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模型分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2016-02-25张新友,王喜莎
基于SWOT模型分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张新友王喜莎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如何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使用SWOT模型分析,梳理分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目的是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现有的机遇和有利因素,规避或化解既有的或潜在的不利因素。
关键词SWOT模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如何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运用SWOT分析模型,梳理分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充分利用现有的机遇和有利因素,规避或化解既有的或潜在的不利因素。
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一)优势分析(S)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特别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总量显著提高。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9264.1亿元,是2010年的1.7倍,五年经济增速均在10%以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明显提高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2.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回顾新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发现新疆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从而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搭建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平台与窗口。2013年,全区文化产业共4874个,其中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3602人。文化馆116个,从业人员1371人;公共图书馆106个,从业人员1065人;博物馆76个,从业人员1112人;艺术表演场所15个,从业人员320人;艺术表演团体108个,从业人员5005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共4841个,从业人员24784人。可以看出,近年来新疆的文化产业在不断整合内部资源,释放内部发展活力,自身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
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新疆古文化遗址、古文化建筑、文物、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资源分布遍及全疆,其中有喀什市、库车县、伊宁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新疆的丝路文化、兵团屯垦文化、石油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平台保障。
4.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条件日益完善
近年来,新疆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全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70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17.55万千米①,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成为新疆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保障。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投入专项资金予以开发保护,召开传承人研习活动,加大开展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览、传承技术流程展示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以目前典型的展示运作成功产业化项目为基础,逐渐扩大开发范围,确定相关项目的开发、商业运作模式,提高民众的认知度,引导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的正确方向。
(二)劣势分析(W)
1.文化消费需求水平相对较低
新疆居民整体文化消费基础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居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发展空间角度来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空间广阔,有待于进一步深度开发。但由于新疆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居民消费偏好等原因,使得目前文化消费需求水平总体相对较低。
2.利用和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从总体经费看,2014年新疆文化部门机构事业经费投入237572万元,比2013年增长了6.6%;全国19个援疆省市在“十二五”期间为新疆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投入资金超过11亿元,有力地推进了新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②但同时更应该看到,新疆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以及产业化开发的不多,相应的资金投入较少。尽管全区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存在着政策引导不清晰、产业化发展意识不强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常常徘徊不前,“观望者”较多,大都处在起跑线上原地踏步,导致资金、人员、技术投入较少,更缺少长远发展规划,从而导致企业发展不能做大做强。
3.缺乏利用和开发专业人才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量逐渐减少,在调研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严重,20~40岁区间的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明显较少。截至2014年,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940位,其中国家级64人(已去世14人),自治区级521人,他们年龄偏大,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技艺、工艺缺乏兴趣,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强,严重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另外,文化创意和市场管理的高技术专业人才同样匮乏,虽然疆内部分高校已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研究,但多数处在学院式研究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和产业开发急需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
4.品牌影响力较弱
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不少省区都在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文化品牌,而且成效显著。目前,新疆已有“文化遗产日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天山南北贺新春——全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习俗展”和“新疆曲子文化节”等一系列的特色活动。但是非物资文化遗产品牌影响力不足。
(三)机会分析(O)
1.国家和新疆保护力度加大
近年来,国家颁布并实施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新疆通过颁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立法保护;建成28个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基地,推进生产性保护;创建4个自治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整体性保护;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等八类95个基地,进行分类保护。
2.国家和新疆鼓励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相继出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注重顶层设计改革方案。各省(区、市)也积极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制定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促进文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新疆“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效显著。在未来“十三五”发展中,作为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继续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3.产业发展环境日渐改善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新疆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努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009年乌鲁木齐市七坊街文化产业集聚区建成新疆首座文化创意产业园,将西域文化特色与阿拉伯文化特色、伊斯兰文化特色有机结合。园区现有81间艺术创作室,4个艺术展厅,每年举办各项文化艺术活动30余项,培训出上千名员工,产品销往全国,年产值100多万元。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交易量逐年上升,2014年园区年产值9000多万元。未来新疆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过程中,作为“五大中心”之一的文化科教中心的建设势必会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四)威胁分析(T)
1.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2020年新疆要和全国一样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大建设的一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民营资本的参与度不高,主要就是由于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文化产业资源还未做到真正与市场接轨;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文化领域中立法必须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符合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形势需要,因此需要加快文化立法。这些问题影响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
2.面临较大的国际影响和激烈的国内竞争
从国际上来看,国际恐怖主义不断向纵深发展,对新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近年来新疆所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其中对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一些产业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国内来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发展的成功范式,如广西“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等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已渐成规模,而且正在积极打造影响更为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品牌,并已经成为中部、西部文化消费市场的主导,这些无疑使得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3.工业化挤压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14年,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2.4%,增长10.8%。在市场空间的前提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势必会挤压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如此环境之下,会导致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在内的其他产业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很难深入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并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工业化的挤压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挑战。
二、基于SWOT模型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按照“依靠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机会,应对外部挑战”的原则,提出促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拓展型(SO)战略
优势(S)-机遇(O)的拓展型(SO)战略要求新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强化和巩固内部优势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机遇。
1.鼓励有发展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转型升级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优势产业项目,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鼓励有发展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相关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注重传统优势项目向现代化转型的多元表现形式,注重加强上、下游产业的延伸服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较好的区域建立示范基地,逐步向周边地区乃至更广区域辐射发展,最终带动整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断扩大影响力和感召力。加快形成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自有文化品牌。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做好前期市场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使用。
2.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走出去”步伐
首先,扶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强化对外宣传力度。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开发利用好新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地缘优势,积极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促进新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展演、技艺传承、项目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扶持鼓励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展览,做好交流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推送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提升影响力和感召力。其次,新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过程中,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传承人培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专利申请意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相结合,使之成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保护的内容。
(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弥补型(WO)战略
弱点(W)-机遇(O)的弥补型(WO)战略即利用外部发展机遇来弥补自身弱点。充分利用国内外发展机遇,提高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水平。首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扶持民间文化人才和文化团体,制定相关保障政策,注重本地优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注重制定专业人才短期、中期、长期培养计划与规划,提高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出一批懂资源、懂市场、懂管理的人才队伍。其次,深入挖掘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成品牌文化产品。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首先寻找目前最具市场开发潜力的文化产品,对这些产品的市场特点、自身发展优势逐一作市场评估预测,有的放矢地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优势,推动本地经济发展。最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释放民间智慧,实现传统艺术与时代有机融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化解型(ST)战略
优势(S)-威胁(T)的化解型(ST)战略即利用自身发展优势来化解、消除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分步骤培育并壮大符合新疆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又具有地域特色。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应当在“特”字上下功夫,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产品和产业集群。如广西所打造的“印象·刘三姐”是在充分挖掘流传于广西民间的一个美丽的歌仙,围绕她的许多优美动人、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资源,打造集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体的新概念山水实景剧场演出美景,形成了广西地方艺术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特色。新疆可以以此为例,打造出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
(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防御型(WT)战略
弱点(W)-威胁(T)的防御型(WT)战略即减少自身弱点,回避外部威胁。关于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四个重点: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中,新疆应加快制度建设的步伐。首先,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从根本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产品开发,全面有效的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当保护好传承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保护传承人方面,应该建立和完善传承机制,从根本上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产业投资增长机制。建立金融对口支援,以金融对口支持的方式,设立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专项基金,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投资增长长效机制。在加强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及商业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与沟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民间社会资本,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投入。
注释:
①http://www.xjjt.gov.cn/article/2015-11-24/art84522.html.
②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4/23/c_1115071927.htm..
〔责任编辑:贺朝霞〕
文献标识码中国图书分类号G122A
文章编号1671-4741(2016)01-0095-04
[作者简介]张新友,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讲师,《实事求是》杂志社编辑;王喜莎,中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党校科研处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喀什大学2015年度重大项目“维吾尔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研究”(XJEDU070215A03),2015年度新疆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代化进程中南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研究”(2015CSH044),塔里木大学2012年重大项目“环塔里木多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资源调查与数字化保护研究”(090112A01),2015年度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资助项目“现代化进程中南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