不同的声音。但由于她多年以来积累的威信,以及德国的历史包袱,对大规模接受难民的反对意见也只是集中在各种细枝末节,甚至在许多方面只成为党派间相互攻击的把柄。例如Linke(左派党)一直宣称支持接受难民,但关键还是要解决难民问题的根源,对抗饥饿、战争和紧急状况;通过支持当地的公民运动来促进国内发展,解决难民问题;反对CDU/CSU(基民盟/基社盟)向中东销售武器的行为。SPD(社民党)则强调欧盟内部合作,将难民在欧盟内合理分配,并认为通过帮助难民的来源国获得稳定的发展才是处理难民危机的根本之道。执政党CDU/CSU一直强调建立合理的难民审查制度:“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收留下来。” [12]

在德国主流政坛,像法国“国民阵线”这样的极右政党难有生存空间,NPD(国家民族党)和AFD(德国选择党)的兴起也是近几年才有的现象。与法国相比,德国由于二战责任,加上常年向中东出口武器,从政客到一般民众都有某种程度上的“赎罪”心理。此外,许多人认为,由于这次前来的难民有一半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13]德国接受他们能够改善自身由于出生率低下而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企业界对此尤其有所期待。在这一背景之下,国会成员很难团结起来反对默克尔的决策,这就致使难民问题上德国在西欧呈现一枝独秀的姿态。

默克尔积极推进接收难民的政策与其以往的决策方式大相径庭

德国民众对难民也展现了极其友好的态度:大大小小的公民组织掀起了自发的大规模救助难民行动,网站、救助点比比皆是,在慕尼黑火车站,进入德国的难民受到热烈欢迎。民众为难民准备了水、各种各样的食物、玩具和衣物。难民接受采访时说:“什么都准备好了!”[14]SPD议员Thomas Oppermann 在国会发言中指出,几乎每两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以捐助或亲身参与的形式为难民作出自己的贡献。[15]

接纳的困局

较早抵德的难民受到良好待遇的消息,通过各种通讯工具在难民群体中迅速传播,加上以往德国对难民审查较高的通过率(2013年达95%[16]),使得更多难民不仅将德国当做庇护之地,更当做追求美好生活、实现梦想的天堂。CDU/CSU党代表就在11月11日的国会辩论中指出,很多难民不是直接从叙利亚,而是从土耳其、黎巴嫩、利比亚的难民集中点过来。在笔者的采访中也遇到若干个案,虽是叙利亚人,但已经在土耳其或其他地区有稳定的工作,并无受到生命威胁,却因追求更好的发展,奋勇加入难民行列。还有许多难民,虽路途中颠沛流离,被迫扔掉许多行李,仍一路用手机拍照纪念并上传Facebook,引来众多粉丝点赞。难民前往德国的决定,很大程度依赖身边人的口口相传。十年来进入德国的难民数量一直在攀升,他们安顿下来后通过网络向那些仍身处战乱中的亲友散播信息,令后者义无反顾踏上征途。笔者在采访中接触的难民无一不属于这种情况。今年来各方面的形势极大加剧了这种效应,恐怕是默克尔始料未及的。

北约盟友土耳其更是巧妙地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最大赢家。最初难民涌入时,土耳其官方就采取了容忍和默许的态度。根据一位难民在采访中透露,伊斯坦布尔市内处处遍布偷渡集团的线人。“他们看到你是中东面孔,就会来和你搭讪,问你要不要去德国。”从土耳其渡海至希腊的港口“超过六百人”,“小船一艘接一艘地运人”。[17]难民通过极短的非法航程从土耳其进入希腊以后,其地位实际上已经合法化,相应国家的官方机构发给他们只允许过境、不允许停留的证件,促使他们马不停蹄地向德国进发。难民们一路乘坐无比拥挤的大巴和火车,在各国军队的看守下日夜兼程,即使夜晚也只能在火车上草草留宿。每位难民还需缴纳700美元到2700美元不等的费用,民间偷渡组织能从中大赚一笔。

在汹涌的难民潮面前,德国的接待能力很快开始捉襟见肘。早在6月17日时CDU和SPD的议员就在国会辩论中公开指出,德国接受不了这么多难民,德国不应接受这么沉重的负担,难民数量必须有所限制。[18]拜仁州州长、CDU姐妹党CSU主席Seehofer作为默克尔的忠实盟友,也是最先对难民政策提出不满的高级官员。早在9月时他就指出默克尔的难民政策是一个“还会困扰我们很久”的错误。[19]10月21日,北威州215名小城市市长联名上书默克尔,声称“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请求停止难民涌入。[20]焚烧、破坏难民营的事件和难民营内部的治安问题在德国各处也时有发生。默克尔所在CDU议员Willisch甚至于11月15日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如果总理不能停止接受难民,她将失去大众对她的信任。”这被认为是对默克尔执政地位的最大质疑。[21]

同样, 其他西方国家因巨大压力,纷纷采取不合作态度。美国只接受一万人;[22]英国只接受4000人;[23]瑞典按相对人口比例计算,接受难民的绝对数量不超过10万,[24]且因为接受能力有限,已有越来越多到达瑞典的难民返回德国;[25]奥地利虽在招待难民时态度良好,但因其接受难民的苛刻条件和较低的通过率,不为难民所喜 ;[26]斯洛伐克拒不接受欧盟分配的难民配额[27];波兰在巴黎恐怖袭击爆发后也宣布拒绝难民。除此之外,难民路线所经过的国家也接连关闭边境防止难民进入:早已声明不接受难民的丹麦曾于9月短暂关闭与德国的陆上交通;克罗地亚9月24日关闭了与塞尔维亚的边境;[28]匈牙利早在夏天就在与克罗地亚长达175公里的边境围起了栅栏,[29]又于10月17日关闭了与克罗地亚的边境;[30]斯洛文尼亚也在与克罗地亚80公里长的边境围起了栅栏。[31]接受采访的难民在行经途中遭遇到的冷脸、呵斥和无序也侧面证明了相关国家的态度。其余欧洲国家,例如瑞士、瑞典,国内要求关闭边境的呼声同样高涨[32]。9月中,德国也不得不暂时恢复了与奥地利的边境控制 。[33]

在意识到土耳其对于难民问题的重要性之后,默克尔于2015年10月份访问土耳其,要求后者协助欧盟从源头上减少难民的流入。此举表明她意识到自己在难民问题上的高调被土耳其所利用。土耳其趁此提出自己的主张,经过讨价还价,获得了30亿欧元的援助和进入欧盟的签证便利。[34]在进一步控制难民危机时,德国无疑将对土耳其有更多依赖。[35]2015年12月14日,欧盟与土耳其在布鲁塞尔正式重启了已被搁置两年的入盟谈判。默克尔以往曾公开表态反对土耳其入盟,此次土耳其得以重启入盟谈判,与默克尔的土耳其之行无疑有分不开的关系。

毫无疑问,默克尔自己的政策造成了难民涌入速度过快的问题。 一百多万难民从数量上不能算特别巨大,但是,当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涌入德国,德国社会很难从容地调动各方资源,打造一个有助于难民融入的接待环境,这给难民问题留下了后遗症。

融入的难题

尽管德国绝大部分民众对难民相当友好,但鉴于德国主流文化应对外来移民的历史记录,我们不能不对德国融合外来移民的前景保持谨慎。

在战后重建和重振经济的过程中,德国早已成为事实上的移民国家——根据联邦统计局数据,2014年“有移民背景人口”已达1600百万,占总人口20.3%。[36] 但在主流社会的政治讨论中,对相关问题的意识是缺位的。直至今日,相比其他国家明确承认自己的“移民国家”地位,德国外来族裔想要获得德国国籍和长期居留要困难得多;即使有帮助外来人口在短时间内获得长期居留的政策,也都是专门为某些劳动力紧缺岗位考虑。德国社会对外来人口的整合,至今仍坚持事实上的“主流文化”,即只有顺应德国主流社会的文化,成为同质性极强的一分子,才有融入社会的可能。这种主流文化观念的形成,既与德国民族国家建构构的传统有关,也与右翼政党文化方面一贯的保守政策有关。这种刚性的主流文化意识,并没有造成良好的民族融合,反而导致了不少失败的例子。

德国反伊斯兰组织对默克尔的难民政策十分不满

土耳其裔是德国最大的外来族群,但迄今与德国主流文化仍若即若离。二战之后西德劳动力紧缺,当时土耳其政府需要刺激国内经济、应对失业问题。于是在1961年到1973年间,西德政府与土耳其政府签订协议,征召总量为250万的土耳其“客籍劳工”到德国。[37]此举对双方政府和客工来说,都是将经济考虑放在首位。协议约定客工既无法获得长期居留,也不能在德国实现家庭团聚。因此,作为东道主的德国人并未积极帮助他们融入德国。这种策略被认为是“文化多元主义”式的,即允许少数族裔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不推动他们向德国文化同化。[38]1971年,德国政府停止征召新的客工,同时放宽居留许可的限制,允许客工实现家庭团聚。然而,此时已经错失客工融入的最佳时机,在德土耳其人的“亚社会”已经形成,加上大部分客工本身教育背景欠佳,融入和学习的意愿并不强烈,难以被德国社会同化;随着时间流逝,同样的问题进一步随着阶级再生产扩大化。时至今日,与来自其他地区的在德少数族裔相比,土耳其人在学历和职业上的相对低下十分明显,[39]甚至逐渐成为德国社会的敏感词。[40]

默克尔在2010年已公开宣称“德国的文化多元主义是一个彻底的失败”。[41]这里所指的“失败”,并不是指一个社会缺乏文化多样性,恰恰相反,德国社会已经吸纳了足够多的异质外来人口。它指的是社会逐渐演变为不同族群平行社会的混合,却缺乏一条强有力的纽带把它们整合起来;德国社会缺乏一种公平的、确定的、能够在不同文化间有效通约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让外来人口可以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新身份认同。[42]这种现状具体表现为,外来移民无论在德国生活多长时间,即使在法律上获得公民身份,仍被看作“陌生人”;为了被当做德国人,移民必须尽可能地摒弃自己身上属于原文化的特征,彻底模仿顺应德国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样对移民来说十分困难,且风险极大。土耳其移民及其后代在这种情况下的对策很有代表性:那些融入得较好的土耳其人更倾向于在职业场合被动顺应、模仿德国式行为习惯,而在家庭和私人交往领域进一步与“自己人”抱团,保留族群的行为方式,始终无法成为主流文化的一分子,许多土耳其人更选择生活在自己族群的亚社会中。这种“多元文化的失败”,为土耳其人乃至其他少数族裔设置了不少“玻璃门”,也造成了德国社会内部“亚社会”丛生的现状 。[43]

土耳其裔很难融入德国主流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现象不仅对外来的少数族裔存在。在统一25年之后,就连原东德人的身份认同在德国社会仍然是一个尴尬的话题。东西德因为政治原因而分隔了数十年,东德放弃了一切独立的名分,直接并入西德。西部人为提高东部人的生活水平,支付了高额的经济成本,但东部原有的大量优质工业资产,也轻而易举地被西部工业家们获取。25年之后,两边物质生活条件仍有显著的差距,不少东部人对此不满,认为西部人傲慢;而不少西部人认为东部人贪心不足。德国极右翼的反移民组织Pegida(“爱国欧洲人反对伊斯兰化”运动)的中心竟然是在原东德的德累斯顿( Dresden),这多少跟德国统一的遗留问题有点关系——这里的民众接触到的穆斯林其实比西部民众要少得多,但他们对未来更缺乏信心,而穆斯林只不过是他们在归因时所找到的“替罪羊”之一而已。

难道二战后,德国宪法不是坚决消解“族群民族主义”( ethno-nationalism),强调基于法权意义的公民身份而非血统、文化吗?的确,二战后,尤其是自从两德统一以来,联邦德国在社会建设各方面全面摒弃一切有“纳粹性”的做法,以至于社会各界提及“国民性格”、“民族文化”相关话题时都讳莫如深:学校不升国旗、国庆日低调庆祝、公共言论中对“种族”、“族群”概念也十分谨慎。这些现象都是有目共睹的。

关键是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在笔者看来,有什么样的病,就有什么样的药。历史上德国犹太人的命运提示我们,德国特色的族群民族主义,即使对那些已经成为法律上的公民并进入上层社会,但仍在文化意义上保持自己鲜明边界的族群并不宽容。正是针对这样的病,产生了战后淡化族群民族主义的药。但这副药,在不断反省德国历史的同时,强化的是一种个体主义的话语,这种话语不断谈论个体的权利和良知,避开民族文化的差异,因此也并未提供处理差异的对策。这套话语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德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至少在表面上成功压制住了族群民族主义话语。但它的盲点也日益凸显出来:主流社会希望大家都学会用个体主义眼光认识问题,但许多集体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避而不谈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何况有些移民族群和宗教本来就不倾向于用个体主义的眼光看问题,改造他们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有更为紧密的社会连带关系,而且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出生率。

因此,在德国的主流文化中,我们同时发现一种自发的族群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一套用以压抑这种情绪的政治话语。德国的病和药是相伴而生的,但药只是压制着病,并不能完全治好病。因为话语本身并不能提供足够多的相反经验。只有当德国人被暴露在文化异质的社会之中,并带着自信去处理这种异质性的时候,他们才能逐渐克服原有的狭隘。在历史上,通常是那些容纳了大量异质族群的帝国才拥有高度异质的文化经验,同时主流社会又具有接纳这种异质性的自信。比如较之德国,英国与俄国就有着更多的经验,他们在历史上有丰富的法律多元主义实践,习惯于以不同的方式来治理不同的族群,同时又有一种吸纳和融合各民族上层精英的“帝国文化”。历史上,德意志第二帝国具有产生“一体多元”文化图景的潜质,但由于德国帝国事业的全面失败,被封闭在中欧的德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文化上的“一元化”。

而正如我们所知,默克尔在文化上是一个保守派。2010年她宣布文化多元主义已经失败。在本次难民危机中,默克尔也坚持要以德国的主流文化融合难民。这一态度背后有相当的文化自信。相比之下,极右派势力如Pegida(“爱国欧洲人反对伊斯兰化”运动)有文化优越论,却缺乏文化自信,因而主张以激烈的方式来排斥移民。但问题是,融合是否可能只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让我们看看这回德国政府在政策层面是如何处理融合问题的。有了在德土耳其人的前车之鉴,德国各政党在帮助难民融入的问题上态度一致:以就业为契机,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德国内政部长德梅齐埃10月15日在国会提出一揽子法案的草案,包括社区住房、幼儿照料、融入课程、语言班、帮助缺乏语言环境的孩子更快学会德语的“语言幼儿园”项目等等。[44]目前,这一批到达的难民仍处在等待合法身份的阶段,并且由于他们需要先完成语言和文化的初步适应才能进入就业市场,未来其已有的职业技能能否发挥,能否进一步融入,仍是未知数。 德国许多大企业虽承诺提供面向难民的就业岗位,但数十乃至数百岗位对难民的庞大数量而言实在杯水车薪。[45]难民初步适应能否成功,对于默克尔难民政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构成第一个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是,由于申请数量众多,当局需要很长的审核时间。笔者在实地采访和电视新闻中都了解到大量类似状况:难民已经完成一系列登记手续,在办公机构门前等待近24小时,最后被告知已约定的面谈和发放签证事宜必须推迟。右图表示这位2015年10月进入的难民,约好的会面被多次延迟,只获得一枚手环作为标记。多番等待后,终于在12月获得了为期三个月的签证,三个月后还需要将其转换为长期居留许可——只有获得长期居留许可后才能就业。

直至今日,德国当局对于加快难民审查进程的努力,并未有效地改善绝大多数难民苦苦等待的事实。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在漫长的等待期间,难民除了利用仅有的每周一到三次不等的德语课学习德语,便只能基于已有的亲友网络开展有限的社交生活。难民通常不热衷于与其他难民发展新的友谊,更期望在本地认识新朋友。融入的热情、在新社会中重头开始的强烈期望,与无限期的等待、有限的交往能力和语言水平之间的矛盾,对难民构成了极大的考验。挫折感、退缩情绪、自我封闭加强,与亲友进一步抱团“取暖”等现象在许多人身上并不鲜见。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那些足够积极乐观、坚韧并具有较好英语水平的难民,能够抓住为数不多的机会。笔者接触到的一位难民,由于较好的英语水平和社交能力,刚到柏林就找到了愿意免费收留他的德国朋友,免去了在难民营与数十人共用生活设施之苦,每日的社交生活也因此丰富多彩,甚至被《柏林人报》(Berliner Zeitung)以整页篇幅报道,被奉为族群融合的典范。

但总体而言,德国主流社会所讨论的仍是如何以强大的主流文化来融合外来移民,并没有停下来思考主流文化将会因为外来移民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当然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但这种自信是否建立在对现实的客观思考基础上,尚有相当的疑问。即便这一波移民成功地学会了德语,熟悉了德国的文化,后面还会有进一步的挑战。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巴黎恐怖袭击中一名已经确定身份的年轻袭击者,正是生活在法国的阿拉伯移民后裔。[46]同时,大多加入IS的欧洲本土公民,也是移民后代。

主流社会强调以对主流文化的顺应来获得融入,必然导致移民根据其活动的社会场域建立不同的社会身份,并承受这些身份之间的张力和断裂。社会学研究发现,第二、三代移民虽然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方面都被当地文化同化,却永远无法彻底变成当地人,也无法被当地人完全接受;如果不能够灵活转换,容易出现“身份危机”—— 从小长在当地、却得不到当地人承认的移民后裔在恐怖组织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这足以提醒我们,德国主流社会融合外来移民的道路依然漫长。

德国政府发放给难民作为标记的手环(图片由难民访谈对象提供)

结  语

亨廷顿曾经指出:“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人民和民族正试图回答人类可能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47]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激烈对抗,曾经成功地将许多民族和宗教矛盾降至次要地位。但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诸多民族与宗教矛盾也不断重新浮出水面,以至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似乎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面对邻国的忧心忡忡,默克尔的回应是“Wir schaffen das!” 但在笔者看来,这一自信与其说来自对德国实力的客观估计,不如说恰恰是德国历史经验局限性的体现。与其他历史上的大帝国相比,德国缺乏在领土范围内容纳、处理多样性族裔的经验;地处欧洲中心、常与他国对抗的地缘关系又导致从统治者到国民对于“不确定性”和“变化”的低容忍度,这一切都导致了德国人的“自我”边界僵硬又缺乏灵活性。与中国人的“差序格局”相比,德国人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或许更缺乏自我调整的主动性,这既容易导致一种过度的自信,也容易在这种自信受挫的时候,滑向另一个极端。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融与流动势在必行。融入不是单行道,它既要求移民方积极学习所在国的语言和文化习俗,也要求所在国国民做好身份认同随之改变的准备,并为之作出社会层面的调整,以利外来人口的融入。德国位于欧洲中心,胜败兴衰皆系于欧洲,只能通过推动欧洲合作继续自己的尊严和发展——这或许是其在欧洲一体化,应对欧债危机中积极表现的重要原因。然而,难民问题在于另一层面,它持续挑战着德国人身份认同的核心。德国社会本身缺乏容纳异质文化、处理不同族群关系的能力,立法者的努力亦未见成效,民众层面更是先天不足。

但换一个角度看,难民的涌入,也许恰恰为德国文化的自我改造提供了一个契机。当德国民众与精英们有一天意识到要与来自异文化的“他者”永久地共同生活下去,而且没有可能将后者完全同化的时候,文化融合的方向可能就不会是如何变“多元”为“一元”,而是如何打造容纳差异的“一体多元”。而在近代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落后于德国的中国,也许恰恰由于其步伐的缓慢,在21世纪反而体现出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历史就是如此吊诡,让我们一再陷入沉思。

1.http://www.bild.de/politik/ausland/fluechtlingskrise/jetzt-offiziell-eine-million-fluechtlinge-registriert-43717362.bild.html

2.http://www.spiegel.de/politik/deutschland/fluechtlinge-angela-merkel-spricht-von-historischer-bewaehrungsprobe-fuer-europa-a-1067685.html

3.http://www.spiegel.de/politik/deutschland/fluechtlinge-angela-merkel-spricht-von-historischer-bewaehrungsprobe-fuer-europa-a-1067685.html

4.http://www.welt.de/politik/ausland/article148862574/Ein-Attentaeter-kam-als-Fluechtling-ueber-die-Balkanroute.html

5.https://www.tagesschau.de/ausland/anschlaege-paris-polen-fluechtlinge-gabriel-101.html

6.http://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fluechtlinge-daenemark-will-eigentum-beschlagnahmen-a-1067430.html

7.http://www.unhcr.org/pages/49e48e571e.html

8.数据来源:联邦统计局2015年10月难民数据报告。下载地址:https://www.bamf.de/SharedDocs/Anlagen/DE/Downloads/Infothek/Statistik/Asyl/statistik-anlage-teil-4-aktuelle-zahlen-zu asyl.pdf;jsessionid=E875EDE29D08BBC969E7086E711E8F70.1_cid286?__blob=publicationFile

9.http://www.resettlement.eu/news/admission-syrian-refugees-france

10.http://www.salzburg.com/nachrichten/dossier/fluechtlinge/sn/artikel/dann-ist-das-nicht-mein-land-merkel-zeigt-sich-emotional-165915/

11.http://www.zeit.de/politik/deutschland/2015-08/merkel-fluechtlinge-bundespressekonferenz

12.语出党籍CDU的德国内政部长德梅齐埃。相关报道见http://www.spiegel.de/politik/deutschland/thomas-de-maiziere-wir-koennen-nicht-alle-menschen-aufnehmen-a-1053662.html

13.CDU/CSU议员Klaus-Dieter Gröhler10月1日在国会的发言。查看地址:http://suche.bundestag.de/plenarprotokolle/search.form

14.http://www.sueddeutsche.de/muenchen/fluechtlinge-am-muenchner-hauptbahnhof-ueberwaeltigt-von-der-hilfsbereitschaft-1.2630806

15.见10月15日会议记录。

16.http://www.tagesspiegel.de/politik/fluechtlinge-warum-fast-niemand-in-oesterreich-bleiben-will/12298672.html

17.以上内容来自笔者2014年11月6日与一位来自伊拉克的难民的访谈记录。

18.见当日会议记录。

19.https://www.tagesschau.de/inland/csu-kritik-fluechtlingspolitik-105.html

20.https://de.europenews.dk/215-NRW-Staedte-schicken-Brandbrief-an-Merkel-am-Ende-ihrer-Leistungsfaehigkeit-122673.html

21.http://www.spiegel.de/politik/deutschland/fluechtlingskrise-cdu-abgeordneter-stellt-merkels-kanzlerschaft-infrage-a-1062879.html

22.http://www.focus.de/politik/ausland/fluechtlingskrise-im-news-ticker-oesterreichische-bahn-stellt-zugverkehr-nach-ungarn-ein_id_4939169.html

23.http://www.zeit.de/politik/ausland/2015-09/grossbritannien-david-cameron-fluechtlinge-syrien

24.http://www.handelsblatt.com/politik/international/fluechtlinge-in-europa-schweden/12199754-5.html

25.http://www.ndr.de/nachrichten/schleswig-holstein/Fluechtlinge-kehren-aus-Schweden-zurueck,fluechtlinge5058.html

26.http://www.tagesspiegel.de/politik/fluechtlinge-warum-fast-niemand-in-oesterreich-bleiben-will/12298672.html

27.http://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fluechtlinge-slowakei-will-gegen-verteilung-klagen-a-1054363.html

28.http://www.zeit.de/politik/ausland/2015-09/kroatien-serbien-grenze-waren-lkw

29.http://www.focus.de/politik/ausland/die-plaene-der-laender-im-ueberblick-ungarn-slowenien-oesterreich-bauen-in-der-eu-jetzt-alle-grenzzaeune_id_5086820.html

30.https://www.tagesschau.de/ausland/ungarn-grenze-kroatien-103.html

31.http://www.focus.de/politik/ausland/die-plaene-der-laender-im-ueberblick-ungarn-slowenien-oesterreich-bauen-in-der-eu-jetzt-alle-grenzzaeune_id_5086820.html

32.瑞典欲关闭与德国边境http://www.focus.de/politik/ausland/die-lage-ist-sehr-angespannt-die-schweiz-will-die-grenzen-schliessen-weil-zu-viele-fluechtlinge-ins-land-kommen_id_4765246.html  二分之一的瑞士人欲关闭与德国边境http://www.handelszeitung.ch/politik/jeder-zweite-schweizer-will-die-grenzen-schliessen-847343

33.http://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fluechtlinge-kontrollen-an-deutsch-oesterreichischer-grenze-a-1052934.html

34.http://www.zeit.de/politik/2015-11/europaeische-union-gipfel-tuerkei-zusammenarbeit-fluechtlinge

35.默克尔在12月16日党代会上的演讲中,对如何应对危机提到:土耳其扮演关键角色。http://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fluechtlinge-daenemark-will-eigentum-beschlagnahmen-a-1067430.html

36.https://www.destatis.de/DE/ZahlenFakten/GesellschaftStaat/Bevoelkerung/MigrationIntegration/Migrationshintergrund/Migrationshintergrund.html

37.数据参考http://www.bpb.de/geschichte/deutsche-geschichte/anwerbeabkommen/43161/von-der-fremde-zur-heimat

38.See Paul Collier, Exodus: How Migration is changing our world,  Oxford Universitypress,2013, p.70.

39.See Stefan Schimidt, Integration als Ideal, Assimilation als Realität, V&RUnipress,2010, p.60.

40.当然,土耳其政府也在持续地对其德国侨民发生影响。2011年11月2日,时任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在访问德国时接受《图片报》的采访,要求年轻的在德土耳其人学习土耳其语,甚至认为德国在土耳其人申请亲人团聚时要求家庭成员必须有德语基本知识是对人权的侵犯。这些主张与德国政府正在加强的融合政策方向可谓南辕北辙。

41.http://www.spiegel.de/politik/deutschland/integration-merkel-erklaert-multikulti-fuer-gescheitert-a-723532.html

42.参见德国哥廷根大学政治学教授Bassam Tibi1998年出版的专著《缺乏特征的欧洲》(Europa ohne Identität)。这本书中作者原本希望倡导的是一种新的、基于欧洲层面上的、方便外来人口融入的主流文化(Leitkultur)。See Bassam Tibi,Europa ohne Identität? Leitkultur oder Wertebeliebigkeit,Siedler,1998。但Leitkultur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却遭到误解和滥用,反而成了文化保守主义的代名词。

43.参考Stefan Schimidt研究在德土耳其人融入的专著《融入是理想,顺应是现实》(Integration als Ideal, Assimilation als Realität)一书结论部分,V&RUnipress,2010.

44.参见当日会议记录。“语言幼儿园”项目的全名是“Sprach-Kitas: Weil Sprache der Schlüssel zur Welt ist“,详细信息请见http://www.fruehe-chancen.de/was-politik-leistet/schwerpunkt-kitas-sprache-integration/sprach-kitas/

45.戴姆勒、德国电信、西门子等德国大型企业承诺为难民提供就业岗位,但西门子只能提供十人的岗位http://www.wiwo.de/politik/deutschland/arbeitsplaetze-fuer-fluechtlinge-welche-jobs-daimler-siemens-und-co-fuer-fluechtlinge-haben/12295460.html

46.http://www.spiegel.de/politik/ausland/frankreich-attentaeter-terroristen-der-generation-syrien-a-1063011.html

4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周琪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猜你喜欢

默克尔难民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世界难民日
——聚焦各国难民儿童生存实录
德国弃煤的烦恼
为让小难民开心 他冒险送去上万个玩具
特蕾莎·梅——英国版“默克尔”
叙利亚难民去往何方?
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节日聚会 开怀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