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兴平文化产业名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6-02-26杨岍中共兴平市委党校陕西兴平713100
杨岍(中共兴平市委党校 陕西兴平 713100)
对推进兴平文化产业名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杨岍(中共兴平市委党校陕西兴平713100)
摘要:在2016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这意味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更为广阔的空间。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表示,要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我国将继续构建文化产业体系,使之在“十三五”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国家GDP比例的比重从2014年的3.76%,增长到2020年的5%以上。那么,文化产业如何改革创新,地方文化产业如何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打造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重点文产项目,如何形成完整产业链,增强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提升“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这些问题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阐述兴平文化产业现状及主要做法入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并且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自己的思考,文中第四部分兴平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对今后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兴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3.011
在2016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这意味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更为广阔的空间。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表示,要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我国将继续构建文化产业体系,使之在“十三五”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国家GDP比例的比重从2014年的3.76%,增长到2020年的5%以上。那么,文化产业如何改革创新,地方文化产业如何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打造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重点文产项目,如何形成完整产业链,增强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提升“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这些问题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兴平文化产业现状
兴平市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快。近年来,我们依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关天经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以及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实际,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出培育一批文化重点项目。按照唯一性、至高性和市场性原则,以独具特色的汉唐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大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开发,培育和提升茂陵大汉雄风文化园、景观林带、水景公园、汉风小镇、沿渭荷韵产业园,实现了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变,带动和促进了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打造一批文化基地项目,按照先导性、带动性和聚集性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兴平唐马嵬驿民俗体验园、花田公社、子孝孝道文化园(槐荫媒、丁兰刻母、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永乐生态园、店张驿(丝路第一驿站)、宏兴码头(渭河渡口、荷韵文化)、兴平演艺公司、贵妃御泉酒庄等文化基地,实现资源、人才和产业聚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成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和要素聚集地,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截止2015年底,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2010万元,增长幅度为27.9%,文化产业占全市GPD的4.1%,全市从事文化产业人员达1.5万人左右,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兴平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兴平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产业规模不够大。主要是占GDP份额远低于东部发达省份,东部地区如上海、广东、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及创收能力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与国外的差距更大,美国占31%、日本占20%、欧洲国家占10-15%,而我们仅占4.1%,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尚未充分显现。
2.结构不够合理。文化企业‘软小散滥’问题比较突出,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不多。目前,我们的文化旅游业占比高,其他占比低;另外,文化产业开发力度不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3.发展不够均衡。我们兴平市马嵬大景区,汉茂陵景区集中在东西走向,西边唐文化比东边汉文化发展好。另外,文化与旅游业、农业等结合比较紧密,但文化与科技、金融、互联网等结合几乎没有,要使兴平全域均衡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保障不够完善。首先,复合型高级人才比较短缺,政策法规缺少,投资、融资支持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其次,文化产业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很少,要靠重金从大城市引进。第三,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没有,要靠个人或民营企业自筹,风险很大。
5.宣传氛围不浓厚。文化产业正起步,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另外,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原因和认识问题,也没有做到很好的宣传,除马嵬驿、汉茂陵外,大多数基地和项目市级以外的大众还不知道、不了解,缺乏或没有品牌效应。
6.基础设施不健全。像马嵬驿、子孝孝道产业园等一些景点道路建设跟不上,路面狭窄、客流量大时易导致交通不顺畅;另外,水电排水也存在一定问题;永乐生态园等文化产业外部经营环境不好;还有交通道路、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兴平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的思考
1.目标要高
应坚持“立足实际,高点定位”。要紧紧依托汉唐文化历史资源,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文化经济效应彰显,努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兴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2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20年达到6%以上,2020年增加值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成为我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初步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产业名城---店张驿站(丝绸之路第一站)。
2.思路要清
按照“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抓手,立足兴平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树立大文化、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大力引导和扶持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发展,初步形成包括书画产业、印刷包装装璜产业、文化娱乐市场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广播影视产业、演艺产业、新兴文化产业等在内的产业体系,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互补,加快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措施要实
一是增加投入,调整资金运作方式。首先,要继续加大对文化发展的财政投入,实行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与专项经费投入相结合,提高文化投入的效益;其次,要积极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事业的社会化运作力度,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投融资体系;第三,要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奖励基金,评选十大文化名人,对新人新作和艺术精品进行表彰奖励,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水平;第四,要打造富有兴平特色的文化品牌,积极扶持兴平辣椒、醪糟、土织布和巨笔书法、锣鼓、剪纸等特色产品,并通过参加省市各类文博会、博览会,大力宣传推介兴平独特的文化资源魅力,不断扩大兴平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是培养人才,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改革人才管
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招聘文化专业人才。规范民间群众文化艺术团体管理,建立和完善民间群众文艺团体注册登记和监督检查制度,重视发挥专业文艺团体退休人才和民间艺人传帮带作用。
三是降低门槛,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要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同时建立门类齐全的文化中介组织体系;要鼓励代理公司、演出经纪公司、艺术人才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另外还应充分发挥文化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职能,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不断提高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四是优化环境,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要认真落实中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各项政策,重点加大文化市场管理、文化资源开发、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监督检查工作,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依法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
四、兴平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1.领导重视,群众创造。创新的力量是不可估的。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大众创新,万众创新,这是新常态下我们观念转变的核心。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就没有继承。因此,必须加大对传统的创新。同时,政府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外部力量。例如马嵬驿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中国十大美丽乡村之一。宏兴码头和泳乐农业生态园被评为咸阳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这些都与我们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2.合理规划,大力支持。首先要突出文化引领,结构要合理。应突出特色,不能一哄而上,一村一品最关键,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加强规划引导,还应牢固树立“文化+”的战略思维,把文化产业作为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来培育。应抓紧制定市级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建立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循序推进。其次,完善政策体系。政府应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以发挥文化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要积极引导文化企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要把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摆到重要的位置,在投资核准、土地使用、税收优惠、对外贸易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第三,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用好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着力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3.环境优雅,生态和谐,不能餐饮独大。如马嵬驿景区是以古驿站文化展示、文化交流、原生态民居、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环境保护的新概念生态园,它的顺利建成和良好运作,无不体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
4.价值引领,积极向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做到文化产业不与文化低俗化随行,追求利润不与崇尚良知相抵牾。只有内涵丰富、导向正确、形式新颖、品质纯正、时代精神强烈、民族特点鲜明、艺术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会最有思想意义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才会是有商业价值与市场潜力的。
5.文化与旅游、科技、农业、金融等文化+专项密切融合。要深化创新创意,深入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和“互联网+”行动,进一步推进文化与科技、网络深度融合,加强文化产业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促进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着力提高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强化文化创意的引领功能,培育面向旅游、信息、制造业等的专业设计创意机构,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