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2016-02-26任少丹

西部皮革 2016年6期
关键词:克洛德巴黎圣母院

任少丹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浅析《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任少丹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原则:圆形对照。以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为圆心,以克洛德、卡西莫多、弗比斯、甘果瓦为圆周线上的人物,通过人物之间的比较以及人物自身的比较来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表达作者的主旨:圆满、和谐。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圆形结构;克洛德;卡西莫多

1

在1830年七月革命风暴发生后不久问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给雨果带来了巨大声誉。在雨果的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小说《巴黎圣母院》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雨果作为世界著名小说家的崇高地位。

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时代的巴黎为背景。作品一开始,巴黎群众热烈欢度愚人节和主显节。人们举起火炬,吹着发出奇奇怪怪声音的乐器,抬着刚评选出来的“愚人之王”——圣母院的敲钟人、丑八怪加西莫多游行取乐。这时走来了吉普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她牵着小山羊跳着优美动人的异国舞蹈。在一阵阵热烈的喝彩声中,混杂着巴黎圣母院的罗森副主教加罗德的阴沉的声音:“这里头有邪法!”“这是亵渎神圣的!”他却为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所倾倒,妄图占为已有。于是指使养子、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黑夜拦路劫持。姑娘高声呼救,被王家侍卫队长法比救出。她一见钟情,爱上了这个外表英武的军官。加西莫多被捕后判处当众受鞭笞,在烈日下又热、又渴、又疼痛,高喊要水喝。市民报以谩骂和戏弄,爱斯梅哈尔达却以德报怨,给他水喝,使可怜的敲钟人感动得流下了生平第一滴眼泪。不久,加罗德发现爱斯梅哈尔达另有所爱,便转爱为恨,躲藏在姑娘和法比幽会的旅店,伺机刺伤情敌法比,并勾结法庭,反诬爱斯梅哈尔达勾结妖僧用魔法谋杀军官。她屈打成招,被判绞刑。行刑之日,加西莫多拳打刽子手,把吉普赛姑娘抱进军警不能随便进去抓人的“圣地”——巴黎圣母院内保护起来。国王路易十一决定派兵捉拿,下令在三天内把她绞死。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们闻讯后,黑夜围攻圣母院,营救自己的姊妹。加罗德趁混乱之际,用诡计劫出爱斯梅哈尔达,把她带到绞架前,威逼她作出抉择:或是上绞架,或是屈从他。加罗德遭到拒绝,即把她交给追捕的官兵,然后回到圣母院顶楼,对着脖子上套着绞索的爱斯梅哈尔达发出魔鬼般的狞笑。加西莫多义愤填膺,把他从顶楼推下活活摔死,自己也赶到坟窟,抱着吉普赛姑娘的尸体而死去。

《巴黎圣母院》是一幅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艺术画卷。作者充分运用自己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手法,把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对照起来描写,并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加西莫多外貌丑陋,身体畸形,五官失灵,但心地善良,行动勇敢,心灵高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卑鄙龌龊的副主教加罗德恰巧形成鲜明的对照。加西莫多一旦爱上吉普赛姑娘就真诚相待、忠贞不渝,最后抱着姑娘尸体而自尽;而外貌英武、风度翩翩的法比队长,不仅抛弃了爱斯梅哈尔达而和另一贵族小姐结婚,而且成为带兵搜捕吉普赛姑娘的凶手。

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就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在巴黎市区,居然有一个军警很难进入的“乞丐王国”;爱斯梅哈尔达愿意嫁给诗人甘果瓦时,乞丐王国的埃及公爵叫诗人把一只瓦瓶摔在地上,一摔成四块,就命令他们结婚,为期四年。小说结尾取名“加西莫多的结婚”,更带有传奇色彩。爱斯梅哈尔达死去两年后,人们看到一个颈上没有断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男尸,紧紧抱着一具女尸,把尸骨一拉开就化为灰尘。凡此种种,既突出了加西莫多对吉普赛姑娘的忠贞不渝,又符合读者的愿望,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巴黎圣母院》采用以古代的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手法。它以中世纪封建制度鼎盛时代的巴黎为背景,描绘五光十色的奇异图画,从热热闹闹的场面中揭示出吉普赛姑娘被迫害致死的现实的悲惨故事。小说对于中世纪的巴黎风貌特别是巍峨的圣母院作了精致的描绘,指出它是中世纪巴黎的心脏,封建国家权威的象征,在情节上又是一切矛盾的汇合点。作者还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圣母院中人与兽的浮雕和帝王的神龛,当作目睹人间沧桑的见证人,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氛。

2

在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中,雨果旗帜鲜明地提出其美学主张。他说:“她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她会发觉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共存,黑暗与光明相共”雨果提出具有鲜明辩证精神的美丑善恶对照观点。认为只有使人物“充满着矛盾,混杂善与恶、兼有天才和渺小”才能使艺术形象更加真实。《巴黎圣母院》正是作家依据这一美学原则精心塑造的艺术标本。

《巴黎圣母院》的圆形对照具体讲:“两个节日:宗教节和愚人节;两个王朝:封建王朝和乞丐王朝;两个国王: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和乞丐王国国王克洛潘·图意弗;两种法律:封建王朝和教会所操纵的专门用来镇压穷人的反动法律和乞丐王朝一视同仁的公正法律。这些都是黑暗与光明的对比。”归纳起来讲就是:圆形的环境、圆形的情节、圆形的人物。其中:人物形象设置的圆形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华。人物纵、横、内、外的对照,都表现的非常强烈。

《巴黎圣母院》中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把五百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艺术的再现于读者的面前。讲述这些离奇荒诞的情节以及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是书中众多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又绝非千篇一律,都是有其独特的个性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他们围绕着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展开情节,形成了以其为圆心的行星环绕结构,并运用了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具体来讲是以爱斯梅拉达为圆心人物,以克洛德、伽西莫多、弗比斯、为圆周线人物,通过圆心人物与圆周人物、圆周线人物以及人物自身之间的对比来表现人物。其中,人物之间的对比是以直向对比和环向对比的形式呈现的。而人物自身的对照是,通过横向的对照和纵向的对照来实现的,横向的对照:内在与外显的对比;纵向的对照则是:过去与现在的对比。

2.1人物圆形对照具体细节

2.1.1人物之间的圆形对照

(1)圆形结构中的直向对照

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的直向对照。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矛盾,贯穿小说始终,因此他们的对照也是人物圆心结构里的中心对照。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的对照:他们是两个被人互换的孤独儿,一个奇丑,一个奇美,却同时拥有美好的灵魂。夸张的仪貌美丑强烈对照,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卓绝地衬托出了他们两个互相救援的动人情景,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圆形结构中的环向对比

自私奸诈的克洛德、容貌丑陋的卡西莫多、虚伪的甘果瓦以及伪善的弗比斯,都同时喜欢上了爱斯梅拉达,却采取了不同的爱的表现形式,正是这些各异的形式展示了各异的人物性格特点。

综上所述,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从而达到作者的意图:读者脑海中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丰满,并让读者在不自觉中产生一种自我意识的判断,一种对人物形象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

2.1.2人物自身的圆形对照

(1)人物自身的横向对照——内在与外显的矛盾

人物内在与外显的矛盾冲突,使得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真实,具有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克洛德的横向对照。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集中体现了作者发展的圆形人物理念。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描写他的善举和忍受世俗情欲煎熬的痛苦。

(2)人物自身纵向的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人物形象随着时间、事件的变化而变化,《巴黎圣母院》人物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克洛德和卡西莫多。克洛德的纵向变化是一个感性战胜知性,兽性战胜人性的过程。卡西莫多的纵向变化是一种爱情战胜亲情的过程。

2.1.3人物的纵向圆形对照

(1)克洛德的纵向圆形对照

克洛德的纵向变化是一个感性战胜知性,兽性战胜人性的过程。从作品本身来看,作者对克洛德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变化也悄然而至。克洛德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之人。他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不仅在学识上,在人性的爱上,与卡西莫多的知恩图报,与爱斯梅拉达的以德报怨相比不仅毫不逊色,甚至更为可贵。克洛德有宽怀的胸襟,有崇高的涵养,他也是人,一个活生生的普普通通的人,博学而又极富同情心的人。

(2)卡西莫多的纵向圆形对照

卡西莫多的纵向变化是一种爱情战胜亲情的过程,从始至终的变化只是一种被美貌取悦后的行为,并非是人性的复归。卡西莫多是个长的奇丑无比的弃儿。从小就在克洛德的身边长大,在封闭的圣母院里,老早就把他和外界分开,圣母院对于他是一个巢穴,一个家,一个故乡,一个宇宙。他在里面干活,长大、吃住,差不多不出去,每时每刻都受到教堂的神秘的感染。由于他的丑陋,他到处被人鄙弃、嫌厌、推拒,他从懂事起,就看出这一点。他在人们的轻蔑、戏弄与欺凌中长大。他拾起别人用来伤害他的武器变得更加凶恶、犷野、愚顽。他只有在冰冷的大理石雕像前,才能感受到无声的、温柔的、善良的目光。他终身与教堂的钟为伴,把沉到心底里的爱全部倾注到它们身上。所有的人都遗弃他,只有克洛德带给了他人的关怀,此时的亲情就是卡西莫多的一切。但在爱斯梅拉达给了他一点水之后,他生命里便出现了一个与克洛德同等重要的人了。当爱斯梅拉达最终被送上了绞架之后,他毫不犹豫地将义父推下深渊,看着他掉下去,最后望着爱斯梅拉达和克洛德的尸体从心底发出一声哀号:“我所爱过的一切啊!”。最后,为了他的爱,他独自来到蒙特佛贡的地窑里,将心爱的人的冰凉的尸体紧紧抱在怀中,殉情而死。

2.2圆形对照效果

卡西莫多的横向对比——外表丑陋,内在俊美。正是这样一个集世人所有的残疾于一身的人,与甘果瓦相比,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与弗比斯相比,是一个对爱情专一的人;与义父克洛德相比,是一个懂得用给予的方式去爱人的人。奇丑的外表突出了奇美的心灵。

人就像两根线的交叉点,象连接两条锁链的一环,这两条锁链包罗万象。这两条锁链,一条是有形物质的系统,一条是无形存在的系统。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克洛德从小就当了修道士,在弥撒书和辞典的伴随中长大。如果说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都有青春涌动的时刻,那么克洛德也有自己的梦,然而他却没有选择志向的权利。

按照审美规律,人们对客体的认知和把握,总是从事物存在的感性形式开始,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由于外在感性形式有着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如果外表美,能使人在观照时得到精神愉悦和快感;如果外表丑,则会使人产生厌恶之感。这种先入为主往往阻碍了人们审美由外观直觉向伦理道德深入,而以对人的表面印象代替了对人的全面的,本质的了解。虽然美感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爱,但爱情往往由美感产生:在产生爱情之前,美就像“招牌”一样必不可少。如果爱斯梅拉达不是这般的美貌,而仅仅是单纯,善良,卡西莫多对她也许就只有深深的感激,而没有如此强烈的爱意了。

3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成长经历、教育程度、人物外形、情节塑造各方面不断重新人物自我的对比、各人物之间的对比、人物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从而表达出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愿:善恶与美丑无关。让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圆形、丰满、立体。正是这一系列的对比让“钟楼怪人”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经典。

结语

圆形对比原则是《巴黎圣母院》的主要特色,有圆形的环境、圆形的情节、圆形的人物。其中,人物形象的圆形设置主要体现在:直向、环向、横向、纵向的对照上面。这不仅体现了《<克伦威尔>序》中的美学原则,更是展示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观,以及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学作品本身以及人物在文学史上永放光彩都是有很大作用的。对于后世学者自身从事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是值得借鉴的。

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6-0201-02

作者简介:任少丹,河南登封人,渤海大学文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克洛德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跟踪导练(二)
巴黎圣母院之殇——纪念巴黎圣母院
身份失焦与生存实验
——《对面的撒旦》的文艺心理学分析
巴黎圣母院没有消失
拯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中女性形象分析
压抑下的人性畸变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解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赞美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