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深培树参天
2016-02-26时琳山东省临沭县第一初级中学
时琳山东省临沭县第一初级中学
“乡土”深培树参天
时琳
山东省临沭县第一初级中学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人类文化的精神和乡土知识文脉的传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个人生存离不开社会,人应有忧患意识等都应融入综合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乡土,进而关注国家、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
临沭县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山东省千年古县之一,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不胜枚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主要运用临沭县乡土文化资源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和成分,来继承、学习和借鉴。对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我们建设了“初中语文临沭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库”。
初中语文临沭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库是从临沭建置沿革、自然地理、文物古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交通旅游、民风民俗和特色物产等方面来构建的。时间断限,上起考古发现文物的新石器时代,下止于2012年,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下限止于1949年新中国建立。本资源库中的资料来源有四:一是旧志《郯城县志》《沂州志》《临沂县志》《续修临沂县志》等;二是《临沭县志》《临沭县地名志》《中共临沭县地方党史》《临沭县文史资料》《临沭县交通志》《临沭县名胜撷趣》《临沭文化概览》等;三是部门、单位和档案馆以及有关图书报刊提供的资料;四是临沭县第一初级中学课题组老师及学生们通过采访考察所得。
乡土文化资源来自本地区,可信度高,学生乐于接受,容易产生感情和思想上的共鸣。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在“临沭乡土文化资源库”中寻找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课堂导入、丰富内容、拓展延伸等方面,适时、适度地应用临沭乡土文化资源,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真正做到乡土文化资源进课堂,语文教学高效化。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趣导入
“良好地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于漪老师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语文教学可以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始,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出现求知的内在动力。如:在上 《吆喝》一文时,从临沭方言和临沭的民风民俗——吆喝入手,配以几幅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小商贩们叫卖的图片与相关的录音资料,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再如:讲授《端午的鸭蛋》时,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临沭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学生个个眼睛放光,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大声抢答,赛龙舟、采苇叶包粽子、小孩佩香囊和门上悬艾叶等,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带进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使课本知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百花齐放春满园——丰富内容
临沭风光旖旎,景色迷人,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临沭名人诗词、民间谚语、神话传话等,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比喻独特、形象鲜明、深刻动人,充分表现了时代的风貌和临沭人民的高度智慧,如:在七年级上册“感受自然”单元集体备课时时,我们围绕“春夏秋冬”四季主题,在“资源库”中选取了几张临沭风光图,并配以临沭名人诗词,如“河输漓江半山秀,江逊沭河七分幽;无边烟柳水天碧,春在琅琊沂州东”是对沭河古道风光的真实写照。她自然风光旖旎,水路湾湾,芦苇丛丛,景色迷人,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泛舟河上,如诗如画的意境,让人陶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引用学生的真实经历或精美图片,不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增添课文情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热爱故土的情怀。在《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几篇文章的讲授中适时契入和拓展,学生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也领略生活在临沭的美好,不但增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情和动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所在。
三、独辟蹊径见真知——拓展延伸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总会碰到“辞不达义”或“语焉不详”的情况,所以当我们需要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拓展延伸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资源库”中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影像等资源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得知识内容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这样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文本知识,增加学生的感知能力。如:在讲授《苏州园林》时,直接利用资源库中“红石湖公园”的相关图片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文本中的园林知识有了更为直观形象地认识,接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的距离,迅速突破本课重难点,达到课堂的高效。
再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时,适时拓展些临沭神话传说的文本资料,激发了学生对本地乡土文化的热爱;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夸父逐日》《共公怒触不周山》时,进一步拓展神话传说中蕴含民族的精神密码,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中,也往往隐秘地表达了当进民众的精神本质,让学生在搜集的神话传说中分析暗含的精神品质,增加学生的身心体验,让学生体悟到:形象丰富、表达生动的神话传话往往就蕴藏着区域人民的精神品格。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传统美德的感悟和领会,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强大与每个人责任是分不开的。看看先辈们为我们树立的榜样,重拾那份曾经久远的情怀,我们语文教育的目标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拓展延伸中也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
此外,从应用内容来看,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音视频资料,也可能利用简洁明了的文本资料;从应用时机来看,可以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充实内容、拓展延伸等环节应用;从应用深度来看,可以点到为止,也可以深入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种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在应有临沭乡土文化资源时,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情、教师教学风格等因素灵活应用。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础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文化的乡土性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大都市也在这根藤条上,学者李淑英称北京市 “一座扩大了的乡土的城”,2014年高考北京卷作文“北京的老规矩”就极具乡土性。福克纳的那块邮票大小的地方,杜拉斯的弥漫着浓丽的绝望气息的湄公河岸,淳朴清冷的呼兰河弥漫一种淡淡忧伤的湘西边城……无一不是乡土文化的典型缩影。我们的课堂与乡土文化嫁接,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未来的国家栋梁,需要在乡土的深培中才能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