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虎皮武士》分析中国与格鲁吉亚观念文化异同
2016-02-26胡航
胡航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通过《虎皮武士》分析中国与格鲁吉亚观念文化异同
胡航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本文仅通过史诗《虎皮武士》,分析格鲁吉亚友谊观、爱情观以及战斗精神等观念文化的基本特点,并以此分析中格两国观念文化异同。
关键词:格鲁吉亚;《虎皮武士》;观念文化
格鲁吉亚人民广泛背诵和引用《虎皮武士》中的佳句和格言,这已然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直至19世纪,格鲁吉亚姑娘的嫁妆中还必有一部《虎皮武士》,至今仍有影响。可以说,《虎皮武士》对格鲁吉亚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部英雄史诗在格国的地位,相当于《论语》之于中国。本文试通过《虎皮武士》分析格鲁吉亚民族文化中的友谊观、爱情观以及战斗精神,并与中国文化做对比。
1爱情观、友谊观
《虎皮武士》作为一部英雄史诗,通过讲述英雄的命运和故事,歌颂英雄的美德和精神,并借以熏陶和教化世人。
印度统帅塔里埃尔“面如太阳刚毅如狮子”,对国王的女儿——美若天仙的涅滋丹一见钟情。初相见时,“姑娘的目光令我差点儿昏厥过去”,塔里埃尔惊异于涅滋丹“比太阳更明亮的光芒”,竟然昏死过去。在涅滋丹遭遇巫师之害,失踪之后,塔里埃尔发誓“上高山峭壁下江河湖海也要找到她”。因为“在美妙的虎身上我见到了姑娘的模样,塔里埃尔自与涅滋丹分别之后,就一直穿着虎皮,因而被称为“虎皮武士”。在千辛万苦仍找不到爱人的行踪之后,塔里埃尔精神混乱,“离群索居孤独一人踏遍群岭和山冈”,过起了生不如死的非人生活,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着相思之苦的折磨。史诗所描写并推崇的这种爱情,与《牡丹亭》里对于爱情的认识相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格鲁吉亚人至今仍延续着以《虎皮武士》作为嫁妆的传统,也是因为认同并向往着史诗所刻画的忠贞而伟大的爱情。另外,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反映了格鲁吉亚人民对于爱情的又一认识: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必须经过痛苦的求索,只有经历痛苦而得到的爱才更珍贵。
史诗对于三位英雄友谊的描写和赞颂无处不在,他们的关系结构类似于中国常见的“桃园三结义”模式。阿夫坦季尔出于对塔里埃尔勇武神力和英雄形象的崇拜,对其爱情故事的同情,而与其义结金兰,誓死相随。为了帮助塔里埃尔找回爱情,重新点燃生命的热情和斗志,他甚至将保护祖国的重任移交下属,告别深爱阿拉伯女王吉娜晶,回到塔里埃尔的身边,甚至愿意冒生命之险,为帮朋友找到心上人而孤注一掷、历尽险阻。阿夫坦季尔将友谊看得重于生命,重于爱情,甚至重于效力国王。他对友谊的理解是:“不愿同朋友分离而与他在一起此其一,为朋友献出一切不吝惜而不是做样子,第三是关键时刻奋不顾身将朋友救治”。正是由于阿夫坦季尔的及时出现和救助,塔里埃尔才能几次死里逃生,重新找到活下去的斗志和希望,并最终收获幸福。史诗所歌颂的友谊实际上超越了这种以个人荣誉为基础的友谊观,上升到一种对朋友的无私而伟大的爱,这种友谊观深深地影响了格鲁吉亚人。
2战斗精神
“我冲入敌阵一如雄鹰落入山鹑中,我连人带马将他们踩压变成一堆肉虫。人们在空中旋转他们的脚踵闪闪发光,队伍中之剩下高高的尸首可怜的脚踵。”这是《虎皮武士》对塔里埃尔征战哈塔伊人场面的描写,史诗对于这种激烈而残酷的战争画面之描写不胜枚举。塔里埃尔征战异族敌人、击溃阿拉伯国王的侍从、帮助普里东夺权、杀死狮子和老虎、赶走巨人、收复领土,阿夫坦季尔击溃海盗、诛杀恶人,三兄弟并肩作战、以一敌万,轻而易举地打败巫师国、救出涅滋丹,史诗对于战争细节的刻画可谓生动细致、煞费苦心。这些战斗场面也恰恰是史诗所大力赞美的,是格鲁吉亚人民所崇拜和向往的。《虎皮武士》作为英雄史诗,它所刻画的英雄形象其实都具备同样的特点:勇猛无敌,英俊健硕,重情重义,嫉恶如仇,而这样的特点也多是通过战斗场面得以彰显。三兄弟的友谊建立的基础是彼此欣赏甚至崇拜,而互相欣赏的原因则是皆为勇猛、健硕、重情的武士。史诗传达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只要具备十足的战斗精神和能力,就可以得到世人(甚至国王)的尊重和钦佩,就可以成为值得歌颂和赞美的英雄。
格鲁吉亚在历史上经历过许多次的侵略,但却成功地保留了自己将近3000年的传统文化。不同寻常的历史赋予并证明了格鲁吉亚人独一无二的民族性格——坚韧和具有战斗性。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尚武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得到体现。格鲁吉亚男人们的民族服装上,腰间都是配有短刀的,表示时刻准备战斗。他们的饮酒习俗是,敬酒之后一饮而尽,略显激动地喊一声“胜利”,而非中国的“干杯”。在首都第比利斯城有一座被称为“格鲁吉亚之母”的雕塑,她左手拿着葡萄酒,代表着若有朋友到来则以美酒款待;右手拿着宝剑,代表着如遇敌人入侵则战斗到底、毫不留情。
3小结
格鲁吉亚作为“欧亚结合部”,在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特征。他们重视友谊,并认同中国的友谊观念,认为“君子见死而不救,失友而不寻,小人也”、“谁不寻求朋友,谁就是以自己为敌”;追求爱情和婚姻的幸福,也认识到唯有历尽艰难的爱情才更加珍贵,愿意为爱付出和努力;热爱祖国,尊重有智慧的领导者,并有为国家奉献甚至牺牲的强烈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崇尚武力,战斗精神十足,向往成为保家卫国、勇猛无敌、公平正义、受人敬仰的战斗英雄;幽默而乐观,善于苦中作乐,有浪漫情怀,认为精神高于物质,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欢愉。关于中格两国观念文化之差异,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文化追求上的不同,即中国文化以培养舍生取义、文质彬彬的“君子”为目标,而格鲁吉亚文化则推崇勇猛无敌、追求个人价值的“英雄”。
参考文献:
[1]绍塔.鲁斯塔维里[格鲁吉亚]著,严永兴 译.虎皮武士.译林出版社,2002.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大学出版社,2000.
[3]柴列切科[前苏联].从可笑的到崇高的[C].莫斯科,艺术出版社《电影与时代》,1979.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6-0236-01
作者简介:胡航(1991.12-),男,汉,山东蓬莱,硕士研究生,兰州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中国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