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圆曲》看吴梅村叙事诗歌的艺术特色
2016-02-25姬安民韦亚玲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西安710130
姬安民 韦亚玲(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西西安 710130)
从《圆圆曲》看吴梅村叙事诗歌的艺术特色
姬安民 韦亚玲(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西西安 710130)
吴伟业吸取了不同诗人歌行体创作的积极经验,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凝结时代特点,融入个人体验,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村体”。在吴伟业众多叙事诗中,《圆圆曲》最能代表其特色和成就,是我们了解“梅村体”的很好的切入点。本文从《圆圆曲》出发,重点分析吴伟业叙事诗歌回环往复的叙述结构,寄悲于艳的叙述风格,旁通四极的典事运用等叙事艺术技巧。
吴伟业;《圆圆曲》;叙事艺术
明代评论家胡应麟以“敷衍有余,步骤不足”,评价长庆体,实质上也指出了古代歌行体的普遍缺陷。吴梅村诗歌的叙事结构冲出窠臼,多以插叙、倒叙之法,以夸张的笔触,充满张力的情节,于回环往复之中成柳暗花明的效果。《圆圆曲》在这一方面可谓是精致巧妙,巍然壮观,极尽曲折之事。
传统的叙事诗往往以起因、经过、高潮、结果的顺序叙述事件,《圆圆曲》却犹如黄河九曲回环,一眼难尽其终。《圆圆曲》讲述吴三桂和陈圆圆二人相识、情定、分离和重聚的爱情故事,看似简单,却在吴伟业独具匠心的排布下回环往复,曲尽其妙。
《圆圆曲》首联以“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写李自成入关、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吴三桂叛敌入清三件事,交代事件的背景和原由。继而以第三人称吴三桂的视角倒叙二人 “相见初经田窦家”的青涩,紧接着又追叙陈圆圆前半生的坎坷经历:诗歌空间首先转移到陈圆圆的故乡苏州,悠哉悠哉的讲述圆圆幼时生活。在这一腾空的插笔之后,作者又调转笔头,由外到内以第一人称回书陈圆圆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的苦闷心理。女伴、技师的感叹似问似答,似断似连,看似吴伟业闲庭信步的东拉西扯无意而为,实则心神呼应。实则因此而扩大了诗的张力,深化了诗的主题,加深了诗的质感。这样的大幅度跨越,避免了诗歌的淡薄单一,使诗歌结构摇曳多姿。叙述人称的变化,灵活体现了诗歌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叙述人称的来回穿梭也避免了情节的单一枯燥,而人物命运的变化出现又导致了时间空间的错位,既发散而又凝练,尺幅之中而居万里之势。诗歌最后作者重回主脉,以画龙点睛之笔,升华主旨,使得全诗突兀有致,开合自如,委婉蕴藉。对此黄与坚曾不吝溢美之词,“妙在搜奇探胜,尽古今所有”,”奔凑腕下,所谓错综万象”。
如果说《圆圆曲》在结构方面还有迹可循,那么《萧史青门曲》则称得上鬼斧神工。诗歌讲述的是明朝宁德公主病逝的整个过程,但作者并未拘泥于一人,期间穿插了明光宗的两个女儿和安乐公主的病亡,驸马在亡国时殉国。宁德公主明亡后沦入柴门,以及崇祯皇帝的女儿被父斫臂及病逝等事,所涉内容之广泛,可谓皇族没落的史诗。然作者犹能不慌不忙,把这样一个宏大的题材处理的错落有致,婉曲俱合,无堆砌钝重之感。俞平伯曾谓之:“诗史之真传,风雅之遗音”。由此看来,吴伟业叙事诗结构之往复,构思之精巧周密,确是其他叙事诗所不及。
品读吴伟业叙事诗歌常感其词之艳其情之悲。艳指的是其诗歌色彩意象的浓烈,而悲则指的是沉痛的思悼和愤懑之情。比如《鸳湖曲》中的一段描写:
“鸳鸯湖畔草粘天,二月春深好放船。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烟雨迷离不知处,旧堤却认门前树。树上流莺三两声,十年此地扁舟住。主人爱客锦筵开,水闻风吹笑语来。画鼓队催桃叶伎,玉箫声出柘枝台。轻靴窄袖娇妆束,脆管繁弦竞追逐。云鬟子弟按霓裳,雪面参军舞鸜鹆。酒尽移船曲榭西,满湖灯火醉人归。朝来别奏新翻曲,更出红妆向柳堤。
美眷、灯船、柳堤、流莺、红妆,诗歌画面明媚如花,温暖祥和,这样的诗情画意,谁又能把它和悲情联系在一起?而《鸳湖曲》实是一首怀念旧友,寄托身世飘零之诗。这样大篇幅的美景的描写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作者乌托邦精神的一种象征。作者借这样的美景反衬眼下时光的破碎。白驹过隙,物是人非,巨大的历史时空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荒芜之感。再如《圆圆曲》中写到“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天地无边,春色正浓,只是天地愈广,愈没有容身之处;景色愈浓,此心愈痛。无边的、浓烈的春色之间,人却只觉衣带渐宽,身世飘零。在这种巨大的时空中,人竟是这样的渺小而无助,就像陈圆圆一样,吴伟业自己的个体命运在巨大的历史变迁中同样有着深深的无力感。艳丽的语言只是沉痛的灵魂中的一抹余光,算是对自己身处绝境的薄唱。正如《萧史青门曲》中所写“花落回头往事非,更残烛灺泪沾衣。休言傅粉何平叔,莫见焚香卫少儿。何处笙歌临大道,谁家陵墓对斜晖。只看天上琼楼夜,乌鹊年年它自飞。”写出了“落花流水春去也”,“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深深隐痛,也写出了埋藏在巨大历史时空背后的虚无。而这样的语言所塑造的极致的美的环境和极致的哀的情绪,中间的落差和空挡,使读者充满欲望却又无力前行。所以说,以美写哀,更见其哀。
吴伟业诗歌题材宏大、内涵深刻,欲达到这一境界,离不开中国诗歌创作中一项重要的技巧----用典。吴伟业酷爱用典,仅《圆圆曲》一诗,用典就多达十余处。赵翼故而评点: “梅村热于两《汉》、《三国》及《晋书》、《南北史》,故所用皆典雅,不比后人猎取稗官丛说,以炫新奇者也。”
吴伟业用典,常常在以事代事,《圆圆曲》开头:“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便使用“鼎湖”一典。《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後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诗人借黄帝飞升隐喻崇祯皇帝自缢事件,既交待了事件的发生,又极尽寄托对崇祯帝的尊敬和哀念。再比如《萧史青门曲》“尽叹周郎曾入选,俄惊秦女遂登仙”,以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羽化登仙的故事代指崇祯长女长平公主病死事。
以人代人是吴伟业用典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圆圆曲》中“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以《晋书.石崇传》所载“绿珠”和“绛树”两位美女代陈圆圆。而“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两句中,则用“吴宫曲”这首吴王夫差时期的歌曲,昭示吴三桂的命运。历史世事如同江河,逝者如斯,日夜不息,功名利禄必将成为过往云烟。吴伟业通过吴王夫差的典故,将吴三桂和陈圆圆与历史深处的夫差和西施对应起来,红颜薄命,富贵无常,历史竟如此的相似!吴伟业诗歌中如此频繁的化用历史典故,不仅仅为了指事,实际上这么多的历史人物构成了一个悲剧命运序列,从吴王夫差、西施到绿珠、绛树再到而今的吴三桂、陈圆圆,吴伟业从这些人身上看到了国家的兴亡,个人的沉浮以及生命的无情毁灭,他以一个文学家的敏感看到了在古旧的历史长河中个体命运的悲剧性。
吴伟业用典不止于此,以另一首为众人津津乐道的诗歌《永和宫词》为例,这首诗写的是崇祯帝宠妃田贵妃不幸的一生。诗的开篇:“扬州明月杜陵花,夹道香尘迎丽华。旧宅江都飞燕井,新侯关内武安家。”短短四句话竟用了六个典故。六个历史时空,六个人生故事,凝结在一起,如同核聚变一样会产生巨大的爆炸,在诗歌开头就昭示了主题的复杂性,外延的广阔性。除此之外,吴梅村还擅长反用典故。《永和宫词》中“幸免玉环丧乱死,不须铜雀怨兴亡”,杨玉环遭兵谏而死于马嵬坡下,田贵妃因早于亡国前病逝,而免于一场劫难,所以才说“幸免”一词,可谓绝妙。
吴伟业擅长用典,他的典故犹如历史的长廊,他不仅能从历史的混沌中寻找出这些遗珠,恰如其分的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还能消解原典中固有的含义,使之散发新的活力,并且因为典故与新含义的结合而造成了历史时空的迁移,与此同时拓宽了诗歌本身的空间。此外,吴伟业用典经常隐去典故中具体的时间、地点或者场景,仅以人物和事件代入,从而拉伸了叙事的空间,超越了所叙述之事本来的意义,提升了诗的境界。以《圆圆曲》为代表,诗的主题因为历史典故的频繁使用,从原来的单纯的怀念崇祯帝和谴责吴三桂的初衷上升到生命多卑微,历史本无情的意识高峰,此间无形中隐藏了他对个体命运和历史集体命运的认识。这或许对于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吴伟业以其“梅村体”独立于清初诗坛,“叙失国之悲,寄易代之痛,入飘零之哀”,以宏大的气魄,求真的态度,在展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同时也表现了诸多个体命运在历史大潮面前的窘迫和无奈, 再现了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的脉动。
[1]靳荣藩.《吴诗集览》,《四部备要》[M].北京:中华书局,1920.
[2]袁枚.《语录》,《吴梅村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朱庭珍.《筱园诗话》《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9.
[6]王于飞.《七言歌行的演变与“梅村体”》,《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2002年7月第3期.
[7]赵翼、霍松林、胡主佑校《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2.184