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互动对教师的启发

2016-02-26潘申申

西部皮革 2016年18期
关键词:品格师生主体

潘申申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师生互动对教师的启发

潘申申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师生互动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和影响;互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价值,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是形成和实现教学价值的基本途径,因此,加强师生互动,创新互动模式,提高互动效果,是高校“质保”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师生互动;本质;意义;价值实现

2009 年初,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评论:“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师生之间最基础的互动模式。”袁驷认为,师生互动不够是学风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他呼吁:要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风建设。袁驷指出的问题,应该说在我国大陆高校普遍存在,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囿于篇幅,本文仅就师生互动的本质、意义及其与教学价值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1 师生互动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教学价值,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教学价值包括“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追求价值是人们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因,实现教学价值是所有师生互动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实现教学价值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教学终极价值,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尽可能全面的发展,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人才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价值的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如果离开实现教学价值的需要,特别是终极教学价值的需要,教学就会成为没有目标的教学,师生互动也会成为没有意义和缺乏正确导向的互动;没有意义和缺乏正确导向的师生互动既不应发生,也没有讨论的意义和必要。

2 创新师生互动模式,保障教学价值顺利实现

由于每项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和相异性,因此,教学领域不可能找到“万能”的师生互动应对模式。但是,从事物的共通性和解决目前师生互动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策略两方面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师生互动模式的构想并非是没有意义的。例如:

2.1双向主动模式。“师生互动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特性。”但在教学现实、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互动欠缺现象,因此,在加强师生互动宣传学习、提高对互动性意义认识的基础上,倡导构建一种课内课外师生双向主动互动模式,将有助于解决目前互动不足的某些问题。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激发师生主体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价值实现率。

2.2实践创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带有研究性、设计性、训练性等教学性质。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有时不仅是师生互动,还要生生合作,生生互动。如有的高校组织学生创业园,准记者营,模拟法庭等,都属于这类模式。这类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教学价值的创新率。

2.3多途反馈模式。这里讲的反馈既指学生对教师主体教学信息的反馈,也指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再反馈。反馈体现互动,互动必须运用反馈。只有反馈才能对教学价值的实现程度提供及时的检验。反馈的途径有语言的、印刷文字的、电子媒介的等多种。其中电子媒介为师生互动、为反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现代手段,常用的有 E-mail、QQ、MSN、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等。反馈要用多途模式,是因为它具有互补的功能;否则,就难以适应各个学生个体、各种教学内容的千差万别的实际需要。

3 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学价值的转移和形成过程

实现教学价值是师生互动的出发点,师生互动的过程也就必然成为教学价值的转移和形成过程。换言之,教学价值的转移和形成有赖于师生互动;没有师生互动,教师的施教便会成为一种单向输出活动,就谈不上教学价值的转移和形成。教学价值是如何通过师生互动过程转移和形成的呢?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认为,知识价值是最明显的教学价值,是实现其他教学价值的基础。首先,知识是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客观对象性;同时知识的形成又是人的能力、品格、方法等主观因素渗透努力的结果,是人的抽象思维的凝结物、人的心智成果,因而又具有主观内涵性。不仅如此,知识还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经验性、隐含性、疑难性等特点,所以,知识的掌握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一定程度的心智水平外,还有赖于实践经验相对丰富和知识“先得”者的导引。导引不仅有利于节省掌握知识的时间,而且有利于解决掌握知识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这也是人的有限生命周期和知识的使用预期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互动的师生两个主体中,显然多数情况下只有教师主体才具有导引学生主体的条件。教学过程即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求结合的过程。由于教学价值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性,所以,教师导引、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不仅成为学生主体内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他们将这些知识蕴含的能力、品格、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品格、方法的过程。但又因为教学价值各构成要素还分别具有自身的形成特性,因此,某些能力价值的形成还需要特殊的培养过程,品格价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养成过程,方法价值的形成需要专门的训练过程。总之,教学价值所包含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的转移和形成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奇妙性,只有师生互动,才能提供顺畅的实现途径。

[1]吴琼,李润.大学课堂上座率仅七成 清华大学副校长呼吁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N].羊城晚报,2009-01-19.

[2]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3]尚凤祥.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219.

[4]潘晓卉,郑家茂,徐悦,陈绪赣.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必须突出师生互[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潘申申(1992-),女,汉族,湖北随州人,教育硕士,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 学科(思政)。

G456

A

1671-1602(2016)18-0232-01

猜你喜欢

品格师生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