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2016-02-26洪兴金罗宏新张艳琼
洪兴金,罗宏新,张艳琼
(福建省三明市中心血站,福建三明 365000)
·经验交流·
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洪兴金,罗宏新,张艳琼
(福建省三明市中心血站,福建三明 365000)
摘要:目的探讨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择生活、工作环境相同,饮食种类和运动量基本一致的捐献单采血小板者56例,年龄18~30周岁;按血液采集标准在捐献之前、捐献后1 h、捐献后15~25 d、捐献后26~35 d,采集外周静脉血,分别测定红细胞C3b受体(RBC-C3b)、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变化情况。结果与捐献前比较,RBC-C3b、RBC-IC及RBC-SOD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合理、正常间隔时间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红细胞膜无影响。
关键词:献血者;单采血小板;红细胞免疫;C3b受体;免疫复合物;超氧化物歧化酶
自从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以来,国内无偿献血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现实中全血捐献基本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而单采血小板捐献量还不能满足临床用血需求。尤其在2006年10月卫生部要求血小板的临床用血应100%来自无偿自愿献血者,给采供血机构带来极大的压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1)血小板单采机器均来自国外,适合国内献血人群的参数还在不断的摸索调整中;(2)捐献单采血小板是一个经封闭式管道体外循环采集血小板成分的过程,且捐献血小板时间长,捐献者更关注捐献后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无不良影响。红细胞具有清除免疫复合物、防止IC在组织沉淀、参与机体免疫反应、补体活性调控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等功能。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捐献前后的外周血红细胞C3b受体(RBC-C3b)、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等免疫指标做了检测并了解其变化规律,对招募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以及捐献者自身均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3~8月选取在同一环境下生活、工作且饮食种类和运动量基本相同,曾有捐献过全血的某部队官兵及某高校学生人群56例,年龄18~30周岁参加本组研究。所有捐献者都符合捐献健康要求,并捐献2个治疗剂量血小板。分别在捐献之前、捐献后1 h、捐献后15~25 d和捐献后26~35 d,采集外周静脉血,用肝素抗凝,混匀备用。
1.2仪器与试剂RBC-C3b花环率、RBC-IC花环率检测试剂为上海长海医院输血科提供,批号:20140301;RBC-SOD检测试剂为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批号:2014022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日立7600-BDP型。
1.3检测方法RBC-C3b、RBC-IC及RBC-SOD检测:严格按试剂及仪器说明书操作。
2结果
捐献单采血小板对捐献者RBC-C3b、RBC-IC及RBC-SOD代谢变化的影响见表1;捐献单采血小板后不同时间捐献者外周静脉血中RBC-C3b、RBC-IC的花环率及RBC-SOD含量分别与捐献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时间RBC-C3b、RBC-IC及RBC-SOD
3讨论
自1981年黄清水等[1]提出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概念后,大量深入的研究表明红细胞免疫系统功能是其他免疫细胞所无法代替的,包括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CIC)、降低自由基的损害和参与免疫防御等。红细胞膜上存在的与免疫有关的物质主要有Ⅰ型补体受体(CRⅠ)、RBC-SOD等。CRⅠ与病理性CIC中的补体C3b粘附,转运到网状内皮系统,清除CIC和抑制补体过度活化[2],促进白细胞对其吞噬,具有免疫防御的重要作用;SOD能清除吞噬细胞产生的氧自由基,抵抗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
RBC-C3b受体可与补体致敏的酵母菌粘附形成花环(RBC-C3b花环);红细胞膜上粘附的IC中C3b分子可与未致敏的酵母菌粘附形成花环(RBC-IC花环),此两项可作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指标。如果两项指标都低下,判为原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由于红细胞膜C3b受体受到破坏和影响所致;如果RBC-C3b花环率降低,而RBC-IC花环率增高,判为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由于CIC增加,红细胞粘附IC过多所致。SOD水平降低意味着机体内氧自由基水平不断增加,可使红细胞生物膜上的脂质过度氧化,从而破坏其结构和功能,导致红细胞损伤或死亡。
已有资料显示:献血是对机体的一种代谢,机体进入“再平衡”状态,根据不同的物资所需时间不同,正常血容量在饮用足够水的情况下,经1~2 h即可恢复;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身体内生存期较短,更新换代快,采血后几天内即可恢复到原来水平;采集200 mL全血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经7~10 d可恢复到采血前水平,男性较女性恢复更快[3]。定期捐献全血者、定期捐献血小板者T细胞免疫功能和数量无显著性影响[4]。有学者报道:随着血液储存时间的延长,其红细胞免疫功能逐渐下降,而患者输注后安全性降低[5]。
捐献单采血小板是捐献者外周血多次经封闭式管道体外循环(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成份的过程。这种多次经封闭式管道循环后捐献者的体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膜生物结构和功能是否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组研究资料显示:捐献单采血小板后1 h、15~25 d和26~35 d,献血者外周静脉血中RBC-C3b、RBC-IC花环率及RBC-SOD水平与捐献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至少提示定期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膜生物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影响。说明执行单血小板捐献间隔期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的规定[6],有利于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红细胞膜上存在免疫有关的Ⅰ型补体受体(CRⅠ)的稳定表达,不会对捐献者机体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膜生物结构和造成影响;证实科学合理,正常间隔时间捐献单采血小板无损自身健康,对献血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无影响。已有文献报道:捐献单采血小板间隔期从4月缩短至2周对捐献者的健康以及单采血小板的功能无显著性差异[7];捐献者满足国家规定的健康体检标准,一次捐献双人份单采血小板对捐献者的近期生理状况影响不大[8-9];定期无偿全血捐献者、定期无偿血小板捐献者T细胞免疫功能和数量无显著性影响[4]。
我们分析结果,定期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外周静脉血中RBC-C3b、RBC-IC花环率及RBC-SOD含量水平改变无显著性影响,说明其红细胞膜上参与免疫有关的CRⅠ表达可维持稳定状态,且不会影响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膜生物结构。由于观察对象是献血者,每个人的机体状况差异包括感冒、用药等因素均有可能影响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所以这种改变可能为捐献单采血小板后机体“再平衡”的一种特殊现象。同时红细胞免疫系统调节是复杂的过程,机体在捐献单采血小板后如何维持红细胞免疫指标的平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清水,任春锋,杨红英,等.CR1在红细胞免疫中的研究进展[J].井冈山大学学报,2004,11(1):12-14.
[2]Miyaike J,Iwasaki Y,Takahashi A.Regulation of circulating immune system complexes by 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I on erythrocytes in chronic viral liver diseases[J].Cut,2002,51(4):591-596.
[3] 王憬惺.输血技术[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7-58.
[4] 李桢,熊文,唐斯,等.定期无偿献血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28-30.
[5] 彭益,曹晓娟,雷雨激,等.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与临床安全输血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4):269-271.
[6]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18467-2011献血者健康体检要求[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2.
[7] 张微,徐国美,张嘉洪,等.单采血小板间隔期缩短对血小板质量及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0):1030-1031.
[8] 罗秋初,王业坤,罗慧川,等.一次捐献双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液成分恢复情况的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4):362-365.
[9] 胡玉秀,李聚林,李文初,等.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2):1041-1042.
(收稿日期:2015-07-18)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01.0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130(2016)01-0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