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者天下大本
——综述雍正朝重农措施

2016-02-26王毅费非安徽博物院安徽合肥3007安徽日报社安徽合肥3007

新丝路(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雍正安徽官员

王毅费非(安徽博物院 安徽合肥 3007;安徽日报社 安徽合肥 3007)

农者天下大本
——综述雍正朝重农措施

王毅1费非2(1安徽博物院 安徽合肥 230071;2安徽日报社 安徽合肥 230071)

农本商末,是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基本认识。作为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雍正无疑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认识到农业的发展对一个政权的稳定是何等的重要,对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是多么的必不可少。因此,在他十三年的统治里,对农业的重视也就成为贯穿始终的特色了。本文试图总结其重农措施,对其农业思想进行初步探索。

重农思想;举措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7.032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发布上谕,重点谈到了各业人户在社会中的地位,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皆仰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业,而工贾皆末也。”[1]围绕这一思想,雍正皇帝施行了一系列重农措施。

一、授予老农顶戴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发布上谕,认为农民辛苦劳作以供赋税承养天下,为激励全社会重视农业的意识,下令各州县,每年在乡里选取若干勤劳简朴、没有过失的农民,授予八品顶戴,以示褒奖,首开老农总吏之先河。其中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雍正认为有的州县官员重视农业力度不够,致使有的地方土地开垦缺乏,甚至出现抛荒现象,因此有意选出一二勤劳忠厚之人,授予八品顶带,以为农官,起到督责农业生产、表率桑梓的作用。客观地说,这项措施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鼓励农民悉心耕作的效果。但是法久弊生,日后也出现了一些消极之处:比如,在实际操作中,州县官员选择农民,主要是靠地方乡绅的保荐,所以个别豪民就向乡绅馈赠财物,求其保荐,以求获取顶戴,而一旦目的达到,则在地方狐假虎威,武断乡曲。雍正及时发现了这一弊端,严命地方将这些冒滥之人悉数革退,以肃法纪,之后又将一年一举改为三年一举,以昭郑重。

二、推行藉田法

雍正皇帝在自己的文集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农事惟邦本,先民履亩东。……。力耕时廑虑,何敢惜劳躬。”[2]这是雍正亲耕藉田的真实写照。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首行藉田礼开始,每年都按时举行,可见皇帝本人对农业的重视。 天子行藉田礼,亲自下到田里去耕作,当然不能期望其至于收获,供养海内,但是其意义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此礼始于周天子,是农为邦本观念的体现。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下令各地州县依次设立先农坛,以备藉田。要求在每年开春之际,由地方官举行藉田礼。有地方贯彻不力的,雍正要求各地督抚据实参奏。如广西巡抚韩良辅参奏临桂知县行藉田礼不力,导致藉田荒芜,雍正命将其就地革职。 在当时,由皇帝和各级官员亲行藉田礼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应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这是其重视农业的又一举措。

三、鼓励垦荒

鼓励垦荒是雍正朝极重农业又一举措。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明发上谕要求各地大力兴办垦荒事业。垦荒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农民自发垦荒,而官府乘机索要钱财,以至垦荒的费用数倍于应该缴纳的国家正税,针对此,雍正下令,允许人们自由垦荒,自垦自报,各级官府严禁勒索加派;又如,按惯例,开垦出的荒田,水田六年起科,旱田九年起科,时间过短,雍正一律将其宽限至十年起科,并永为定例。再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朝廷将开垦荒田的数量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故而有的官员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虚报垦田数目,这就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后果——国家是计亩征税的,而在大量虚报的土地上的征税,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负担。雍正在其晚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下令重新审核垦荒的田亩,凡是虚报瞒报的,分别情况给予严肃处理。

与垦荒相联系的,是有组织地推进了两件事:首先是营田。要营田必然要修整水利,因此雍正专发上谕,要求“通盘将地之高下,水之去来,明白绘画审视,斟酌而后定”[3]。支持营田水利,主张审慎持重,先做考察,分析地之高下和水流的来龙去脉,确定最优的施工方案,再具体落实,以期事半功倍之效。于是专设营田水利府,下辖四个营田局,委任怡亲王允祥和大学士朱轼总理其事,足见对其重视程度。其次是造田,主要是造水田。北方缺水,农民不甚明了如何修治水道和营造水田,基于此,雍正专命从江南招募治水营田经验丰富的工匠传授方法。另外,雍正还将治水营田的业绩与考核官员相挂钩。如:知县李正茂在洪水暴涨时,奋力护堤,超擢知府;而知县魏德茂专务虚名,致使工程荒废,雍正立命革职拿问。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说明雍正对垦荒事业的重视,在他的倡导下,各地的垦荒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了不同的成效。

四、兴办社仓

这是事关荒政,备荒救荒的办法。康熙年间,不断有人建议,朝廷一概不准:当时户部侍郎张伯行多次奏请,康熙说其不识大体,太过书生气,罚他在山西兴办社仓,而张在实践中发现困难重重,旋即作罢。雍正一反其父做法,即位伊始就大力倡导。专命河南总督田文镜“地方备储之计,如常平、社仓等事,责令有司,力行修举”[4]。所谓社仓,就是在丰年时,由官府购买,百姓按不同规定出卖数量不等的粮食,囤贮广储,备济荒年。本是一项良好的尝试,然而有的官员为迎合上峰,低价收购甚至强迫百姓交纳粮食,这样就在客观上形成了正税之外新的加派。针对这些情况,雍正明令要求社仓由民间自愿办理,统由百姓董理,官府除了劝导不得干预。应该说,兴办社仓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验,然而弊端也在显露出来,有的社仓储备的粮食被官员挪用侵蚀,甚至出卖等等。不过客观地看,在一些切实兴办的地方,相继建立的社仓,确实在灾荒之年起到了赈济百姓,平抑粮价的作用。

以上的措施无不体现了雍正朝对农业的重视,这些措施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民心的和顺、社会的稳定与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然而应该看到,要想使得农业取得革命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真正制约农业发展的是封建的社会制度及其由封建的社会制度决定的政治体制,尤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雍正没有,也不可能发现症结所在,这同时也是那个时代任何人都无法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承认,这位封建帝王在其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上,尽了自己的力,从一定角度上体现了“农者天下大本”这样的理念。

[1]《雍正朝起居注》五年五月初四日条

[2]《清世宗文集》卷28

[3]《朱批谕旨·李维钧奏折》

[4] 雍正《河南通制》卷一《圣制》

猜你喜欢

雍正安徽官员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雍正:精细典雅
时尚达人:雍正
雍正:朕是如何把天聊死的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