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问出语文别样精彩
2016-02-26王星星
王星星
江苏省特级教师李仁甫提出了“以问定教”教学新主张,强调学生的“学”和学生的“问”不仅应该先行更应强势展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问”的环节做大、做强,教师“教”的环节才能做实、做精。开启课堂问的全新模式,不妨以问题探究为导向,以学生学习实情为基准,丰富问的方式,以此满足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积淀学习需求,才是课程的注重本意。教师唯有多设问、巧问,才能使得语文课堂产生不可预约的精彩!
一、鼓励质疑发问,丰富理解思维
课堂教学贵在质疑。引导学生在自我阅读感思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问,让他们能够从文本意境中品味其中深刻内涵。学生质疑过程也是他们与教材文本相沟通、与作者相对话的过程,让他们的阅读更有主见、更有思想。
鼓励学生质疑发问,能使得他们的感知体验更为丰富深刻。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紫藤萝瀑布》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对“紫藤萝”与“瀑布”之间的关系予以解读,要求学生从瀑布的形状、气势去联想紫藤萝的相关外形。可要求学生根据自我阅读情况,运用笔记形式圈划出相关疑问:作者赞美紫藤萝的外貌特征、生意盎然等特征,有何用意?由紫藤萝的形状来发现与瀑布的相关联系,对文章表达主题有何作用。文中结尾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怎么理解?针对上述疑问,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前后语境内容的基础上,从作者由眼前观察情景,联想生命的价值意义,加快脚步,感受其中的价值意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鼓励质疑发问,使得学生在自我预习和主动理解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困惑,让他们将感性认知自觉转化为理性生成,满足探究的猎奇心理需要。教师在学生质疑发问中,可主动融入他们的思想境界,在学生“想说又停、欲写又止”的时候多给以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朗读教材文本。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空白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帮助他们在质疑中发现症结,查找路径。
二、运用悬念导问,增强感悟深度
课堂上的故弄玄虚,更能牵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悬着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和探究,更能够使得他们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发现本质,更利于他们加深理解感知。通过悬念导问,能使得学生更加活跃思维,使得理解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说出问题,让他们在挖掘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更为敏锐感知。例如,在《幽径悲剧》教学时,不妨设置这样的悬念:你曾经一个人走过幽径小路吗?你当时的心情如何?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你怎么看?如果你是学校校报的记者,你会怎样请教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通过这些悬念的设置,能在调动学生阅读的胃口基础上,帮助他们结合文章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深度剖析。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注释,重抓“每天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信息,让学生产生“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理解,自然就会导出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是当前改革开放需重视的深层内涵。
悬念导问使得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思维。在设置中可利用文本题目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欲盖弥彰的导问中探寻文章思想主旨。根据文本价值信息,鼓励他们在主动阅读的过程中筛选有价值内容。悬念导问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认知需求点查找相应的生成点,让他们通过导问把握阅读的方向和理解目标,形成更为有效的感知体验,帮助他们获得深刻感悟。
三、创设情景活问,升华思想情感
生活是语文的全部。创设与教材文本相似的情景,引导学生在似曾相似的过程中产生思维和灵感的火花,让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浮想联翩,能在有效调动他们主动思考激情的基础上更利于他们增强感悟。
情景模式运用,让学生在真实感知中产生共鸣的认同感,利于降低理解难度系数。如,在不《背影》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模仿朱自清先生父亲爬月台的背影动作,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内容。我班的张虎同学穿起了青布马褂,通过攀登课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经典动作,让学生更能感受其中的浓浓父爱。在此基础上可就“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相互交流,让学生在群体互问的过程中主动表述相关意见。
创设情境提问,能使得学生不再拘泥于教师的讲解,让他们在如同身受的深有感触过程中不断开动脑筋激发情感,获得更为深刻感知体验。教师在创设情景中,抓住学生最为动情的地方,让他们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产生认同感。多鼓励学生相互提问,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有所发现。多运用设问,让他们在自我归纳中总结反思,获得丰富体验。
如前所述,以学问定教,更应注重凸显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围绕学生学习差异灵活多问,能使得学生激活思维和丰富想象。以问的艺术性来活化教学的灵活性,让学生在情境浓厚的前提下,产生深刻感知体验,让他们的探索求知更为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