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石化形成的原因及对教学的影响
2016-02-25杨帆
【摘要】石化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和很大的语言障碍。Selinker在1972年提出了石化的定义,研究关于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在随后大量出现。大多数研究者和教师认为该问题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持久存在的,石化则是学习者未能形成规范的目标语言,如何看待石化问题,如何阐述石化产生的原因,石化对教学有何影响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 石化 形成原因 影响
“石化”这个词于是由Selinker在1972年研究中介语系统过程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语言石化现象是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生所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一个语言体系,中介语同时具备了学生的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双重特征,并且有逐渐向目标语言靠近的趋势,但又跟目标语言不同。二语学习者在他的大脑中通过中介语系统从母语转化为目标语言。一些学习者可能会发现他们的英语一旦达到一定水平,就很难取得进展;一些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停止语法能力的学习;一些学习者停止时还没有达到精通的发音水平;一些停止时他们还无法理解其语言的语义和文化方面。这些现象都称为石化。
一、石化形成的原因
Selinker(1972)解释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他指出,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心理结构有五个核心过程中存在潜在的石化因素,即语言转让,转让培训,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策略的第二语言交流和过度泛化。所以,石化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5个流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二语的石化。
1.语言转移。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系统极大地受到母语的影响,但是他们无法产生正确的二语输出。Selinker认为语言转移是导致僵化的最具决定性因素。
2.不恰当的学习策略。学习者可能在他们使用不恰当的策略中学习进步,从而导致石化。比如将母语的句子翻译成外语,为强调直接的句子,过度使用被动语态。
3.训练迁移。外语学习者可能对某些结构进行过度训练,他们不能成功地继续发展新的结构。例如,如果一个学习者有太多培训结构包含动词“是”,他可能形成的习惯,在没有必要时使用“是”。
4.不恰当的传播策略。当学习者在二语沟通中申请一些不恰当的策略, 如回避、简化,减少词汇以免影响流利的沟通效果。
5.过度泛化。这种类型的石化主要由过度泛化目标语言规则去教,除了语言转移,还包括不适当的教学或其他四点学习策略。
基于Selinker的结论,埃利斯(1994)总结了石化内部因素可能形成的原因 (年龄和缺乏渴望适应文化)和外部因素(交际压力、缺乏学习的机会和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反馈的性质)。根据埃利斯,石化现象的原因总结在下表:
二、石化对教学的影响
1.石化对教师的影响。新课程要求的指导下,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课堂教学仍是由教师组织的,教师的“教”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正式的课堂教学语言需要严格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是学生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如果老师的语言不改进的话,他们使用错误或不当的英语将导致严重的负迁移。当老师的教学语言僵化,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的专业能力的提高很大障碍,它不仅违背他们的改善专业品质的意愿,也对学生有负面影响。
2.石化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对教师的影响外,还应当指出其对学生们的影响。这些英语教师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他们的在教室里所使用的也是一种中介语。在中国大多数教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或勺子喂法”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中,学生不能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灵活的处理不同的情况。如果老师不能采取措施调节教学语言更接近目标语言的话,一定对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将石化句型应用到学习当中,僵化的语言是一种固定的语言习惯,很难改变。因为这种复制和形式化的语言是独立于现实生活,将使学生误解的英语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很难克服。
3.石化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众所周知,规范课堂教学是学习者更有效的学习模式。对言语行为的控制可以促进学习者语言进步的熟练程度。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老师使用的中介语使学生困惑。此外,无聊和重复练习或作业将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这导致他们的兴趣下降,缺乏动力和形成惰性,,结果学生可能不敢张开他们的嘴,积极参与课堂,以最终失败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姜辉.论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9.
[3]刘乃美.论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J].教育与职业,2006.7.
[3]刘座雄.英语教师教学语言石化现象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作者简介:杨帆(1982-),女,吉林长春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公共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