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开尘封的记忆

2016-02-25孙婧

商周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市北区老城青岛

孙婧

对于城市的改革与发展,文化的继承与传承这些生生不息的事情而言,所有走过的路都是新的起点。

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里讲了个精彩的小故事。天津卫最有名的手艺人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这人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这人正是泥人张。

这是中国老城灵动的一瞬。因为被记录成文字,得以与这个时代的人保持沟通,并作为文化存储在城市的硬盘里。当一个人关注自己的国家、故乡时,大概不是以全球通行的贸易、GDP、跨国公司为标志物,反而是保持着活力的传统文化习俗,为人注解着来时的路。

看李文玲剪纸

李文玲是青岛市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曾多参加过多国举办的博览瓮也曾在奥运会期间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出访欧洲。在外国人看来,这门“在纸上雕刻的艺术”神奇非凡,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使李文玲享受到艺术家一般的崇拜。

“在英国,一位老太太来找我给她剪—只猫,剪完后她看着‘猫哭了”。通过翻译得知,这位老人的六个子女都在伦敦工作,而她养了12年的猫不久前死了。后来这位老人又来博览会找李文玲,告诉她自己把剪纸粘在了门口玄关的镜子上,过去猫总喜欢爬在镜子前迎接她回家,现在它回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感人故事每次出国都会遇到。

李文玲的技艺比传统剪纸繁复许多,表现力也更强,题材广泛。她的技艺在童年时代无意间承袭自奶奶,直到千禧年青岛市在报纸上广泛征集艺术作品才得以发掘。作为区级非遗传承人,市北区第二文化馆为李文玲开辟了名家工作室,每周二上午是她公开授课时间。

市北区第二文化馆副馆长戴宗迪是书法专业毕业,办公室悬挂着的正是自己的书法作品。3427.33平方米的文化馆在戴宗迪脑海中是一座3D影像,哪个角落是什么展览,哪间教室是什么课程无需查阅。

青岛以艺术之岛著称,音乐、美术、声乐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文化馆名副其实是“市北人自己的艺术馆”,许多人早年并未得到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但在文化馆拾起了艺术之星火。艺术馆有多位业务骨干免费为市民公开授课,比如周四早晨是古筝课,一群退休阿姨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平湖秋月》,十几人合奏带来的愉悦绝非广场舞可比。400多平方米的舞蹈教室是舞蹈课,楼上的美术教室正在讲授素描。在舞蹈教室,李文玲询问戴宗迪:“戴馆长,我整天剪纸坐着不动,是不是也可以来上舞蹈课?”

据戴宗迪介绍,文化馆公开课极受欢迎,几乎课表一公开就报满了。“并不限定年龄,但市北是老城区,老龄人口比例比较大,而且这个时段年轻人一般在工作,所以前来的,老年人居多。”戴宗迪说。

在邻居节走邻居

青岛开埠早,作为城市的历史记忆悠久绵长。邻居来自于城市人的居住方式,这种居住方式又影响着人们的感情和心灵。大约半个多世纪前,李文玲是邻居们口中“花生铺的孙女”,整条街都是生意人,“皮匠家的”、“车马店家的”、“花生铺的”既是营生又是身份,浓浓的青岛味。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社区的雏形就是一个一个规模宏大的老厂区,街坊四邻彼此相熟情意深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青岛市区北移东迁城市框架纲举目张,老城区格局被打破重塑,原本熟悉的人散落到青岛各城区,老城浓厚的邻居亲情逐渐被城市扩张的理性甚至冷漠取代,邻居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到今年,邻居节走过了11个年头,形成了65平方公里的“邻居圈”,4500多场活动吸引了80万居民的参与。“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坚持了十几年下来,发现邻居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在消除邻里隔阂,和谐邻里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建伟介绍。邻居节一点点消融了陌生人之间的厚厚的墙壁,有一栋楼,一位热心邻居手里拿着整个单元人家的房门钥匙,这在亲人之间都是不可想象的。义务帮邻居照顾老人孩子、调解家庭纠纷、有特长的邻居开班授课、把治安问题化解于无形……类似的事情多到无法统计。

邻居节不失为一个了解青岛的窗口。“守望相助和谐邻里”的主题,既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体现,又反映出现代文明超越血缘的亲情纽带,建立起了陌生人之间责任与信任,浓浓传统味的现代青岛,几乎成了在市北区打开青岛的另一种方式。

来糖球会品民俗

青岛以鲜明的海派文化著称,然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完好的保存。糖球会、萝卜会、元宵山会是青岛地区悠久的民俗活动,青岛萝卜会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糖球会的来由与萝卜会相似,时间则可追溯至明成化年间。从2013年开始,青岛两大民俗节庆品牌“萝卜会·元宵山会”、“海云庵糖球会”合二为一,形成了集萝卜、元宵、糖球元素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这一大型民俗活动是青岛市的开年第一大节,浓浓的年味和文化味吸引了无数人的参与。市北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张玮说:“中国人有庙会情结,历史悠久的城市一般都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文化内涵,这种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便会与新时代紧密结合,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以文化活动形式承载城市记忆是市北区的独特思路。对于独特的地域文化而言,在全球化大潮冲击下难免凋零,历史中记载着无数并入主流文化的小文化圈,那些文化只能在博物馆或史学家的故纸堆里寻觅。而在融入全球化大潮中,许多地域性文化也在苦苦挣扎,想方设法保存自己的灿烂文明。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方式,以人的代际更迭来保存文化。而另外一些城市也有不错的举措,比如泉州博物馆,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里面的展出白瓷、花灯精美繁复,令前去观摩的戴宗迪一行人叹为观止。不断地在现代居民生活中复制传统节日,将老游戏、老零食、传统技艺贯穿于节会,让老艺人跟着庙会走,既让人们了解传统,也让传统接受时尚,也是极好的做法。

北京、杭州、青岛等地都有类似的传统庙会,张玮说:“市北区有这样的基础,一是城区内本土居民居多,邻里构架形式多样;二是老城区承载着最多的城市记忆,比如浮山后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我们以文史馆的形式来保存。而更多的需要‘活着才会散发魅力的文化,我们就要保持它们的生命力。”

市北拥有许多项“青岛之最”:青岛市数量最多的区内博物馆,参与最广的群众性节会,人口最众的“两端人群”,搬迁改造数量最多的老企业……对整座城市而言,这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市北区的和谐安宁影响着整座城市的生态环境。

打开青岛的另一种方式

老城区该如何转型?这个问题广泛存在于世界城市中。转型没有终点,但看到曙光的城市无非是把握好了几层关系: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人与城、城与城。

层层梳理,老城文脉无论从和谐社会还是区域特色而言都绝不能切断,这是过去通向未来的连接点,是所有人定位这座城市的坐标;人是城的魂,老城住着老人迎接着新人,如何把所有人连接在一起,给他们以认同感并让他们深深认同城市,需要极大的决策智慧;而城市之间存在竞合,老城的历史有时是负累,运用好了反而是巨大的竞争优势,是令其在城市间脱颖而出的最闪光点。近两年成都、西安、武汉、南京等历史悠久的城市厚积薄发便是证明。

这样的智慧在市北区可以看见。作为老城区,市北区居民最为密集,形成了商业的自然聚集,但不可能大拆大建。市北区以特色街为突破口,冲破了老城改造的瓶颈,在全国老城改造中堪称样板之作。

啤酒街管理中心主任陈宁几乎经历了整个历程:“比如啤酒街依托的是青啤的百年文化,台东步行街依托台东自然商业聚集,而天幕城过去是破败的老厂房,目前市北区已经打造出17条成熟完善的特色街。”

以特色街为突破口,区域形象整体提升,商业聚集带来了人流客流,活跃了区域经济,社会管理随之跟进,老城有了新气象。

“在我的理解,民俗传承下来才是文化,因为文化是活的”,陈宁看见外国人在啤酒街也要用塑料袋拎一袋啤酒,还创新地用上了吸管,“我们青岛人只用塑料袋不用吸管,但这个形象确实深入人心了。”

李文玲创作了新作品,名为“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文化方面在吸取其他城市的民俗保护的好做法,提升自己的文化建设;政府部门在积极地提升邻居节,使这股温暖积极的城市溪流汇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江河;特色街则在学习重庆解放北路等先进的商业街,寻找自己的提升之路。正如前文所言,城市的改革与发展,文化的继承与传承,对这些生生不息的事情而言,所有走过的路都是新的起点。

猜你喜欢

市北区老城青岛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青岛市市北区招商引资工作历程及成就探究
山东:青岛市市北区总工会“2+3”特色联动模式助职工维权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城市“互联社区”信息平台建设研究
青岛明月申牌?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