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大年:唤醒乡村剧团

2016-02-25荆棘

齐鲁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茂腔鸭毛大婶

荆棘

作为乡村历史的记忆,今天的剧团已不再像当初那么兴旺。

桓台 “戏窝子”的兴衰

淄博人爱听戏,对戏剧痴迷者不乏其人。即以保存独有的戏曲剧种来说,淄博有五音戏、聊斋俚曲、鹧鸪戏等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全省各地市中遥遥领先。

聊斋俚曲戏《求骂》,便是根据蒲松龄原著《聊斋志异》中《骂鸭》改编的。剧情说的是盗赌成性的刁嘴子偷去邻家大婶一只鸭,夫妇饱餐后浑身长出鸭毛,痛痒难忍。按照“仙人”指点,夫妻俩去大婶家跪地求骂。经大婶“痛骂”教育后,刁嘴子夫妇深受教育,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鸭毛随之脱落。

在淄博,特别是村镇里,几乎人人都能弹唱一曲,于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就能建立一个剧团,淄博人好戏尤以桓台为最,这里被人们称为“戏窝子”。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桓台的农民业余剧团就很多,农忙之余组织起来演出,谁家有婚丧嫁娶、子弟高中、老人过寿、请香还愿等都会请这些剧团去唱,给剧团的报酬就算是这些唱戏农民的副业了。

即使到了文革时期,只剩下那么几个样板戏、也不让剧团演出盈利时,桓台人还是喜欢唱。从九十年代初开始,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民间剧团又慢慢多了起来。桓台全县的三百多个行政村有八成左右都拥有自己的民间剧团,有的村还不止一个。

但随着娱乐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传统的戏剧市场正在萎缩,民间剧团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年轻一代更喜欢选择各种屏幕进行消遣而不是直接面对舞台,看戏的群体正面临青黄不接。

茂腔:胶东一枝花

莫言小说《檀香刑》里的茂腔,俗称“拴老婆橛子戏”,是流传于高密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以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委婉动听,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

当地民谣说:“茂腔一唱饼子贴到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到指头上。”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喜欢茂腔到了入魔的程度。 2006年茂腔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茂腔起初的演出,是由艺人挨门演唱的,叫做“唱门子”。后来发展为撂地卖艺,街道旁边或集市上设点演唱。20世纪初,从一个演员扮演几个角色发展到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并且有了简单的化装,具备了发展为地方戏的雏形。当时有名的戏班有“顺和班”“宿家班”等。

高密茂腔剧团成立于1954年,近60年的历史,几乎承载了茂腔在高密所有的时代变迁。茂腔的剧目很丰富,代表作是“四大京”和“八大记”。其中《罗衫记》是根据《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改编的,常演不衰,是茂腔表演艺术家曾金凤的代表作之一。

但地方小戏的影响小,茂腔的影响仅限胶东七八个县,高密除了茂腔没有其他剧种。改革开放之后,茂腔衰落,老一代茂腔人越来越少。莫言至今记得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来高密的时候,观看茂腔演出,演员们的服装破烂不堪,差不多都是临时凑合的。

为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光大这一传统地方剧种,在痴迷茂腔的莫言奔走之下,高密市加大行政拨款,扶持茂腔剧团发展,在地方戏曲复兴的大趋势下,高密茂腔剧团的日子好过起来。

猜你喜欢

茂腔鸭毛大婶
茂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嘟嘟熊家的百货商店(二十一)——鹿大婶买卡纸
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的传承及保护思考
山东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以高密茂腔为例
企鹅大婶面包店
鸡妈妈道歉
游泳比赛
要饭的等急了
山东茂腔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