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源头活水

2016-02-26王倩

关键词:时评时事常识

王倩

【摘  要】

高中生在写作中习惯于空话、套话,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而时评是当下较热的文体,是教师、学生较容易得到的教学资源。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当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不妨指导学生进行“时评体”写作的设想,这也体现了“文以载道”的精神。

【关键词】

高中生作文  议论文写作教学  教学现状  时评体  常识观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学生习惯于说大话、空话,喜欢做“掘墓人”,所用事例多为古代非常著名的名人事例,用了当下的一些事例却只是用以佐证一些空洞的道理,这给教师阅卷带来了很大的精神折磨——主旨千篇一律,论据几乎一致。这十分可怕,从实用的角度来看,高考很难得到好的作文分数;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思维更是得不到发展,更遑论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不爱写作文、教师不爱批作文,如此沉痛的作文教学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成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的教学现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

1.写作学习的特征

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涵养。一篇获得高分的作文,要有好的内容主旨,好的谋篇布局,好的书写习惯等等,这样一来,想写出一篇高分作文就较为困难,自然难以激发其写作的热情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意去写作文。

2.其他的学科冲击

新的高考形式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数学、英语学科重要,尤其是数学学科。相对于数学,语文学科尤其是作文似乎不是如此,学生体会不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快乐。这样的现象使得学生产生语文可学可不学、作文可练可不练的错误认识,一些老师对语文也不重视,作文作为试卷中唯一求异的题目自然也得不到重视。于是,学生马虎应付作文。

3.学生功利主义的认识

由于写作学习的特殊性,很多学生得出了错误的经验:作文不是用功就可以写好的,而且,只要不偏题,作文分差距小。在这样功利主义的认识之下,学生不认真学习语文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更别谈认真学习写作。

4.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不恰当定位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老师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教书匠的角色。很多人不阅读、不思考。大部分教师本身不注重作文教学,也有老师尝试着概括写作的步骤,学生写作又落入了“八股”的套路,殊不知,文无定法!这样的教书匠怎么能教好写作呢?

虽然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在教学实践中并未被广泛应用。毫不夸张地说,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

二、寻找写作教学的源头活水

所谓“时评体”,是对时事热点新闻进行评价的一种议论性文本,要求写作者了解时事热点,有正确的基本常识与价值取向,对事件有独特的思考,有不平则鸣、激浊扬清的写作责任感。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不仅对语文教育有导向作用,而且能引领青年人甚至全社会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作文也是一个时代社会与文化潮流的风向标。优秀的高考作文,一定要有独特的思想。而思想从何而来?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去寻找思想的源泉。

以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归纳起来有两个明显特征。有一类题目是时评作家熟悉的,如江苏卷的“青春”与“不朽”,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热播,曾引起过时评界的广泛评论;湖南卷“最美乡村”,关注了近些年媒体上热议的“最美”现象。这些都是时评家们关注的话题。还有一类题目显示出对常识的关注,如全国卷里的“山羊过独木桥”和“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期望达成的是对常识的尊重和思考。

“时评体”与“常识观”,无疑是当今社会文化思潮的两个明显特征,两者可以说互为表里。常识是时评的基础,没有常识的人是很难写出有说服力站得住脚的时评的。当下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方位的多元化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丰富多彩,而人们所处阶层、生活经历的不同,使他们发出的声音也不尽相同。正是每个人都能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同一社会事件发出不同的声音,在观点的不断撞击中,社会才能对某一问题形成常识性的认知。时评紧扣社会热点话题,鼓励公众自由地表达,这是对公民知情权与话语权的尊重。时评强调的是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它激浊扬清,它不平则鸣,它展示的是民众对社会进步的愿望。

高考作文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正是期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可以想见,一个对社会并不关心的人,很难写出让人叫好的时评文章。它既需要作者有个人独特的思考,也需要作者有对社会事务的强烈参与意识。正因为如此,时评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经典文体,正在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门类。

把时评的热点题目,重新拿来作为高考的作文题,就是期望唤起学生对时评这种文体的重视,而一些看似与时事新闻无关的作文题目,其实也联系了当下热议的价值取向。

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接触时事的机会明显多于过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并能够言之有理,写成文章,这是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体现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相对于找古人代言,这更有现实意义,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从可操作性上来看,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指导学生进行“时评体”写作,不是难事。网络高度发达,优秀的博文层出不穷;报刊杂志也是遍地开花,如《南方周末》《杂文选刊》。这些都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思考的示范。加上篇幅短小,学生阅读时间不会太久,在繁忙的课业之余,完全可以腾出时间阅读。而时事新闻紧密联系当下,与生活的距离很近,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时事热点为时评作家的写作提供了切入点。而我们的教师学生如果能够关注时事,学习时评作家的文章,定能为学生的习作引入源头活水,改变以往作文教学的现状。

时代在发展进步,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改变假、大、空的学生议论文写作面貌迫在眉睫。

笔者建议,在教学实践中,不妨指导学生进行“时评体”的写作。关注时事,有感而发,引进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不但能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也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这也是文学“载道”传统的体现。

猜你喜欢

时评时事常识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时事绘
常识:哪杯更冰凉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
“新”时事类作文素材 点给你看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