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产品出口的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2016-02-26张琰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张琰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浙江水产品出口的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张琰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对促进水产品的出口贸易十分重要。而水产品的出口贸易又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水产品贸易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研究浙江水产品出口贸易与区域物流的协同发展,提升浙江水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浙江水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四个层面提出了长江一带沿岸核心城市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的措施。
水产品;物流;出口贸易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7.016
浙江作为海洋大省,水产品出口贸易在资源禀赋、贸易竞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浙江物流的迅速发展,物流发展过程中出现物流观念有待更新、物流人才储备不足、物流基础设施缺乏进一步完善等发展瓶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品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方针指引下,研究提升水产品竞争力的创新途径,实现浙江水产品出口贸易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实施“海洋强省”战略凸显重要。
一、浙江水产品出口情况
根据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供的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浙江省(除宁波地区外,下同)出口水海产品2998批次、7.4万吨、金额2.7亿美元,同比重量增加9.82%、金额增加1%。
从出口情况来看,除了海水虾类和海水贝类外,其它产品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海水鱼类、海水蟹类分别实现出口量同比增加18.4%和5.44%,出口额同比增加10.45%和21.86%;而海水虾类和海水贝类出口量分别同比减少18.48%和34.61%,出口额同比减少28.93%和72.89%。
另外,这一季度的数据显示,水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到74个,主要市场还是集中在韩国、日本和欧盟。但是出口量和出口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对韩国和日本的出口量同比分别减少26.59%和4.65%,出口额同比减少12.58%和7.74%。相反,这一季度我省对美国、泰国和俄罗斯的出口却出现了大幅上涨。
二、水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水产品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浙江的水产品市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市场体系,但该体系还需不断的完善。批发市场是水产品物流网络的主要渠道,连接城乡及不同地区,且目前形式多样,有力的促进了水产品市场的发展。而零售市场则代表了水产品物流今后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过于重视水产品市场的数量而忽视硬件等配套设施。因此,要进一步优化批发市场,完善集贸市场,开发生鲜超市,改变处于较低级的物流形式。
2.水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发育不全
随着水产品市场体系的初步形成,水产品的来源渠道也随之增多,各种流通形式开始发展起来。诸如新兴的水产品经销公司、生鲜超市等开始进入大家的生活,他们把浙江地区不同产区的鱼户聚合起来,把这些水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市场连接起来,并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这种新兴的流通形式促使了一大批水产品市场流通主体的成立。这些为新兴流通形式服务的市场流通主体虽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也暴露出规模上发育不全的问题。虽然有着一些实力较强的物流主体,诸如国有水产品企业、水产品加工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但是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诸如经济实力较弱又分散的渔农和个体商贩等。实力较强的流通主体可以选择空运或海运将水产品出口到国外,但实力较弱的流通主体却不具备提供这种服务的资格。即便是那些实力较强的水产品流通主体,物流设施和专业化程度较高,但是物流对象却不稳定。
3.物流专业技术设备的应用有待深入
在物流专业技术设备方面,浙江省着力改造了一批专用设施,提升了传统的运输、存储、装卸、包装等能力,引入了现代物流通信技术。其中,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大力的提升了物流信息交换、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已得到有效的应用。但是总的来说,在这些专业技术设备上,与国际先进的相比,我们还是落后的。例如,信息技术并没有被广泛的应用,致使物流资源信息不集中,共享程度低、流通不顺畅,企业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信息化距离还很远,要跟上“互联网+”的时代任重而道远。
4.水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发展相对落后
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在冷链物流的设施设备上还是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上还是在整体化、规模化、系统化的物流体系建设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都是比较落后的,还有不少的差距。当发达国家的冷链水产品流通率高达90%以上的时候,我国仅达到了20%左右,因此在水产品流通的过程中因为腐烂、变质而引起的经济损失高达20%左右。目前,由于冷链物流缺乏一定的行业标准供参考,对水产品冷冻的状况参差不齐,导致很难实行统一规划和建设,无法有效提高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而且,冷链物流行业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都很高,一般企业若没有雄厚的财力,都是很难进入这个行业的。冷链物流的建设和发展对专业性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严重不足。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该服务行业的发展落后。
三、长江一带沿岸核心城市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的措施
1.政府层面
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主要由相关物流企业运作的跨区域的物流多方合作的主持机构,既能发挥政府主导的权威性,又能发挥企业运作的灵活性。加强沿岸一带核心城市的沟通交流,完善定期会晤、协商议事制度等,赋予该机构协调长江一带各城市之间物流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权利,积极构建一体化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利益分享和利益补偿等问题的长效机制,顺利推进沿江物流合作的均衡发展。强化该机构在物流产业联动与发展中的功能作用,避免因体制障碍和行政区域划分所带来的运行困难。由该机构牵头,建立由航运、港口、物流、海关、海事等专业管理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物流节点之间的协作,提高水产品出口贸易中的货物中转能力。
2.企业层面
要改变观念、拓宽思路,鼓励企业多元化投资,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长江一带沿岸核心城市共建港口等的合作,尤其是与上海港口,努力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沿江一带的港口、航运、物流企业等要形成战略联盟,彼此紧密的合作才有可能实现长江一带的物流大通道。港口与港口之间可以通过技术联盟、市场营销联盟等形式更好的发挥长江一带物流运作的组合优势,避免竞争耗费资源,提高整体物流效率。港口物流要实现良好运行对航运的依赖性很大,因此港口与航运之间可以通过共同参股经营等方式实现联盟。港口的发展壮大还必须保证有稳定的货源,因此要与本地区的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经营联盟。物流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也可以借助第三方物流的力量,努力提高物流的流通速度,同时要努力降低流通产生的费用。物流企业还可以通过对逆向物流经营管理的创新,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3.市场层面
沿江物流产业的联动与发展,首先应以市场为导向,物流管理模式应能满足不同类型顾客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做,提供一对一的个性服务,要使对物的处理升华到物的加值。其次应以市场为动力,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要避免物流企业受制于行政与区域的障碍,将服务于异地物流和物流末端投递的企业联合起来,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合理的配送运营,形成贯通整条物流干线的新体系。以此整合沿江物流资源,提升物流专业水平,实现规模优势,形成高效、快捷、便利、规范的大物流带。
4.社会层面
成立长江沿岸跨区域的物流行业协会,通过联合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及相关企业人员,对物流理论与实践进行学术探讨,对沿江物流产业一体化问题、物流产业的联动与发展问题进行专题合作研讨评估。尤其是对于发展物流产业的一些症结问题,要加强研讨,能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对策建议和第一手的调研资料。对跨区域的物流产业联动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与摩擦进行沟通与协调,努力提供沿江物流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性路径选择。建立长江沿岸跨区域的港口、航运、物流等相关领域的统一的货运物流信息中心,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汇集有效的物流信息,整合这些信息资源并实现联网及共享,为沿江物流产业的联动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四、结语
物流产业本身具有跨区域、分散性的特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物流产业应充分结合信息化的发展,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长江一带沿岸核心城市物流产业的联动与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内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借助物流产业这个平台,不断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和性服务和增值服务,提升浙江水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1]赵金丽,张落成,顾云娟. 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J].海洋科学,2016.02
[2]杜军,鄢波.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机理——来自水产品贸易的经验证据[J].中国流通经济,2016.06
[3]李电生,夏国建.基于灰色关联熵的水产品贸易与物流耦合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01
[4]程艳.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05
[5]王冬梅.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4.12
张琰(1982-)女,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2016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浙江水产品出口贸易与区域物流网络优化的关联性研究”(课题编号:2016N68M)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