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商机
2016-02-26张瑶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54
张瑶(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西安 710054)
浅谈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商机
张瑶(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西安 710054)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7.013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这是具有历史纵深和全球视野的大战略,这是对冲发达国家经济霸权的大智慧。对释放国内过剩产能、获取国际战略资源、开拓发展战略纵深和强化国家战略安全,具有多维度的重要意义。本文在“一带一路”的时空格局下,试图管窥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蕴含的文化和商机驱动。
一、文化的落差推动要素的流动
自从张骞凿空西域,打开了汉唐对外开放的大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就此从未间断。当时的汉唐文化已经雄踞全球,这种文化势能,推动着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的驼铃商队,吸引着西域之商汇聚长安。在以货品为贸易的时代,从中国出口的是丝织品、瓷器、铁器、纸张,换回的是葡萄、石榴、胡桃、芝麻、大蒜、胡萝卜等。不难看出,我们出口的产品多是附加值更高的手工业品,进口的更多是低端的农产品。文明进程的差距,导致了经济交流的互补性特点,也为互利互惠的经济往来提供了不竭动力。
今天重提丝绸之路经济带,既与古老丝绸之路精神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与责任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共同繁荣发展的梦想,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综观当今世界的经济版图,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都试图绕开中国,在经济上孤立和遏制中国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把中国和中亚、西亚甚至欧洲联系起来,通过互联互通,让资本、货物、技术和信息等经济要素,贯通欧亚大陆,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这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与守成大国,在经济领域的战略较量,也是包围与反包围的战略举措。能够看到的是,我国西部广袤的内陆腹地,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工业化程度低。我们国内有过剩的产能和充裕的资本,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资本的输出带动消化国内过剩产能,整合区域经济,提升全球经济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驱
经济与文化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相辅相成,融合共生。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走廊,也是文化通道。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发展、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通过丝绸之路的浸润和播洒,中原成熟的农耕文明,尤其是先进的坎井灌溉技术和炼铁技术,极大地改善了西域各国的生产力。中国医学传入阿拉伯世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对外交流始终是双向的。与西域物产一同进入中原的,是音乐舞蹈,是诗歌绘画,尤其是宗教文化影响深远。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内地,并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发展共荣。敦煌壁画、雕塑是多元文明汇合的象征,比如著名的飞天形象,就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的音乐充分吸收了西域音乐的精华,唐明皇和杨贵妃联合编导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源于由河西传来的婆罗门曲,其中也加入了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造就了“华夷一体”的民族观,形成了我们多民族聚居的大中华。
丝绸之路上很多震撼人心的故事,体现了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历史穿透性。鉴古而知今。今天我们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让文化先行、文化引领。要充分挖掘与中亚各国的历史文化渊源,先行推进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储备人才、增进互信、奠定基础。要全方位设计文化传播方略和实施办法,建立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和交流。在官方和民间搭建起多种平台和渠道,利用沿线各个国家和城市有影响力的传统节日和艺术活动,融入我们的文化交流活动和项目,把我们地方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文化产品推向丝路沿线的国家和城市。
西安是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也是正在建设的、全面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借助经济、科技、金融、交通、商贸、旅游等平台,更好地融入中国元素、历史元素、文化元素和地方元素,用文化的力量和感召力,全面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经济融合与文化传播相得益彰。
文化的力量是深远而持久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经久不衰的内驱动力。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整合,必须获得区域内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只有深植于民众的共同价值取向,才会有深远的经济交流和经济繁荣。
三、互联互通才能贯通经济血脉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古丝绸之路不同。它不是线性串联,而是块状整合。它贯通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并且不断向中亚、欧洲延伸。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产业转移、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要素的流动,都离不开互联互通这个基础性载体。这里的互联互通,不仅仅是修路架桥建机场,也不仅仅是光缆互联网,而是基础设施、规章制度、人员交流三位一体,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这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也是软件、硬件并举的大建设。事实上,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必须适度超前于产业发展。且不说产业投资和贸易往来,单就基础设施建设本身而言,就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人类自从16世纪航海大突破后,便利的海运成为全球贸易的主流。俯瞰地球,我们不难发现欧亚大陆是一块整体。海运的发达,抑制了陆路的发展。这也是古丝绸之路近代趋于萧条的原因。也正因为欧亚内陆腹地的交通不便,阻隔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了文化的落差和经济的多元。因此互联互通建设,首先以通路、通航、通信为抓手,以交通建设和油气管网建设为突破。这将极大地输出我国水泥、钢铁、重装制造等过剩产能,为企业发展拓展空间。
陕煤集团是一家拥有煤炭、化工、钢铁、电力、水泥、装备制造等多元化发展的企业,这些产业在国内均处于产能过剩行业。煤炭受产能过剩、需求萎缩、环保倒逼和新能源挤压的影响,整个行业处于系统性严重亏损,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煤炭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新能源技术革命的到来,加快了煤炭的退出,我们不会等到煤炭资源枯竭的那一天,才结束煤炭经济时代。因此,转型发展是煤炭企业的必由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陕煤现有产业的契合度很高,为陕煤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我们可以输出钢铁、水泥产能,我们可以利用化工技术、发电技术,去广袤的中亚地区寻求投资与合作。我们可以利用装备制造技术,转移现有的装备制造产业。中亚多国都有陕西文化渊源,有些地方还完整保留有“陕西村”,秦风秦韵秦文化浓厚。我们可以借文化之亲,实现经济上的包容发展和互利发展。因此,陕煤集团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多元化、国际化发展战略,沿着丝绸之路“走出去”,把过剩的产能和技术转移出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赢得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回旋空间。
近几年,陕煤集团通过战略布局调整,在丝绸之路上已经且行且远。我们利用煤炭开采技术和处于前沿的煤化工技术,先后在青海、新疆设立公司,并实行本土化战略,融入当地的开发与建设。我们与民营企业合作率先走出国门,在吉尔吉斯斯坦发展石油炼化产业,项目已经建成出油,成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行者。我们正在积极谋划在塔吉克斯坦实施煤电一体化项目,让更多的项目落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繁荣做出贡献。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企业是主体。企业家必须要有全球化战略思维,有向西拓展的时空格局,有积极参与投资建设的内在意愿,企业经营就一定会风生水起、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