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局及破解对策
2016-02-26李翠霞
王 禹,李翠霞
(东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
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局及破解对策
王禹,李翠霞
(东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
[摘要]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转型优化,农村经济主体涉农小微企业迅猛增多,伴随着对资金的大量需求。现阶段涉农小微企业融资存在诸多困扰,如抵押担保物不足、融资需求时效性短、财务和管理制度不规范等企业内部问题。而农村融资外环境也存在着融资门槛高、网点覆盖率低、业务开展滞后、业务人员素质低、风险管控不规范、农村资本外流等问题,这些农村内外融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对涉农小微企业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进程。通过对涉农小微企业融资特征、融资环境的分析,解决新形势下涉农小微企业与农村金融市场之间紧张的资金供需关系,以期平衡或者缓解资金的供需矛盾,帮助涉农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局。
[关键词]涉农小微企业;融资困局;金融产品
涉农小微企业在现代农村和绿色农业发展中,更具备典型性和普遍性,它的存在对整体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率要高于中小企业,“十三五”规划中强调发展农业规模经济的主体也是涉农小微经营主体。因此,研究涉农小微企业融资对于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具有突出的理论指导意义。从融资规模和不良率角度出发,涉农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来源于农信社和农业银行,以及最近业务扩展较为迅猛的股份制银行兴业银行,其融资规模往往在2 000—8 000万元之间且不良贷款率较高。涉农小微企业融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于农信社、农业银行、民间借贷以及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统计不良贷款率较低。银行对涉农中小企业融出资金后,在增加业务收入水平的同时增加了资金使用风险,这一矛盾会在融资规模扩大之后越发突出。因此,集中专注涉农小微企业融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涉农企业的融资效率和农业生产规模经济,而且针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正规金融机构有现实指导意义。传统的涉农中小企业易受正规金融机构资本青睐,因为农业规模发展需要培植龙头企业与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相比较而言,涉农小微企业就更难得到资本青睐,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却更多地依赖涉农小微经营主体,在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的同时,也为深入研究绿色农业、现代农业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涉农小微企业概念、地位及现状
涉农小微企业是指在企业成立在农村或城郊,劳动力来自于农村,业务开展主要围绕农产品或农资相关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等活动的小微型企业,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这些涉农小微企业的正常运营。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50%。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涉农小微企业在市场和农户之间的衔接作用凸显,涉农小微企业地位在农村农业经济主体中越发显著。大力发展涉农小微企业既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消费状况的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农业经济以及实现社会进步的过程,这要求农村经济主体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涉农小微企业相较于分散的农民,在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方面,无疑是具有优势的,可以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涉农小微企业诞生于农业经济,又相对脱离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然而受限于涉农小微企业先天自身不足,往往在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很难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
因此,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在融资和融资途径选择方面做出创新,从融资产品多元化、多样化的角度出发,实现资金与技术指导相结合,定向帮扶涉农小微企业发展,提高整体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专业化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保证,涉农小微企业作为农村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力量,也需要因地制宜的聚集农业产业优势,实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目前,在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大形势下,涉农小微企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涉农小微企业扩大发展的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紧张,这一问题也严重地制约了涉农小微企业的发展,进而减缓了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步伐。近些年来,政府有关部门越发重视这个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涉农小微企业的发展,在如此政策的大背景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数量和额度明显提高,但由于根本融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涉农小微企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部分资金和部分小微企业得到的资金支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涉农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1]
二、涉农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征及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1.涉农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征
一是行业整体融资需求巨大,但企业的单笔额度较小。通过黑龙江省调查发现,现有超过70%的涉农小微企业都有融资需求,90%涉农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额度都在100 万元以下。二是涉农小微企业非常重视借款的时效性问题。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借款本身有着季节性需求,而小微企业自身对短期资金周转也有着较高的依赖。虽然现阶段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小额贷款的审批手续日趋简便、快捷,但仍有80%以上涉农小微企业希望贷款审批时效在10 个工作日以内完成。民间借贷能在中国农村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正因为手续简便、快捷,符合了涉农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时效短、事件急、频率高、速度快的特点。三是涉农小微企业资金有周期性需求。大多数涉农小微企业的经营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旺季时短期资金需求加剧、淡季为还款期,尤以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更为典型。四是面对涉农小微企业进行财务调查、贷款审批、放贷后管理、超期清收、不良贷款等问题时,正规金融机构面临信息收集难、风险把控难、成本控制难的问题。五是大多涉农小微企业是沿用家庭为主的管理模式,企业经营所占用的资金与家庭本身自有财产是混同的,账目记录方式也非常不规范甚至于根本就没有,这在涉农小微企业之中较为普遍。六是涉农小微企业普遍缺少流动资金,虽然融资意愿较强,但是及时还款动力不足,抵押担保物也相当有限或者不合标准,而传统融资渠道贷款作用不足以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新型融资机构或担保机构所起到的替代效应有限,民间融资依然占有巨大的市场。
2.涉农小微企业融资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十三五”时期其实就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速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期。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涉农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化经济发展离不开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创新。不仅如此,中央文件一直强调的加快推进土地承包流转,也是对农村小微经济体的融资结构的重大调整,其目的是涉农经营主体得到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加快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对农用地、宅基地、养殖区等土地的确权,可增强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加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授信额度,促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
三、涉农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涉农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农村经济体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涉农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兼具了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双方的困难。因此,以其自身特征而言,其融资的困难程度相较于其他小微企业会更加艰难。融资困局形成原因,可以从融资内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深化分析。其中,融资内环境主要指的是涉农小微企业现阶段自身存在哪些问题,融资外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金融技术等几个方面,而从涉农小微企业融资内外环境可以更有针对性的破解融资困局。
1.涉农小微企业融资内环境分析
(1)企业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现阶段存在涉农小微企业大多是以家庭或亲属关系形成的家族式生产单位,如此形成的企业单位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架构混乱、财务制度虚设、法律信用观念滞后等问题。不仅如此,更多涉农小微企业管理者因为出身等原因,往往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或对知识系统培训的经历,管理人员或者团队缺少管理知识,财会知识匮乏,在财务信息处理以及财务核算方面处理不规范,致使融资风险增高,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时,无形加大审批难度。
(2)抵押担保物不足或者不符合规定
就目前正规金融机构融资规定而言,对于企业融资担保物有着比较明确的要求,低于一定标准或者生物性资产很难通过正规金融机构的审批。而处于企业层级低端的涉农小微企业受限于自身资产限制,很难得到审批获取足够发展资金支持。银行等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不可能从贷款总量上大幅倾斜于不符合规定的涉农小微企业。对于抵押品要求现阶段依照不动产抵押标准,涉农小微企业所使用的非商业用地(宅基地)、已流转土地以及企业的固定资产包括机器设备、温室大棚和其他生物性资产(牛、羊)等因流动性差、不易变现、持有风险高等原因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并不认为是有效担保抵押。
(3)涉农小微企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因为涉农小微企业通常是做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的特征是低附加值、经济效益差,普遍技术落后、缺少技术创新,这些因素综合进而形成涉农小微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农产品保存特质等因素无形提高了企业持有风险,增加了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因此,很难获得银行贷款。
(4)管理团队知识水平低,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涉农产业为弱质性产业,小微企业团队管理松散,农民受教育多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偏低。因此,涉农小微企业很难摆脱自然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冲击,自然灾害会对各个环节涉农小微企业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农产品的原料供应和流通环节,进而增大农产品的加工成本,在收购价格调控的前提下,会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于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技术和资源共享,风险承担等问题仍然是困扰小微涉农企业的本质,企业自身的抗风险也是持续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主要因素。[2]
2.涉农小微企业融资外环境分析
(1)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不完善,配套服务和金融衍生品数量有限
就目前银行网点的铺开来看,涉农小微企业能够融资的正规金融机构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其他的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网点的很少,对农村经济主体的服务意识匮乏,支农助农作用缺失。从普通商业银行管理考虑,可能更希望于从事能够短期或中期带来更高经济利益的行业领域,面对低收入与低效益的涉农领域,会使银行在资金使用上失去更多的机会成本,同时带来较大的资金风险。从资本行业角度出发,这些正规金融机构做法是合理的,但是农业失去了资本倾斜,就会使这一基础行业发展产生滞后效应甚至行业发展出现倒退,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虽然遍布全国,但是为达到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以及提高金融机构盈利水平的目的,正规金融机构还是普遍提高了涉农企业贷款业务授信管理标准,虽然最近几年随着国家支农助农政策力度加强,银行在涉农贷款额度上有显著提升,但是标准依然较为严格。而考虑涉农小微企业资金周转的强烈需求和抵押担保不足的现状,大多数涉农小微企业都会选择民间融资,从而使得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涉农信贷业务开展效果不理想。近些年来,农业银行等很多国有银行虽也在农村铺设了网点,但是各个营业网点因为信贷审核的权限并没有下放,其主要实现从农村吸储功能。农村信用社虽然也具备放贷能力,但是因为自身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较低的原因,存在放贷不及时、不到位以及收取中间费用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优化配置利用,更加严重地影响了对涉农小微企业的整体金融服务水平。
就支农的金融产品质量而言,金融产品的创新与效率等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变化,原有的金融产品资金供给已不能满足涉农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现阶段普遍认为支持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既定门槛过高,企业很难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取到足额贷款。而贷款利率高又成了阻碍涉农小微企业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现阶段基层在农户和小微企业信贷利率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中间过程加价利率上浮等现象较为突出,以基准利率额基础上调60%~100%都是很常见现象。即便如此,民间涉农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仍得不到满足,进而转向利率更高的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形式在中国农村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农村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下的替代选择所致。抵押成本和抵押物选择标准是我们涉农小微企业始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抵押担保制度标准不适合涉农小微企业实际状况
涉农小微企业融资障碍的原因,除企业本身存在问题之外,担保机制不健全、征信系统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来,为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但是,我们也发现,由于已有的征信体系的限制,还有相当多的小微企业是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更完善征信体系的支持。从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来看,2015年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74.9万亿元,不良贷款1.27万亿,不良贷款率为1.67%。而小微企业同期有23.4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家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且得到有效的落实。但是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目前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仍然很高。因此,有一大部分的小微企业仍然无法达到银行的贷款标准,反向地降低了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的积极性,降低了融资意愿,使资金有效融通的效率降低。
(3)农业保险制度落后,保险业务开展缓慢
农业保险回报低,理赔率高,风险大是资本市场的共同认知,再加上我国农业保险制度体系构建不完善,因此农业保险业务也成了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短板。农业产业靠天吃饭,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除获得国家政策补贴的保险机构,多数金融保险机构都不愿开展这一领域的保险业务。国际惯例做法是依托于政府信用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从而保障涉农企业和农民生产经营。但由于我国农村区域分布不均衡、地域面积广博、人口众多、贫富差距较大等原因,使得我国农业保险制度体系构建不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在很多农村尚未有效实施,这些因素提高了农村生产经营风险,降低了农村金融信贷支持规模。
(4)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当前,在我国涉农金融机构中起到主要支农作用的银行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它们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其他国有银行在农村吸储后,资本外流现象较为突出,而其主要原因是资本逐利的表征。农业是弱质性产业,低收益、高风险。在农村从事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融资成本高,生产技术又偏低,单位产量有限的情况下,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小。相对而言,正规金融机构网点铺开成本较高,其他投资渠道,可以保证金融机构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资本外流就成了资金使用的必然途径。根据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占全国人口79%以上的农民用了不到全国6%的贷款,农民的存款自己能用的只占46%,剩下54%流向城市。[3]本来就资金匮乏的农村地区,反而资金外流严重,导致农村地区信贷供给不足,使更多的农户转向民间借贷,承担更高的利息支出,影响了小微涉农企业的发展,阻滞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从长远角度考虑,农村资本外流现象不改善,就会快速加剧正规金融机构从农村市场的退出,进而恶化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
引发农村资本外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青年的外出务工的增多,正规涉农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了城镇的大型国有单位或者其他有着政府担保的信用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寻求信用资本避险和高额的资本回报。而伴随这种资金撤出现象的是农村金融整体信贷规模的下降,甚至严重时会导致农村金融经济呈现出空心经济的现象,加剧恶化的农村金融环境会直接制约涉农小微企业的发展,严重影响创业者的创业热情,持续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支农政策落不到实处
近些年来,政府为促进涉农小微企业的发展相继颁布了许多优惠政策,对于涉农小微企业的发展而言,本是企业发展的最好机遇。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许多农村金融机构在有关政策的落实上是设定条件或门槛的,所以政策落实的进程就得不到理想的成效。
四、如何突破涉农小微企业融资瓶颈
1.涉农小微企业应关注企业自身管理建设
涉农小微企业自身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1)公司日常管理制度的完善。从公司管理结构设计上,日常工作分工以及权责安排等方面做到精简和完善,扁平式公司管理有助于涉农小微企业生产工作效率的提高。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涉农小微企业认为这不必要,但是从现代化的管理来看必然优越于落后的家族式传统管理方式。(2)公司财务制度的完善。涉农小微企业公司财务和个人财务混同,没有财务管理以及财务信息记录方式不规范等问题较为普遍。在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中,规范的财务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营和金融风险管控的有效保证。[4]涉农小微企业忽视的这一问题,往往却是企业最应当去重视的,小微企业可以选择合适财务人选或者对有能力的人进行基础的财务培训,对公司长远发展有着巨大的助力作用。(3)涉农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选择。做到财务透明,管理规范的涉农小微企业,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4)加强涉农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效益。在完善企业自身管理的同时,形成企业技术创新氛围与文化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势之下,涉农小微企业会得到比以往更多更加优惠的政策项目支持。涉农小微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创新和提高,也有利于农业供给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发展是硬道理,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局的主要矛盾,还是要依靠企业自身管理的完善,技术的创新、产业的优化升级来提升正规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用等级,从而获得更多有利于企业的融资额度,加快企业的发展水平。[5]
2.优化升级涉农小微企业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正规金融服务机构需要转变思想,多创新出适合农业特质和当地生产力状态的金融服务产品,效益和发展结合考虑,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降低减缓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从支农和助农的角度,将资金与技术扶持和指导相配套,指导涉农小微企业联合形成集团从而取得信贷资金等实际的支农方式。一味地去降低信贷标准,其实也是提升融资风险,短期刺激政策可取,但着眼长期却不行。仅考虑资本市场短期盈利,不可取;仅一味迁就实业,降低风险控制标准,牺牲项目安全性,会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和呆死账目,也不可行。因此,需要正规金融机构管理者和从业者真的去了解具体涉农企业的实务情况,跨行业研究金融服务的发展。我们研究涉农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不仅仅是资本市场,还有涉农企业的实务,这样才能使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优化了农村金融服务行业自身。可以大力推动涉农小微企业动产、仓单、知识产权、股权、农民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等抵押质押担保方式。金融机构推出的这些基础金融产品以及金融衍生品可以更紧密地依托于涉农小微企业的实务发展,同时还要力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链环节融资以及小企业集合信托等方式,保障形成涉农小微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同时,探索组建涉农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交互平台,可以依托于银行进行日常的法律、财务咨询、评估或项目调查等活动,并将融资项目与这些专业化服务配套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的综合金融产品。
3.统筹发挥新型金融机构的作用
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管控需要进一步放宽,审批流程应当简便快捷,注册资本应当适应当地情况,由注册资本500万元—1 000万元,再酌情予以放宽。在小额贷款资金监管上设立统一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资金落实到位的同时,对其使用资金的风险进行切实有效的管控。因为小额贷款公司普遍在管理规范上要松散,因此在对资金的有效使用上,缺少相关管理机制。进一步去鼓励小额贷款公司与国有银行和大型民营银行的业务合作,在优劣势互补的前提下,针对符合项目标准的涉农小微企业融资,并进行产业一体化的跟踪配套服务,在拓宽涉农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保证小额贷款公司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4.规范民间融资,合理引导民间资本
民间借贷现象在中国农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这些来自于非正规金融渠道的资金,应当予以正确的引领和疏导。可以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的网点,将这些来自于非正规渠道的民间借贷资本予以合法规范交易,将这些民间资本进行统筹规划布局,使其在企业和农民之间发挥出更大作用。与此同时,还能把控民间资本的借贷风险,保证资金借贷双方共同利益。鼓励涉农小微企业参与债券和股权融资交易,优序融资理论认为适合企业的融资方式,应当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的优序融资顺序,但是中国实际境况可能并不符合该融资理论的适用情形。
现阶段的涉农小微企业的发展应当是以多渠道融资,统筹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主,而股权融资等权益类融资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资金,同时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因此,现阶段政府应当在引导规范民间借贷资本的同时,增加对那些有成长性的涉农小微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关注,平衡好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的关系,舒缓资金供求的矛盾压力。同时积极鼓励小微涉农企业推广融资租赁业务、鼓励参与典当业务,对现有的各类民间融资方式进行规范,加强对创新类地方金融组织的管理,积极防范化解民间融资及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6]
5.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对民间借贷资本进行跟踪和风险预警
通过基层政府和正规金融机构网点的合作,可以做到对民间借贷资本的流向监控,通过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我们可以对民间借贷资本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管理、考核,以这样的管控措施对涉农小微企业成长进行规范化的引领,并降低其资金的使用风险,同时为农民企业家自主创业提供了资金平台支持。通过对民间借贷资本的正规化监控,也可以缓解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压力,使社会资本优化配置。鼓励支持涉农小微经济体的发展,应该有国家主导和大众参与这两个层级结构。通过民间融资监控体系的构建,就可以降低民间投资主体的资金使用成本和风险,提高涉农小微企业资金融通效率,同时还可以增加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网点的实际价值,最终改善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伟鸽.关于小微涉农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探索[J].农业经济,2014,(8):100-101.
[2]刘同山.涉农企业科技创新模式与发展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3):48-50.
[3]郭晓冬,中秋,玉德.力促小微涉农企业发展[N].金融时报,2012-03-15.
[4]沈青.小微涉农企业的金融抑制困局破除策略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5,(8):23.
[5]刘星海.小微涉农企业的金融抑制困局及其破解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5,(31):105-106.
[6]董晓琳,张晓艳,杨小丽.金融机构规模、贷款技术与农村小微企业信贷的可得性[J].农业技术经济,2014,(8):100-107.
〔责任编辑:刘阳〕
[收稿日期]2016-04-06
[作者简介]王禹(1985-),男,山东平度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涉农小微企业副资源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6-01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